龙脊梯田:千层天梯上云端
桂林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龙脊梯田美景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打卡。 潘盘辉 摄
游客在龙脊拍摄云海美景。 潘盘辉 摄
龙脊镇大寨村的晒衣节“晒红”半边天。 韦吉阳 摄
油菜花点缀下的龙脊古壮寨古朴而典雅。黄流军 摄
□本报记者 周文琼
当你沿着层层梯田,终于走到了顶端,过去和当下便会产生联接。龙脊梯田从何而来?它凝聚着人类怎样的智慧?它是昔日荒蛮地上人们来时的“路”,更是邀请你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请柬,一步步登上它,原本就美丽的大自然更加迷人。
顶天立地的奋斗,惊天动地的创造——
龙脊梯田是中国古代用水智慧和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
龙胜各族自治县在桂林的西北部,越城岭自东北迤逦而来,向西南延绵而去,境内山脉纵横交错,崇山万迭,山高坡陡,河谷幽深,水流湍急。这里有广西第二高峰福平包。
在该县的崇山峻岭间,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龙脊梯田,是一个以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为主体、自然景观与少数民族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
龙脊梯田始建于秦朝,完工于明朝,距今有2300多年的历史。有三大观景区,分别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金坑大寨红瑶梯田观景区、龙脊古壮寨梯田文化观景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是最早开发的一个观景区,是“七星伴月”观景点的所在地。金坑大寨红瑶梯田观景区群山环绕,像一个天然的天坑,是红瑶聚集的村落。
在现代的人们眼里,龙脊梯田美丽壮阔,气势磅礴。而对于千百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他们靠此安身立命,祖祖辈辈开垦梯田,为的是让世世代代能繁衍生息下去。他们的奋斗顶天立地,他们的创造惊天动地,这片梯田是血和泪的积淀,凝聚着先人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
龙脊梯田依山形地势而修,在海拔300—1200米之间,从水流湍急的河谷到云雾缭绕的山峦,从万木葱郁的山林到石壁陡崖前,凡有水、有土之处,都被人们开凿了梯田。层级最多处有1100多级,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形成了千层天梯上云端的壮丽景观。梯田中最大的田块面积不超过一亩,最小的田块只能插3株禾苗,有“青蛙一跳三块田”和“一床蓑衣盖过田”的说法。
龙脊的壮族、瑶族先民世代耕种梯田,至今仍保留着“耦耕”等原始的耕作方式。梯田造就了这里的农耕文明。每年清明、谷雨过后,村民们开始进行砍田基、扶田基、耦耕、耘田等12道农活,在梯田的种、管、收等各个环节中衍生出一系列的节庆活动来庆祝开耕、丰收等,如开耕节、梳秧节、晒衣节,等等。如今,这些活动通过保护和传承,一起构成了旅游开发用之不竭的资源。
龙脊梯田造就了壮美的自然景观。这里被称为“世界梯田原乡”。
龙脊梯田最为知名的景点是平安壮族梯田的“九龙五虎”和“七星伴月”。顺着梯田的走向可以看到九条山脊,像是九条长龙从天空中俯下身到金江河饮水,它们旁边还有五个小山包像五只老虎一样蹲在地上,守护着这一方水土;“七星”指当初开田时留下来的七个小山包,陪伴着山顶那块银光闪亮的水田,远远望去像七颗星星陪伴着一轮明月,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金坑红瑶梯田以磅礴壮美而著称,层层叠叠的梯田如潮水般涨起,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而来。诗人陈善这样写道:“龙脊梯田气势雄,千层万级绕从峰。条条曲线盘青带,道道横缣幻彩虹。疑是群螺出海底,分明叠锦坠苍穹。回眸欲辨归来路,迎面天梯架九重。”
一年之春夏秋冬,一日之朝夕,梯田的美随着季节和光影变幻出千面。五月春耕时节,水满田畴,如串串银链山间挂;七月盛夏,稼禾吐翠,似排排绿浪从天泄;十月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顶玉宇;腊月隆冬,雪兆丰年,若环环白玉砌云端;朝阳把山谷唤醒,充满活力;夕阳的余晖洒在梯田上,形成金黄的光影,带来宁静与温馨……
一流资源遇上一流管理,成就一流景区——
龙脊梯田从藏于深闺到走向世界
龙脊梯田积淀的“天人合一”生态理念和建管经验,形成了“上林下田、动态平衡”的森林水源涵养和梯田水土保持模式,是传承至今的中国古代用水智慧和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在2018年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龙脊梯田作为“中国南方稻作梯田”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2020年12月,龙脊梯田通过验收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湿地公园”名单。2022年,大寨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
2023年,龙胜各族自治县共接待游客1011.13万人次,同比增长67.27%;实现旅游总消费125.88亿元,同比增长66.35%。地处桂北偏僻山区的龙脊梯田,曾经藏于深闺无人问津,如今何以能够走向世界、圈粉无数?
这是因为政府和当地企业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妥善处理利益分配关系形成发展合力,处理资源管理关系确保可持续发展,处理村际平衡关系促进全域联动,处理产业升级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而发生了华丽逆袭。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桂林旅游业的勃兴,龙脊梯田逐渐引发游客的关注。1992年,龙胜各族自治县作出决定,由县属龙胜旅游总公司负责龙脊梯田的旅游开发。
2000年,当地政府将龙脊景区从龙胜旅游总公司剥离,专门成立了龙脊旅游公司。2006年,该公司进行新一轮的改制,通过股东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方式,由三家企业重组成立了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龙脊公司)。
通过确立县属国企为第一大股东,主导景区发展方向;外来优质企业的加盟,则破解了资金匮乏难题,还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给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一流资源遇上一流企业,才能成就一流景区,至此,龙脊梯田异军突起。
通过探索和形成“企业+梯田+农户”发展模式,让村民以梯田集体入股的方式开展合作,企业对景区进行整体包装,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双方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以位于景区核心区的大寨村为例。“2003年分红2.5万元,2008年分红14.7万元,2013年分红过百万元,2023年分红有725万元。”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琼通说起每年村寨的“年终奖”,如数家珍。“如今村里的分红项目,分配比例有70%按种田面积分给村民,梯田‘五一’劳动节之前灌水、延期收割等都予以奖励。”
“企业+梯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作为生产资料的梯田变成旅游景观,把全体村民变成股东,调动了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形成了携手奔向共同富裕的合力。大寨村村民潘应芳在2023年领到村集体旅游分红43974元,为全村最高,她很感慨:“2003年村里修通公路前,家里种的5亩稻田粮食只够一家人吃,还要外出打工。村里开发旅游后,每年有旅游分红。这几年我种了8亩田,2023年稻谷收成有40多担,农忙时节我会请附近的村民来帮种田和收割,如今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
现在,龙胜推广“一田生五金”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从“点上开花”向“串珠成链”转变,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度融入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一核一带两区四域”发展布局,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龙脊梯田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5A级景区评定标准严格,对风景、设施、服务、体验有更高的要求。我们根据这些标准,重新制定龙脊梯田景区发展规划,有序推进游客中心、交通工具、参观路线、人文环境等软硬件的建设和提升,不断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龙脊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龙胜共建成大小旅游停车场24个,新建和改造旅游厕所65座,建成旅游集散中心1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7个、景区专线营运站1个、大型旅游客运站1个。全县景区和沿线全部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移动电话,停车场、旅游厕所、排污等旅游设施基本完备;道路、公共区域和景区的标识标牌系统、导览系统建设已经完成;建立了覆盖主要景区、重点民族村寨、交通节点的智慧旅游系统等。
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共舞,传统与新潮相碰撞——
梯田为谱 文旅和鸣
龙胜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有“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景观和堪称“华南第一泉”的龙胜温泉,还有原生态的彭祖坪景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花坪原始森林保护区,另有泗水白面瑶寨、乐江江口村红色文化体验区、广南侗寨等大批少数民族风情旅游村寨及红色旅游体验点,是大桂林旅游圈中的重要一员,也是桂林旅游发展一张靓丽的名片。
龙胜全县总人口17万人,居住着汉、壮、苗、瑶、侗等民族群众,苗、瑶、壮、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0%,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和独特的建筑、服饰、生产工具和用具。
“龙胜山峰处处高,歌声琅琅震云霄。东山唱起西山应,歌声汇合成海潮。”这不是浪漫性的夸张,而是生活的真实。在龙脊梯田,当风吹过来的时候,其中一定混着歌声,由于这里过去没有民族文字,记事都靠口头一代一代地传,因此歌谣便流传了下来。龙胜人民大多数爱唱歌,触景生情,出口成歌,而且各个民族各具特色,别有风格。苗族有酒歌;侗族有琵琶歌、耶歌、款歌、酒歌、拦路歌;壮族有六甲歌、农事歌、叙事歌、诉苦歌……
这里的舞蹈绚丽多姿、各具特色。侗族有芦笙舞、双人舞、庖颈龙舞、春牛舞;壮族有采茶舞、扁担舞、铜鼓舞;瑶族有长鼓舞、红棍舞、穿团舞;苗族有跳香舞、土风舞、宝山舞等。
这里依山而建的龙脊古寨,鳞次栉比的干栏式木质吊脚楼组成蔚为壮观的梯屋。沿着青石板路,穿过寨前古门,走近一户户人家,他们的笑脸,是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问候。
据《龙胜各族自治县概况》记载,龙胜瑶族有盘瑶、红瑶、花瑶三个支系。龙胜瑶族服饰制作技艺特指红瑶服饰制作技艺。瑶族服饰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过去红瑶中曾流传着一首歌谣:“五岁六岁玩泥巴,十三四岁学绣花。十七十八方出嫁,十九二十抱娃娃。”红瑶妇女们的绣花可算是一门精湛的手艺,她们不需要先描图,而是全凭经验,依照底布经纬中的“布孔”来构思刺绣图案。这些服饰制作技艺以母女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沿袭至今。她们的头巾一般为一丈二尺长,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少女头巾以浅色和红色为主,象征妙龄如花,青春似火,又是未婚的标志。中年妇女多用蓝色,寓意洁蓝如天,纯情似水。老年妇女则用青色,表示庄重稳健,青松不老。上衣除领口衣脚袖筒刺绣外,其他部位少见绣花,看上去朴素而庄重。围裙用珍珠银链点缀装饰,光彩夺目,行走在山间小道,只闻环佩叮咚。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假期在一间能看见风景的房间里醒来、疗愈生活的时候,龙脊梯田民宿也格外地火爆起来。在龙胜三条经典旅游路线“一路梨花上南山”“一路稻花上龙脊”“一湾碧水进温泉”中,路上都有充满地方特色的木寨民宿,也有设计新潮、特别让年轻人喜爱的简约风格的酒店。在龙脊梯田,人们总能找到一间符合心意的能看到风景的房间。
春节期间,火把点点,龙游山间。随着日暮西下,壮妹壮嫂手持火把,优哉游哉行走在“九龙五虎”观景点周围的梯田间,远远看去犹如一条“火龙”在田间蜿蜒盘旋。“夜龙脊”丰富了梯田观光产品,让人们更想要留下来。
龙胜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民族文化,以梯田为谱,让文旅和鸣,“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龙脊梯田景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文旅振兴的重要抓手与机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旅游产品、旅游业态更为丰富,全域旅游多点开花。
春天来了,龙脊梯田又准备开耕了。山歌从远处传来,邀请全世界的游客来看看这片神奇的土地。
■经典访谈
去聆听、去思考、去书写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卢子(本名卢初龙,灵川县作协主席,桂林市作协理事,桂林文学院第三、四、五届签约作家)
我正在创作广西特色村落丛书关于龙脊村寨的选题,记录龙脊梯田和大寨的自然和文化面貌。作为桂林的本土作家,我近两年一直对龙脊梯田保持关注。这片壮丽的自然景观不仅是桂林的璀璨明珠,更是农耕文明的瑰宝,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
龙脊梯田充分展现了当地壮族和瑶族人民的智慧。他们以稻田为画布,以劳动为笔,以生活为歌,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珠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是他们情感的寄托、生活的写照。
龙脊梯田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它更是壮瑶民族文化的载体。这里的故事、历史、传统、信仰都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从古老的村庄到壮丽的梯田,从辛勤耕耘的农民到世代相传的文化,这里的故事丰富多彩,让人着迷。
我每一次走进龙脊,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片土地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希望,每一位劳作者都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我们应当用心去聆听、去思考、去书写这些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龙脊梯田,了解和认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他们所传承的文化。
因此,我深感自己有责任去记录和传播这些美好的事物,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龙脊梯田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龙脊梯田的关注和保护,让这片美丽的土地得以永续发展。
(记者周文琼 整理)
持续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
李文家(龙脊旅游公司董事长)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龙脊梯田景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龙胜文旅振兴的重要抓手与机遇,推动旅游行业向现代化、智慧化、品质化、国际化转变。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发展旅游新业态。
打造国家级研学基地、研发文创产品。依托龙脊梯田作为“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拥有红瑶刺绣、瑶族留长发习俗、龙脊水酒酿造技艺、石刻文化、桂北民居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龙脊梯田景区的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美食文化、建筑特色及民族节庆等资源,提炼具有特色教育意义的内容,策划形成一套完整的研学旅行产品。同时,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做精梯田艺术业态,深挖梯田景区的自然美学和地域民族文化美学价值,在二龙桥打造文化体验商品一条街,通过销售文创产品、提供文创产品制作体验及观摩等业态,让游客能真正了解到当地民俗文化、传统工艺、优质特产、文创产品等。
丰富梯田观光产品。利用“世界梯田原乡”金字招牌,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创建“五彩龙脊”“稻香龙脊”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使梯田7、8月就呈现金秋龙脊景观,实现夏赏秋景;11月在古壮寨种植五彩油菜花700多亩,来年年初就能呈现龙脊五彩梯田景观;收割稻谷后在平安“七星伴月”观景区种植花卉或摆放花盆,实现“冬日看春景”花海梯田的景观。同时,发挥龙脊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在过年期间创新壮瑶文化沉浸式体验理念,进行壮瑶文化活态传承展示,重点突出壮瑶民族歌舞、壮瑶节事等文化活动,丰富冬游龙脊产品。打造壮美梯田景观、丰富观光场景。在平安壮族梯田发展夜经济,在村寨内增加灯光装置,用灯笼、灯带等进行亮化系统布置,增加历史韵味,丰富游客晚上的游览活动,让游客享受龙脊的夜游生活。
打造休闲度假体验产品。打造养眼的龙脊梯田空中运动营地;打造浪漫的星空公园,让游客体验星空观测、星空摄影、星空露营(帐篷露营、房车露营);举办梯田音乐艺术节;打造龙脊大型实景演艺。
全力创建5A级景区,加快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对龙脊风景名胜区旅游综合体项目的建设,包括游客接待中心、星级酒店、大型停车场、缆车索道、滨水乐园等。 (记者周文琼 整理)
让梯田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不断焕新颜
余琼通(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大寨村四面环山,全村曾经仅有一条泥巴小道越过层层山岭通往山外,买卖货物靠人背马驮,村民住着透风漏雨的吊脚楼……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一代又一代大寨人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最终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特别是旅游分红一年比一年高,让本地百姓幸福感满满。2003年大寨村分红2.5万元,2008年分红14.7万元,2013年分红过百万元,2023年分红有725万元。如今,外地很多有梯田景观的地方都来我们这里取经,可以说龙脊梯田的管理运营成了乡村振兴的样板之一。
我们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今又搭乘上了旅游发展的东风,寨子里有200多户人家开起了民宿,旅游旺季民宿的入住率在70%以上,旅游淡季一些基础条件差的民宿便闭门谢客,主人可以外出务工。虽然目前消除龙脊梯田旅游的淡季我们仍然面临挑战,但让人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是,把龙胜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不只是我们本地百姓的期盼,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发展方向上、政策上、具体的操作上都有明确的举措。
接下来,我们想引进更多适合本地的文旅项目,丰富游客的游玩体验,推动文旅事业向纵深发展,同时还要继续加大对我们的红瑶民族文化、梯田风光、传统古建筑的保护,让梯田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不断焕新颜! (记者周文琼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