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时事·体育

04版:悦读

返回 2024年02月25日

老家下雪三千里

桂林日报      2024年02月25日     
  □陈启银

  大寒那天,本来没有写作打算。医生刚警告过,不要太劳累。也真心想把一些念头暂时放在那儿,让它再长一些时日。
  刷朋友圈,偶遇老乡郭律师发的老家下雪的视频,还配了一首诗:“君在钟祥我在粤,醉揉白云邀团圆。雪似故人人似雪,可爱又还惹人嫌。”视频中曼妙的雪花,熟悉的老街道和古建筑,已然模糊了的山山水水,以及回荡在空气中明风楚韵,让我一下子没有忍住,加了一句“我的老家下雪了,一个古老美丽而又现代的小城”,然后转发到朋友圈。可思绪还是停不下来,继续狂奔,便不由自主地打开备忘录,任其在指尖流淌起来。
  在我的心目中,下雪既是欣赏自然的美景,又是磨砺人生的背景。不管什么时候,我都喜欢下雪。
  小时候,雪花满天飞舞,手脚冻得都伸不直,还要哆嗦着去接那雪花,让它们落在手心里,任其融化、氤氲,把新的寒冷慢慢浸润到尚年幼的生命体内。在雪厚的地方堆雪人、打雪仗、看行走时留下的脚印,哪里还会管身上冷不冷,肚子饱不饱,开心是最好的药。
  下雪之后,会有一个漫长的低温期。在太阳照射不到的鱼塘一角,冰会累积得很厚,开春才慢慢融化。我们在上面小心翼翼地行走,画出安全范围,才敢滑行、打陀螺、摔跤,提心吊胆并惊恐万状地快乐着。
  初中住校,开始有点讲究穿了,也仗着年轻能扛,不管多冷,就是中间夹一件旧绒衣。母亲让多穿点,我就是听不进,实际是嫌弃哥哥们穿过的棉衣破旧、难看,没面子,根本没有考虑母亲的感受。有一次,下了一夜的雪,起床后整个寝室都炸开了,我们兴奋地拿了洗脸盆往平时洗漱的鱼塘边冲。田埂下积雪最深,一脚陷下去,那齐腰身的雪啊,让人动弹不得。水面结了冰,用脸盆敲出一个窟窿来,才打上一盆水来。那个冬天,是我这辈子唯一冻伤手的一次,母亲伤心自责了很久。
  那时冻得上课在跺脚、搓手,下课了又在奔跑、打闹取暖,脑袋都是木的,哪里听得见老师讲了什么。下雪,已经影响到我们读书,可谁都不讨厌,觉得这是老天的恩赐。因为我们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吃饱饭才是更大的事。
  读高中时住在县农机公司的子弟宿舍,我开始练长跑,每天沿钟祥的阳春大街跑到县政府,拐到河街上,跑到工人文化宫再拐回阳春大街。遇到下雪,我觉得最威。雪花纷纷往脸上扑,寒冷的北风吹得脸都麻木了,融化的雪水和汗水让人感觉冷热两重天,脚下踩着黑色的冰碴,有节奏地咔咔作响。舍友劝我别跑了,可我就是要跑,刚从杂志上学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似懂非懂地要试试。尽管空一天不跑也很舒服,但又会对照“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萌生一种松懈的负罪感。
  离开老家来到南方,冬天就只剩下思念老家下雪的份。没有想到在桂林上军校,竟还赶上过一次千载难逢的周日下大雪,甲天下的山水华丽变身,银装素裹,让人惊艳。队领导很开明,每个班发两个胶卷,说:“你们尽情地去拍照吧。”那个开心,永远留在记忆里。我们像小时那样野着来,先在院内拍,再到街上拍,再进景点拍,弥漫的雾气与晶莹的雾凇,宛如琼树银花漫天开放,冰雪覆盖的奇峰变成了超级雪笋屹立,构成一幅幅冬日罕见的南国雪图,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纯净的童话世界。往日学习训练的苦和累,积在心里的郁和闷,在这场雪景拍摄和玩耍、打闹中一乐而散,现在同学见面、聚会,还时常拿出当年的照片来晒一晒,讲讲背后的故事。
  2003年初,我在北京学习期间,正赶上那年的第一场大雪。在南方已经生活了十几年,太久没有见过下那么大的雪了,以为已经无法适应。可每天晚上,我仍然像往常一样用冷水洗澡。北方来的同学看到我的举动,完全傻呆了。
  “你不怕冷吗?”
  “怕!”
  “那你为什么还这样?”
  “没有为什么。”
  练长跑让我明白,应对大自然的恶劣环境,怕是没有用的,只能想办法去克服和忍耐,熬过去了,就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前段时间去北方,积雪未化的早晨,我也像小时候一样,到结冰的湖面走一走。结果,刚走了两步就听到嘎吱一声响,马上条件反射地缩了回来:寒气直往身上蹿。自己微微一笑,摇了摇头。现在的体重,怕是小时候的四到五倍了吧?
  在朋友圈继续往下翻,在新疆工作多年的好友作家王雁翔,转发了他当地朋友拍的照片,两边的树和路完全被大雪覆盖,好一个纯粹而洁白的世界,并写道:“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这是汉玉兄摄于新疆的一张照片。时光荏苒,已快二十年没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走过,但我仍能听到脚下嘎吱嘎吱的声音……”
  老家又一轮降雪开始了。
  我在心里补了一句,那嘎吱嘎吱的声音,会传到骨髓里,扎在心窝子,但我们依然会在美景与背景的交替中微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