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综合新闻

05版:产经新闻

06版:时事

07版:时事

08版:桂林故事

前一版 2024年02月22日

中共中央印发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通知指出,《条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以党章为根本依据,总结新时代巡视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健全巡视工作体制机制、责任体系,对于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巡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好宣传解读和督促检查,确保《条例》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要坚持政治巡视定位,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要在强化巡视整改上见真章、求实效,压实整改责任,完善整改机制,综合用好巡视成果,深化标本兼治。要充分发挥巡视综合监督作用,加强巡视与其他监督的贯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要以巡视带巡察,发挥上下联动的系统优势,扎牢织密监督网。各地区各部门在执行《条例》中的重要情况和建议,要及时报告党中央。
七星区:科技创新领跑全市
高质量发展独占鳌头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通讯员王亚东
  2月18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复星医药成员企业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流水线旁,工人们正在分拣装配药物。一盒盒制剂和片剂药品整装待发,即将发往世界各地。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桂林南药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将核心技术的王牌牢牢攥在手里。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约2.3亿元,占比销售收入超过7.8%,在研项目超过40项;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的抗疟药品已达31个,全球领先。
  “南药传奇”并非个例。在七星区,科技创新正在为漓江东岸这片沃土的高质量发展插上双翼。

  聚焦“高、精、尖” 开辟发展新赛道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作为全市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聚集地,七星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攀高峰、折新枝,涌现出了桂林南药、桂林君泰福、桂林优立特、桂林智神信息、桂林飞宇科技、桂林电科院等一大批创新型优秀企业。
  在高端轮胎领域说起全钢五复合挤出技术,无人不伸出大拇指点赞。这一领先全球的技术为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有限公司首创,打破了高端轮胎工艺设备长期被欧洲垄断的“神话”。
  十年一剑,利剑出鞘,谁与争锋。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宏介绍说,多年来,公司以科技创新为载体,自行设计制造出了四复合、五复合高端橡机挤出机装备。这意味着,从今往后,国内的轮胎生产企业可以不必仰人鼻息,采用进口设备。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有限公司也是国内唯一拥有此项技术的企业。
  2022年,凭借“五复合橡胶挤出机头”,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有限公司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代表广西时隔21年再次问鼎中国专利最高荣誉。
  在桂林蓝宇航空轮胎发展公司,“桂林造”的“神话”也在上演。由该企业研发制造的“三环”牌全国产民航轮胎首次安装到了波音737系列飞机上。
  大型民航轮胎是影响飞机安全的A类关键零部件,全球只有屈指可数的企业可以研制生产。中国民航机队4000余架飞机中,波音737飞机占比较高,其配套轮胎多年来基本依赖进口。为解决这一瓶颈难题,桂林蓝宇多年来积极开展民航轮胎设计、制造、检测技术研发,成功研制了基于国产材料、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民航轮胎,其性能完全不亚于国外同类产品。
  从“并跑”到“领跑”,近年来,七星区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在2023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电视电话大会上,七星区共有5家科研院所、17家企业获奖,获奖总数32项,占全市获奖数量的72.73%。去年,完成2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核验73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2家,狮达等7家企业被认定为广西瞪羚企业。中电34所等12家企业获评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百强,获奖数量均居全市第一。新增国际线缆、桂林电科院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4家,占全市58%。新增11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达54家,占全市42%。自治区级绿色工厂和智能工厂新增量和总量、知识产权获奖数量均位列全市第一。
  一连串生动的数据,成为“科技创新看七星”最有力的佐证。

  赋能“产、学、研” 激发产业内驱力
  不必在烈日下学车,也不必等上一天才能轮流上车,根据自己时间随到随学,没有碳排放也没有让新手紧张的教练坐在一旁……在广西中易宏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研发的“智慧蜴学车”平台正成为学车一族的“香饽饽”。考生可以在室内吹着空调,在VR汽车模拟器上一遍遍练习在恶劣天气、复杂路况、危急时刻的驾车技巧。(下转第三版)
市政协召开学方略谋创新抓落实
助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工作会议 陈丽华出席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2月21日上午,市政协召开学方略谋创新抓落实助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全国、自治区、桂林市有关会议精神,谋划部署今年市政协各项工作,在起步中提速、在开局中争先,努力在加快推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担当。市政协主席陈丽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副主席钟麟主持会议,副主席文建中、郑毅、蒋昌桂、谭建国、谢永功、卢全喜,市政协厅级领导汤桂荔,秘书长徐熔参加会议并分别发言。
  会议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大会精神,2024年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工作推进会精神。会上,各委(室、办)、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负责人等,分别就如何做好今年工作进行发言,提出具体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会议指出,2024年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工作推进会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强调要把《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从“效果图”变成现实,是全市上下共同的使命,各级各部门都有责任;要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文旅融合发展、城市品质提升、宣传推介等方面取得突破来添助力、增活力;市政协要发挥委员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建设;要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落实。
  陈丽华强调,市政协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统一思想,闻令而动,坚持守正创新,多建诤言、多献良策、多出实招。要助力提升旅游品质,推动加快建设世界级山水旅游名城、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世界级康养休闲胜地、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要助力招商引资,深入开展“产业振兴 委员行动”“乡村振兴 委员行动”“科教振兴 委员行动”和“双联双创”活动,努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项目落地见效;要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将干部之干用到干事之上,将政协之效落到抓好今年政治协商、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重点课题调研、委员行动、委员小组活动等各项工作中,以高水平履职助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市政协机关全体干部参加会议。
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去年全市全口径落实水利建设投资51.7亿元、完成37.8亿元,均排全区第一   本报讯(记者文新军)记者从2月21日召开的2024年全市水利工作会议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动员会上获悉,2023年,我市水利投资再创新高,全市全口径落实水利建设投资51.7亿元、完成37.8亿元,均排全区第一。水利投资工作获区水利厅真抓实干督察激励表彰。
  过去一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克服经济下行、“三保”任务艰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攻坚克难、担当作为,推动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水利投资卓有成效。全口径落实水利建设投资51.7亿元、完成37.8亿元,分别完成上级下达年度任务的152%和122%;“两手发力”(政府、市场)成效显著,落实水利金融性资金12.84亿元;增发国债项目申报工作成果丰硕。全市获得增发国债水利项目44个,安排资金34.45亿元,占全区26.73%。
  与此同时,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长塘水库工程可研报告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走审批流程,初步设计报告、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单行报告已由水利部水规总院组织开展技术咨询,用林、用地报批材料正在组卷,施工准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桂林水资源配置提升工程列入国家支持壮美广西建设“1010”文件和国务院批复的《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前期论证工作进展顺利。此外,上桂峡水库扩容工程实现开工,桂林新区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
  2023年,我市乡村振兴水利项目稳步推进。全年筹集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4.23亿元,完成投资4.15亿元,完工项目421处,受益人口20.2万人,投入建设资金比上年增长20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6.2%;投入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资金2384万元,完工552处,覆盖服务人口166万人。全州县国家级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基本建成,龙胜各族自治县自治区级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有序推进;牛湾河、灌江、磨盘等3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新增河流治理35.3公里。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面实施《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全市水利系统将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锚定年度目标任务,强化担当作为,全力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一要加速推进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建设。(下转第三版)
荔浦市农民人均有果超2.5吨 位居广西第一   据《广西日报》消息 春节期间,驱车穿行在荔浦市大地,随处可见成片的砂糖橘盖上了白茫茫的避寒覆膜,橘红色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果农们采果、挑果、称果忙个不停。该市花篢镇江华村龙度屯砂糖橘种植大户陈传飞喜上眉梢:“我承包种植的120多亩砂糖橘,总产量在30万公斤以上,按照当前每公斤4元到5元计算,除去每亩4000元的成本,净收入接近100万元。”
  该市水果办提供的数据表明,2023年,荔浦市拥有水果种植面积35.7万亩,预计水果总产量突破93万吨,农民人均有果超2.5吨,位居广西第一。
  据介绍,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荔浦市仅砂糖橘产业就“一路高歌”,2023年,全市种植面积达到20多万亩,产量71万吨。在荔浦市广泛流传着“10万元不算富、20万元才起步、30万元算小富、50万元才算富、100万元不再是少数”的顺口溜,砂糖橘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致富果”。
  为了确保全市水果产业健康发展,去年以来,荔浦市整合各级资金超800万元用于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工作,稳定全市健康柑橘面积;整合企业资金、扶持资金9700万元,建成了两台柑橘先进分选设备,28家企业和合作社拥有冷链设施115个,库容达到8.4万立方米,补齐了柑橘产业产地预冷、清洗加工、仓储保鲜、物流配送等设施短板;积极开展以村干部、种植户、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种植技术培训,通过田间课堂、现场指导等方式,共开展各类水果培训62期、受训人数达4587人次;引导农户淘汰和改造低产、低质、低效果园,用于发展金橘、金秋砂糖橘等其他柑橘品种;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水肥一体化技术,确保水果提质增效;鼓励果农新植柑橘类水果517亩、百香果750亩、桃子476亩、李子782亩、甜柿170亩,其他水果316亩;建成近30个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使全市水果良种覆盖率达到9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荔浦市还通过组织培训和引导,在全市培育了1000多名农民经纪人,他们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场,已成为水果销售的主力军。大面积的水果种植也让荔浦市的采果队成了“香饽饽”,仅水果产业就催生3万多个就业岗位,让3万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桂林欧美同学会
谋划部署今年工作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 通讯员王瑾)2月20日下午,桂林欧美同学会(桂林留学人员联谊会)在会员企业桂林优利特公司召开2024年工作座谈会,谋划部署今年工作。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蒋育亮出席会议并讲话。
  桂林欧美同学会(桂林留学人员联谊会)成立于2004年12月,成员涵盖理、工、农、医、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管理等领域,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城市管理、重点项目建设、社会治理、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党委政府联系海内外人员和团体的桥梁纽带,成为桂林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蒋育亮指出,目前全市上下正掀起加快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热潮,桂林欧美同学会(桂林留学人员联谊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做优服务,创新留学人员服务大局的内容、方式及品牌,充分发挥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作用;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立足岗位,做好做强自身事业,为加快推动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贡献力量。
山间李花开
客从四面来   2月20日,荔浦市东昌镇三华李产业核心示范区李花开满山间,不少游客前去赏花踏青。
  位于荔浦市东昌镇安静村的三华李产业核心示范区面积3012亩,辐射区面积10000亩,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和利益联结模式,实行科学的“六统一”管理模式,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集李花观赏、饮食、采摘体验、亲子活动、果海巡游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区。2023年给当地农户增收近3000万元。
 记者何平江 通讯员周俊远 摄
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2024年2月3日在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仲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23年主要工作回顾
  2023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守正创新、依法履职,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年来,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31个,组织开展专题调研9次、执法检查7次,作出决议决定23项,制定实施地方性法规2部,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70人次。立法、民族、监察和司法等工作得到全国人大相关委室的高度肯定;财经、立法、调研、党建、监察和司法、教科文卫、外事侨务、农业农村、社会建设、代表履职、选举联络等11项工作,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城建环资等工作得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领导肯定性批示9次;全区人大常委会选联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2023年“一要点四计划”提出的131项工作任务全部落实,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常委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确保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常委会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坚定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一)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按照市委部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抓实集中学、抓细个人学、抓好结合学,进一步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坚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第一议题”制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和研讨主题;把代表联络站作为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的重要平台,做到“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推动解决民生实事5012件;在六城区监督推动民生实事快速办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87个;突出问题导向,做到立行立改,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的全面落实,着力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市委有部署、人大有行动,做到思路谋划围绕中心、工作举措突出中心、履职重点紧扣中心。常委会班子认真落实市委关于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工作要求,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报批及政策研究、漓江保护等方面,担当尽责、全力推动,取得良好成效。积极参与“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和“四个专项行动”,联系服务重大项目48个,为推动桂林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坚持重大事项、重要情况、重大问题及时请示汇报,全年主动向市委请示报告工作59次。切实发挥常委会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依照程序抓好落实,确保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三)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守正创新。立足宪法法律,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使人大工作更有生机、更富活力、更具特色。健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议事规则,修订《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制订《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草案)》并提交本次代表大会审议,完善议事决策程序和工作运行机制。健全立法工作联动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与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联动,充分整合党委、人大、政府的立法资源,提高法规案调研、立项、起草、审议的质量。研究制定《关于建立“小切口”高质量立法协调推进机制,助推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实施意见》报市委转发,制定《桂林市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编制工作办法》《桂林市立法调研工作办法》,全市立法工作制度达12项,立法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强化立法工作统筹,全面落实“双组长”制,首次与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市政府联动召开全市立法工作会议及立法联席会议,立法责任持续压实;建立“3+N”立法联动推进机制,有效形成全过程推动立法工作的强大合力。有关经验被全国人大《法制工作简报》专题刊发,得到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的批示肯定。健全监督工作机制,突出问题导向,改进监督方式,立足“两个保护”、代表建议办理和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开展“小切口”监督。“清单式”反馈审议意见,强化审议意见跟踪督办,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健全代表工作机制,深化联系代表工作机制,密切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代表、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制定实施《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工作规定》。修订完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履职赋能工作考核细则、市直部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工作考核细则。健全任免工作机制,修订常委会人事任免办法,依法任免“一府一委两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确保市委人事安排意图全部顺利实现。

  二、坚持紧扣中心大局,在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中担当作为
  常委会紧扣全市中心大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依法履行立法、监督、决定等职能,推动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一)助力高质量发展展现新作为。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聚焦提升财政经济监督实效。着眼推进实施重大战略、重要任务和重大项目,听取审议“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和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推动年度计划、“十四五”规划与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有效融合、同向发力、一体落实,助推经济恢复向好。着眼兜牢“三保”、提高效益、防范风险,听取审议市本级预算执行、决算、债务情况等报告,深化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健全政府债务审查监督机制。着眼规范管理、提质增效,听取审议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推动提升国有资产统一经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着眼加强现场督改、机制建设,听取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推动审计查出的179个问题整改落实落细。聚焦推动产业发展。开展产业发展与市本级财源建设专题调研,推动市本级壮大财政实力。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条例》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促进条例》执法检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有效提升。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务实开展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题询问,常委会班子成员带领6个专题调研组,深入县(市、区)、市直部门、企业等,采取“面对面”、“背靠背”、明调暗访等多种形式,收集并反馈问题176个。选取政策落实、要素保障、政务服务等制约营商环境的11个关键性问题,对7个市直部门进行专题询问,大力推动问题边询边改,问出了部门的担当作为、问出了全市营商环境的优化向好、问出了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聚焦推动乡村振兴。检查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民族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农村物流发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专题调研,对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开展跟踪检查。
  (二)助力“两个保护”实现新突破。坚持不懈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要求,始终牢记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国之大者”重大使命,坚决扛起“两个保护”立法和监督责任。聚力“两个保护”专项立法。把“两个保护”作为立法重中之重,联合成立工作专班,首次对“两个保护”进行全面系统调研,梳理出突出问题13个,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和加快实施专项立法计划。初次审议《桂林市漓江洲岛滩涂岸线保护管理规定(草案)》,制定实施《桂林市禁止乱挖滥采砂石土矿产资源规定》,得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高度肯定和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目前全市已制定地方性法规16部,其中涉及“两个保护”的有9部。深入实施生态环保“最严监督”。精准推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发现问题持续整改。健全“人大代表生态环境监督员”制度,加强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监督。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市中级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市检察院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等专项报告。开展国家湿地保护法、桂林市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人民网分别以《桂林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生态环保“最严监督”》《最严监督守护山水间美丽桂林》为题,两次专题报道常委会开展生态环保监督工作取得的成效。
  (三)助力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调查研究,强化组织协调,组织驻桂林的全国和自治区人大代表,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提出建议85件,为桂林获得国家、自治区层面更多重视支持发挥了人大作用。听取审议关于漓江保护、最宜居城市建设等世界级旅游城市重点工作推进情况专项报告。制定实施《桂林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初次审议《桂林市旅游市场秩序管理规定(草案)》《桂林市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条例(草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题调研,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四)助力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取得新成效。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开展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工作、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专题调研;开展国家就业促进法、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桂林市养犬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加强司法监督,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专题调研,对国家社区矫正法执法检查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坚持代表主体地位,支持和保障代表履职提质增效
  常委会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代表依法履职,连续三年在全区人大代表“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代表履职为民工作继续走在全区前列。
  (一)建实代表履职服务机构和履职平台。加强代表履职服务机构建设,指导11个县(市)及临桂区成立代表履职服务中心,得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优化提升代表履职平台,将全市1167个人大代表联络站优化调整为942个,实现驻站代表结构、层级更加科学合理,进站活动更加务实有效。加强履职平台信息化建设,结合“智慧人大”,打造“人大之窗”、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畅通民主民意表达渠道。
  (二)强化代表履职机制和能力建设。拓展落实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组建专业代表小组,建立专(工)委对口联系专业代表机制,促进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依法履职。对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履职赋能、市直有关部门办理代表建议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开展全市代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推动全市代表工作创新突破。
  (三)提升代表履职服务保障水平。组织驻桂林的全国和自治区人大代表开展年中调研、年末集中视察,提出高质量意见建议。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年度主题,精心组织全市12192名各级人大代表进站履职,征集民情民意3338条,办结2726条。组织驻桂林自治区人大代表参加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有关会议和活动56人次;邀请和组织市人大代表参加市人大常委会有关会议和活动195人次,参加“一府一委两院”座谈会、听证会、开放日等活动186人次,有效拓宽代表知情知政和依法履职渠道。
  (四)增强代表建议办理质效。强化领导领衔督办、专委联合督办。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题视察代表建议办理情况,采取实地视察、会议报告、现场问询等形式,对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力推动建议办理工作。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100件建议,答复率100%,落实率首次突破90%,达到91%,提出建议的代表普遍满意。

  四、坚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全面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始终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大力推进立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4个,选聘立法专家顾问55名,规范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23个,搭建立法民意“直通车”。大力推进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规范和加强全市乡镇人大组织建设,全市134个乡镇人大组织全部实现“三专一兼”,工作力量全面增强,成为全区标杆;强化乡镇人大工作指导,编发《桂林市乡镇人大工作操作手册》,有效促进人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大力推进民生实事监督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行乡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全市134个乡镇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得到有效实施,其中兴安县溶江镇人大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交流视频会上作典型发言。指导象山区率先推行县区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

  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面提升“四个机关”建设水平
  常委会强化党建引领,创新载体、找准抓手,以组织力的提升带动履职力的提升,全市人大机关焕发新气象。
  (一)创新开展“党建品牌联创共建”活动。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常委会和机关党的建设,在全市人大系统组织开展“党建品牌联创共建”活动,推动党建工作与人大业务融合发展。党组成员分别联系指导2-3个县(市、区)人大,市人大机关6个党支部与各县(市、区)人大机关党支部结对共建。首次举办全市人大系统党务工作者培训班,确定34个联创共建点,推动建设党建文化阵地17个;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因地制宜,拓展联创内容,增强共建成效,全市人大党建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二)深入抓好业务能力和作风建设。开展“全市人大机关业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强化人大干部业务培训,举办“人大机关大讲堂”12期,市县人大机关干部680多人次参加,交流提高业务水平。加强清廉机关、模范机关建设。深化争先创优活动,全市人大系统选树“身边榜样”等先进典型50多人,比学赶超蔚然成风,干事创业精气神全面提振。积极做好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人大信访和老干部等工作。常委会办公室和驻村第一书记分别被评为自治区乡村振兴“先进后盾单位”和“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是全市唯一同时获得两项荣誉的单位;常委会办公室被评为2022年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先进集体,机关党委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有效推进人大智库建设和宣传工作。制定智库管理办法,严格遴选,组建人大智库,选聘首批专家21名,纳入市委人才库统一管理,整合强化了人大工作力量。根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部署安排,扎实推进有关课题研究。办好“一刊一网一微一简报”,增强人大宣传影响力,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常委会调研室被评为广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各位代表,一年来,常委会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市人民政府、市监察委员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市人大历届老领导、全市各级人大和各族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大常委会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制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精准监督、刚性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代表建议办理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四个机关”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2024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围绕《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实施,聚焦市委决策部署,认真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助力桂林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桂林篇章贡献人大力量。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大使命,国务院批复《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标志着桂林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里程碑意义,桂林迎来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是指引我们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桂林篇章的路线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桂林量身定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既是“任务书”、更是“军令状”。我们要紧扣市委决策部署,切实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为全力推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有效实施展现人大作为。
  加强重点领域精准立法。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立法法》,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健全立法工作体制机制,紧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一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落实好“双组长”制、联席会议制度、“3+N”联动推进机制等立法工作制度,推进“小切口”立法。聚焦“两个保护”、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全面落实专项立法计划和年度立法计划,扎实推进法规草案审议、立法调研等工作。积极与自治区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做好《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工作,为“两个保护”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突出抓好《桂林市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条例(草案)》修改和审议工作,以法治手段推动营造世界级旅游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督。全面贯彻落实《监督法》,聚焦市委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进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持续强化生态环保“最严监督”。继续推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助力开展“漓江保护日”主题活动。听取审议“两个保护”专项工作报告、2023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公安机关打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犯罪工作情况报告,联合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开展“两个保护”突出问题整改情况专题调研,组织开展市县乡村四级公安机关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履职情况专题视察。持续强化高质量发展监督。深入开展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专题调研。突出抓好年度计划、预决算的审查。强化市本级政府债务监督,助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持续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听取审议金融企业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制定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监督工作办法,开展金融企业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回头看”;加强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问题整改跟踪督办,做好监督整改“下半篇文章”。听取审议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报告,开展茶产业发展、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专题调研。持续强化社会民生领域监督。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听取审议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的情况报告。围绕民生关切,开展医疗保障工作、学前教育发展、新时代侨务工作、矿山安全管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建设情况等专题调研。围绕司法公正,听取审议全市法院刑事审判、全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等工作报告。持续强化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监督。重点开展涉及“两个保护”、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地方性法规执法检查,全面检查《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桂林市城市绿化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立法后评估工作。同时,检查国家法律法规和自治区颁布的法规实施情况,开展《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条例》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进一步把立法和普法有机结合,让“立法者说法、执法者说法、用法者说法”,讲好人大立法故事。出台备案审查办法,提升备案审查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依法做好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工作。按照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的监督管理依法作出决定。依法做好任免工作,确保市委人事安排通过法定程序得到实现。落实好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对常委会任命人员的履职监督。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组织开展好代表精准培训,重点抓好驻乡村代表履职实务培训,增强“天天代表”“时时代表”意识,提升依法履职能力。持续推进“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工作,让代表履职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组织开展相关领域专业代表小组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代表小组作用。推行在市人代会期间代表审议意见即时受理、即时办理、及时答复的“马上办”机制。加强代表提出建议的调研和协调,提升代表建议质量,做好代表建议提出“上半篇文章”;强化代表建议督办和考评,推动做好代表建议办理“下半篇文章”。
  发展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载体作用。抓好市办发〔2022〕8号文件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加强人大智库建设,强化人大工作智力支持。加强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建设,推进“智慧桂林人大”建设,提升人大工作信息化水平。完善制度机制,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行县(市、区)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持续深化民生实事快速办理监督推动机制。围绕助力“两个保护”和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有效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建立健全一批工作机制,遴选一批特色案例,总结好经验,推广好做法。依托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信息系统,拓展运用好“人大监督”平台,实现漓江流域所有代表履职平台、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线上”监督全覆盖,推动各级人大代表成为漓江保护的信息员、问题解决的监督员、法律法规实施的宣传员,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更富成效。
  强化常委会自身建设。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到人大工作中。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四联”活动,持续推进模范机关、清廉机关建设。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联抓。突出问题整改导向,着力人大系统联抓,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积极参与高质量发展“四个专项行动”,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实际成效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党建品牌联创。认真落实市委党建工作部署和常委会党组党建主体责任,以深化全市人大系统“党建品牌联创共建”活动为抓手,丰富活动载体,提升联创水平,增强共建实效,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深化年行动,推动人大系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实现党建与人大业务融合发展。“四下基层”联动。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发挥代表联络站的重要平台作用,深入基层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全区人大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文件要求,进一步推动县乡人大组织和队伍规范建设。建立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对县乡人大的工作联系和业务指导,密切工作协同,增强工作合力,提升全市人大工作整体实效。机关业务联促。拓展“全市人大机关业务能力提升年”活动,教育引导人大干部学思想、学政策、学法律、学业务,把“人人讲认真、时时讲认真、事事讲认真”作为工作常态,让“真抓实干、马上就办”成为行动自觉。开展“争当业务能手”活动,在全市人大系统评选理论学习、业务实操、文稿写作、党建工作等“四类能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和改进人大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90周年等主题活动,讲好桂林人大故事,讲好桂林发展故事,展示新时代代表风采。
  各位代表,为民履职是我们的崇高使命,推动发展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求真务实、敢作善为,为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桂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全市
水利工作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文新军)2月21日,2024年全市水利工作会议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动员会召开。会议总结了2023年水利有关工作,布置安排今年各项重点工作,并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进行再部署、再动员。
  2023年,全市水利工作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大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积极落实“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政治责任,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会议强调,2024年全市水利工作要以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为统揽,落实好、服务好、完成好今年的水利工作任务。要坚持精准发力,全力以赴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要树牢底线思维,加快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要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巩固拓展河湖治理成果。要强化规划引领,着力抓好水利项目储备。要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好对外交流重大活动筹备,进一步提升漓江的国际影响力。要坚持依法依规,全面完成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
  副市长龙杏华出席会议。
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突破 ——记永福县农业农村局 □本报记者 张婷婷
  永福罗汉果栽培系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永福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荣获国家级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023年,永福县农业农村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担当作为,扎实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突破。
  该局立足永福资源优势,围绕罗汉果等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永福县苏桥镇(罗汉果)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名单,永福县苏桥罗汉果产业示范区获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四星级),永福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创建第二批自治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永福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罗汉果)入选2024年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名单。
  持续推进品牌建设。以打造“广西第一、全国有名、世界有影响力”品牌为目标,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3个农产品分别入选2023年第一批和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个罗汉果品牌入选第六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
  壮大培育经营主体。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增强影响力、带动力,2023年,4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荣获2022年自治区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家庭农场荣获2022年自治区示范家庭农场。
  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开展“退柑还粮”行动,建成100亩以上基本连片退柑还粮示范基地38个,示范面积7074亩,以点带面推动全县退柑还粮面积达2万亩以上。2023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4.81万亩,粮食产量11.69万吨,均实现稳步增长。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生猪出栏连续三年超40万头;建设水果新品种示范种植基地9个,引进脆蜜金桔、太秋甜柿等6个水果新品种,发展种植面积6000多亩;罗汉果种植面积达到15.26万亩,创历史新高;麻竹、红籽花生、桑蚕、百香果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并初具规模。
2024年全市
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张婷婷)2月21日,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总结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
  会议传达了2024年自治区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和市长李楚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批示精神,灵川县、兴安县、恭城瑶族自治县、七星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分别围绕主题作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克难攻坚、担当实干,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桂林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高分通过新一轮国家卫生城市现场复审,入选第五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入选全国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连续21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获批自治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示范项目等,为提升全市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与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相匹配的卫生健康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三医”协同发展治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集中整治医药领域腐败问题,助力打造世界级康养休闲胜地,奋力谱写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副市长郑平出席会议。
一本蓝图绘到底 实干笃行强担当 ——记永福县苏桥镇党委 □本报记者 张婷婷
  永福县苏桥镇围绕“1234”工作中心,坚持“桂林工业重镇、桂北物流中心、创新共享家园”一本蓝图绘到底,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苏桥镇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广西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乡镇、自治区群防群治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等,并在全市主题教育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围绕“一个罗汉果”,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链。依托苏桥罗汉果特色小镇,全力服务好罗汉果企业,配合永福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打造罗汉果科技示范园,与市五星级大美青龙湖田园综合体、香巴拉农庄融合发展,把苏桥镇培育成罗汉果育苗、种植、加工、研学、销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乡镇。
  围绕“两个园区”,全力助推工业振兴。朝着桂林工业主战场、永福县工业重镇努力奋进,以服务好苏桥园、福龙园两大园区为抓手,通过“全力以赴征地拆迁”“和风细雨化解纠纷”“亲清服务好企业”三大举措,全力助推苏桥工业振兴。
  围绕“三个产业”,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推进“退柑还粮”示范点建设,打造“退柑还粮”示范点8个,共计2200余亩。推进蔬菜示范点建设,新建大罗村蔬菜种植大棚基地21亩,打造同兴合作社“稻+菜”高效益模式千亩示范基地。推进村集体经济建设,继新建黑石岭村产业大楼后,又投资新建了盘洞村温氏鸡规模养殖场。
  围绕“四个保障”,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组织保障、基础保障、产业保障、法治保障,升级改造镇党委党群服务中心、镇“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苏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完善提升苏桥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苏桥园区党员服务站、村“三官一律”工作站、园区“喜哥”警务室,实现罗汉果全产业链纵向和横向的延伸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成功创建罗汉果小镇自治区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兴安崔家乡:“暖心年货”送上门   本报讯(通讯员刘敏娟)近日,兴安县崔家乡组织医疗、文化等三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走进崔家村,开展送春联、健康义诊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将志愿服务的“暖心年货”带给群众。
  在崔家村文化活动中心,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在志愿者“送福”的同时,崔家乡卫生院的医务志愿者为群众送上了“健康礼包”,为群众提供测量血压、问诊咨询、健康科普等服务,倡导大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讲解流行疾病的预防诊治知识。
  下一步,兴安县崔家乡将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延伸拓展文明实践阵地和服务半径,深入开展以“文明暖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为群众送宣讲、送服务、送温暖。
旗帜鲜明讲政治 凝心聚力促发展 ——记兴安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县长汤建国 □本报记者 张婷婷
  “勤学善思,旗帜鲜明讲政治;砥砺奋进,凝心聚力促发展。”作为兴安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县长,汤建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刻苦钻研、磨炼内功,努力成长为经济发展领域的行家里手。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一次办好”改革稳步推进,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在汤建国的带领下,兴安县持续推进深化产业园区改革发展专项行动,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农林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文旅康养”五大主导产业,开展专题招商活动21次,签约42个。成功打造桂林万舜碳基科技有限公司、驰普新材料产业园两个“双容双承诺”落地项目典型范例,六类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公共服务事项提速率达85.29%,即办件占比达59.07%,“零材料”办理事项占比达13.92%。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9.46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兑现扶持企业发展资金约4400万元,为企业节省相关费用约1500万元,帮助企业申请“桂惠贷”22.5亿元。
  强力推进全县重大项目。全年统筹推进重大项目146项,完成投资71.52亿元,举行4次集中开竣工活动,共有44个项目开竣工。推动莱奥电梯生产项目等8个重大项目落地,兴安县高端纳米厨卫生产项目(中外合资项目)、兴安县赣诚汽车配件U型螺栓生产项目、新干锻造等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的“兴安速度”。
  有效推进财税收入攻坚。通过税源培植加强税收征缴,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21.8%。推动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和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升级,广西灵渠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现总资产突破150亿元,营业收入超2.5亿元,新增各类融资30.3亿元。
  持续落实惠民利民政策。全县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72人,完成率146.28%;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008人,完成率200.8%;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12人,完成率197.78%。
七星区:科技创新领跑全市
高质量发展独占鳌头   (上接第一版)“智慧蜴学车模拟器的画面非常逼真,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方向盘、油门、刹车等操作装置力度回馈感真实,感觉像在开真车一样。”一位考驾照的学员在体验后如是说。
  黎珉嘉是该公司科技部负责人,他参与了“智慧蜴学车”数智化驾培体系的研发。他介绍说,借助这个体系,考生可提升3—5倍训练效率,同时可减少70%的线下实车训练时间,降低学车费用。并且通过汽车VR驾驶模拟器,基本让驾校教练车油耗“归零”,大大减少碳排放量。
  目前,该公司已在全国各地设立9家子公司,成功入驻20多所高校。下一步,公司将强化与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为驾培行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全面展示桂林科技在数智化转型领域的创新成果。
  这厢给予传统驾培行业的震动还未平息,那厢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日前,七星区政府联合高校、产业园区、银行多方力量,围绕光电产业、新材料产业开展了一场“政产学研用”对接活动,让高校创新科技成果跳下“蓝图”、走出“象牙塔”,快速转化成生产力。
  近年来,七星区不断探索上下联动、区域互动、以点带面推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的新模式。“深度牵手”高校,鼓励企业将研究成果落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率不断提速。
  数据显示,2022年,七星区完成自治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核验70项。去年,辖区向上申报自治区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已通过专家评审阶段。深入开展“政校企”人才合作,打造智神人才服务驿站,新认定桂林市高层次人才11人,人才总量和质量稳居全市第一。
解放思想敢担当 真抓实干有作为 ——记永福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县长秦传志 □本报记者 张婷婷
  作为永福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召集人,秦传志强化统筹协调,率先创新启动城市更新项目,历经1个月时间完成半边街棚户建筑拆除,不到3个月时间完成城市更新项目融资,其经验做法在全区推广。作为永福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县长,秦传志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奋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向好发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市领跑,增长7.0%,稳居全市第一。
  秦传志牵头开展两次集中开竣工活动,堡里风电场、新型建材产业园等27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365.53亿元。在他的带领下,融福高速公路、桂林外环高速公路等项目快速推进,金鸡河水库、青龙口水库等4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竣工,泉南高速公路“四改八”竣工通车,罗汉果科技示范园、罗锦农贸市场建成使用。
  在深化财政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就业形势上,秦传志继续发扬改革创新、实干担当的作风,多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启动零基预算改革,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8.9亿元,清退25项长期存续的项目资金,连续两年入围全国财政管理绩效工作综合评价前100名,在全区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财政管理工作获自治区财政厅表扬奖励并作经验发言。
  新增“跨省通办”事项74项,办理跨省通办业务4758件。基本达成“最多跑一次”和“进一个门,办所有事”目标,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可办率达98.25%。指导国能永福发电公司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完成破产重组。营商环境评估连续三年排全市第一。
  推进全民创业就业行动,发放国家创业担保贷款1718.4万元,城镇新增就业4082人。千方百计保障比亚迪、乐恩等企业用工需求,帮助招工5529人次。在桂林市2022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中考核等次为一等,先后在全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等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去年全市全口径落实水利建设投资51.7亿元、完成37.8亿元,均排全区第一   (上接第一版)要牢记“一季度项目开工率达50%以上,6月底前全部实现开工建设,年底前全面完成国债投资计划”的目标要求,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快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全力做好建设要素保障。二要大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动长塘水库可研审批和初步设计报告审批工作,加快推进项目用林、用地报批材料组建,做好主体工程开工筹备,争取第一季度开工建设,12月底前完成年度国债投资任务。三要不断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继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确保2024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以上。加快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以上,积极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灌区和节水型灌区创建工作。四要积极推进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要围绕粮食安全战略,加快新建湘桂大型灌区前期论证和一批大中型灌区工程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围绕“两个保护”,加快桂林水资源配置提升工程前期论证,推进木浪岗水库扩容工程、社坪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围绕防洪减灾,完成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主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等项目前期工作。
全州:“彩带”绵延山水间
一路风光美如画   为保障行车安全,灌(阳)凤(凰)高速全州石塘段铺上彩色(红色)抗滑路面,从高空俯瞰,公路向远方延伸,犹如一条飘动的彩带。起伏的山峦、蓝色的湖泊、宁静的村庄、青山中的高压输电塔等与路面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图为近日无人机拍摄的灌凤高速全州县石塘镇水澄村画面。     邓琳 蒋儒文 摄
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 加快形成新质战斗力 2024年桂林公安工作这样干 □本报记者陈静 通讯员吴敏 刘传勇 
  2月22日,桂林市公安局召开2024年全市公安工作会议暨2023年度工作表彰会,会议对去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23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会上,桂林公安吹响集结号,要求全体民警辅警昂扬精神,再启征程,为打造桂林最具安全感的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公安力量。

  2023年桂林公安亮眼成绩单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公安工作续写荣光的一年。桂林公安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突出政治建警、聚焦主责主业、创人民满意等重点工作,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坚定不移推改革、固根基、补短板,持之以恒抓队伍、严管理、正风纪,推动公安工作取得新发展新进步。
  去年,桂林年度绩效考评总成绩连续三年荣膺全区第一,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综合排名全区第一,年度群众安全感排名全区第二、创历史新高。
  2023年,桂林公安聚焦主责主业,打击违法犯罪战果突出。警情日研判成效明显,全市刑事警情和立案数双双下降,均处于近十年最低位。
  2023年,桂林公安聚焦平安指数,社会治安大局稳中向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发展,167个派出所均完成矛盾纠纷调解室建设,4个派出所获评全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打造完成24个“交所合一”示范所建设,亡人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双双下降。
  过去一年,桂林公安聚焦规范执法,法治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全市17个县级公安机关全部建成接报案中心并实体化运行。
  8046件,这是去年全市公安机关争做好人好事的总数。市公安局扎实开展“创人民满意公安”活动,全市建成“三合一”大厅18个、“一窗通办”窗口36个,127个农村派出所实现“二合一”。开通“惠企专窗”一站直通等特色服务,为全市70余家企业、单位开辟办证专场,提供出入境加急办证服务300余人次;先后走访企业1904家,建立全区首个移民事务“警企服务站”,设立“驻企警务站”46个;在全区率先成立5个旅游警察大队,建成34个4A级以上景区常态化警务室。

  这些“关键词”看2024年公安工作怎么干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全市公安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公安部党委统一部署,围绕公安厅党委“九个坚持”工作要求,以“做好桂林典范、打造广西标杆”为总目标,以“91333N”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坚持扛旗争先、勇争一流,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年内评选出一批市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年内实现三个环桂公安检查站主体营房开工建设。把“以案促改、视频补盲”作为全年警情压降“一把手”工程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实抓细。强力推进警用无人机应用建设,搭建“市、县、派出所”三级警用无人机联动联勤运作模式,建立“1+N”辅助模式,创新空地一体化作战平台。
  ●关键词:公安主业主责
  突出抓实公安主业主责,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一是深化警情日研判机制压降警情。以“发案少、秩序好、人民满意、民警轻松”为总目标,全面提升“多破案、快破案、少发案”的整体打防效能。重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好四场战役:反诈宣传防范系列仗、现发电诈案件打击质量仗、“两卡”治理纵深仗、涉诈重点人员管控工作综合仗。
  ●关键词:交通安全管理
  切实落实“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交通安全协同共治机制。加强全市118个“交所合一”农村派出所规范化建设,推动全市8个重要交通节点路口优化改造。常态化推进交通安全进校园工作,年内要将新交通安全课程在全市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全面铺开。
  ●关键词:公安创新改革
  全面推进大部制改革,实现推动建立适应“主责、主战、主防”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机构架构。深入推进“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建设。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构建现代警务运行体系,推进资源重组、流程再造、机制最优,有效赋能公安一线实战。
  ●关键词:智慧公安建设
  扩容市局云平台,做精市县两级大数据实战中心,做强主动赋能和被动赋能“两项服务”,建立完善大数据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全力提升我市公安智慧建设水平。
  ●关键词:创人民满意公安
  推进公安政务服务提档升级。全市公安政务服务要实现线下“一窗受理”,线上“一网通办”;要构建公安电子凭证服务体系,实现居民电子身份凭证、电子户口簿及其它公安电子凭证随实体证照同步制发和应用;推进“互联网+监管”和公安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具有桂林公安特色的“一窗通办”。深化市政务服务中心、七星、全州及灵川甘棠所“一窗通办”试点建设,年内将全市所有公安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全部升级成通办窗口,实现所有窗口警力从“专业专家”到“全科全能”的升级蜕变。在服务企业上“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完善“驻企警务室”,推进景区常态化警务室建设,加大涉企案件侦破力度。深入开展争做“好人好事”,及时挖掘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
  市公安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全市公安机关将锚定群众所盼、基层所求、实战所需,努力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桂林公安工作现代化,加快形成新质战斗力,为打造桂林最具安全感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公安力量!
粤桂两地联办“春风行动” 送出3000多岗位   本报讯(记者秦丽云 实习生苏子轩 通讯员黄勇丹 秦志军 文/摄)2月21日上午,2024年粤桂劳务协作暨灵川县“春风行动”在灵川县灵川镇永宁广场举行,60余家企业提供涵盖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等多个领域的3000余个岗位供求职者选择。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广西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东省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灵川县人民政府在灵川县灵川镇永宁广场联合举办,由灵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7个部门共同承办。该活动以“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助发展”为主题,旨在集中帮扶农民工、脱贫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1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来到灵川县灵川镇永宁广场。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招聘企业的展台前围满了求职者,工作人员通过发放招工资料、现场答疑等方式为求职者讲解企业用工需求和薪资待遇等情况。众多求职者在各个展台前驻足,寻找心仪的岗位。活动现场设置了珠海市重点企业招聘专区、桂林市重点企业招聘专区、灵川县重点企业招聘专区,共有62家企业参加招聘活动,提供普工、技工、管理岗等就业岗位3000多个,涵盖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等多个领域。
  “刚才我在招聘展区咨询了多家企业,与珠海市的一家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岗位。”家住灵川县的高校毕业生莫超拿着一份企业的招聘宣传单,开心地说道。
  “感谢灵川县政府为企业搭建这么好的招聘平台,今天到我公司咨询应聘的人挺多,招聘效果蛮不错。”珠海格莱利摩擦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人事行政总监张恩元说。
  在线下招聘进行的同时,线上直播招聘也在同步进行。在招聘现场的一角,招聘主播开启“桂林博众人才网”视频号直播,现场邀请了9家粤桂两地重点企业招聘人事代表带岗直播,为线上求职人员云上送岗。直播期间,观看人数达4.1万余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68人。
  记者从灵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此次“春风行动”吸引了2000多名求职人员到招聘现场咨询应聘。此外,春节期间,该县累计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暖心·桂在行动”专项招聘活动9场,参与招聘的企业178家,提供就业岗位10000多个。值得一提的是,该县“点对点”赴粤返岗送工63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65069人,其中广东省务工10025人。
二〇二四年雁山区春风行动
暨就业援助月现场招聘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李思静 通讯员徐宗飞 莫燕忠)2月18日至19日,2024年雁山区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分别在雁山镇和柘木镇农贸市场举行。招聘会以“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助发展”为主题,组织旅游业、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电子商务、农牧加工等行业的35家企业入场,给求职者带来相关工作岗位900余个。
  招聘会现场,一片人潮涌动的热闹景象,前来咨询和应聘的人员络绎不绝。各企业通过展板、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向求职者详细介绍用工需求,对求职者关心的工作时间、应聘条件、薪资待遇等进行耐心解答,不少求职者遇到心仪的岗位便主动上前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
  “年前就收到了招聘会的宣传信息,过完年了,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来自雁山区易地集中搬迁安置点的居民邓付有说道,政府牵线搭桥,把招聘会开在家门口,多家本地大企业提供岗位,完全有信心找到个好工作。
  在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展位前围满了前来求职咨询的求职者。负责招聘的蒋先生表示,新年刚过,很大部分原来在外地工作的技术人才还在家乡,公司年前就梳理清楚岗位为年后能留下更多本地人才做准备,本次招聘的岗位有车缝、纺纱、染整、质量、机修、烫折等岗位100多个。
  巧用“赶集日”举办招聘会,把就业政策、岗位和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据雁山区人社局局长张伟初介绍,2场招聘会共吸引了上千人到场求职,发放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单1500余份,130多人初步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此外,雁山区还将专门组织车辆,提供“点对点”免费乘车送工服务,做好家门到厂门的暖心服务,同时,提供免费劳动技能培训,助力每一个有就业需求人员找到理想工作。
2023年我市四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增加值同比增长15.3% □本报记者徐莹波 通讯员蒋海清
  去年以来,桂林强力推进产业振兴战略,奋力打好工业振兴攻坚硬仗,持续补短板、锻长板,着力引优育强、孵新扶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据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其中,装备制造业、生态食品产业、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另外,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
  去年9月21日,一架波音737-800飞机在甘肃庆阳西峰机场平稳降落。该飞机装配的轮胎为桂林蓝宇航空轮胎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三环”牌全国产民航轮胎,经过9次试飞试验,完成民航规章规定的全部测试科目。这次试飞也是波音737系列飞机首次装配全国产民航轮胎。
  大型民航轮胎是影响飞机安全的A类关键零部件,全球只有屈指可数的企业可以研制生产。长期以来,我国民航轮胎主要依靠进口。波音737系列飞机作为世界畅销的民航飞机,全球交付超过1万架。中国民航机队4000余架飞机中,波音737飞机占比较高,其配套轮胎基本依赖进口。
  为解决这一瓶颈难题,桂林蓝宇多年来积极开展民航轮胎设计、制造、检测技术研发,成功研制了基于国产材料、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民航轮胎。此次试飞的民航轮胎,性能不亚于国外同类产品。这也是继国产支线飞机ARJ21装配“三环”牌轮胎试飞成功后,桂林蓝宇在大型民航轮胎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又一进展。
  据了解,桂林蓝宇在高新区投资建设了大飞机航空轮胎产业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将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的航空轮胎数字生产线。目前,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预计今年6月试生产,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
  桂林蓝宇“三环”牌全国产民航轮胎成功投入使用只是我市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市装备制造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2023年8月,福达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高精密齿轮制造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可实现年产60万套高精密齿轮总成的生产能力,预计年增加销售收入4亿多元。同年10月,中国首台真三轴压机成功通过验收。真三轴压机由桂林桂冶高温高压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共同研发,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制造核工业核心装备,属于国内高温高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大突破。此外,我市还积极推动船舶产业绿色化发展,桂林翼驰船舶科技有限公司的直翼推进器在一批新能源船舶上得到成功应用,有效填补国内空白。2023年12月,国内首艘甲醇新能源电动竹筏在漓江顺利完成试航试验,将进一步推进漓江绿色旅游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2.8个百分点,有力支撑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1.5%、43.1%、18.3%,分别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1、0.9个百分点。
  桂林是广西首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近年来,我市以推动华为生态合作区、深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领益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本地配套率,重点打造智能终端、光通信、新型显示等产业链,产业发展体系日趋完善,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以新型智能终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规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
  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被誉为永远的黄金产业。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该产业发展,专门成立了生物医药产业链专班,加强企业服务和培育工作,通过推动重点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产业链等,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涌现了三金、南药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药企业。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共有规上企业36家。2023年,全市规上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
  另外,在生态食品产业方面,我市持续在全链条发展上下功夫、求突破,培育了漓泉、力源、金顺昌等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特色食品、桂酒、饮料等多个优势产业链,粮食、蔬菜、优质畜禽等6个百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漓泉啤酒、金顺昌桂花系列食品、三养胶麦桂林米粉等特色食品畅销全国、走向世界。据统计,2023年,全市规上生态食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
  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四大主导产业是推进桂林工业振兴的主要抓手。今年,工信部门将以四大主导产业中的前100强企业为重点,优化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企业难题。加强招商引资,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和竣工投产,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助力各产业集群做强做大。
月月有活动 季季有主题 县县有精彩 全年可持续 桂林实施五大举措
全力促进消费增长   本报讯(记者徐莹波)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今年,我市将以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为契机,通过实施“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提振餐饮消费”“优化消费环境”等五大举措,全面促进消费增长,确保桂林市场繁荣稳定。
  据悉,商务部将2024年定为“消费促进年”,一系列全面刺激消费的政策将陆续出台。围绕商务部部署,市商务局将会同各县(市、区)制定全年促消费活动计划,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县县有精彩、全年可持续”。同时,商务部门将实施“四季造节”行动,办好“千万聚惠‘龙’重登场”年货节、“33”消费节、漓江购物节等重点活动;创新促销手段和场景,开展汽车、家电“五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活动;加快推动“桂品出乡”,策划实施桂林特色产品走进东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系列活动,推动更多桂林好物行销全国、走向世界。
  在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方面,我市将大力提振汽车消费,重点组织灵川、临桂开展购车促销活动;充分利用二手车经销业务试点城市政策,释放二手车消费潜力;积极促进绿色家电家居消费,持续开展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方面,我市将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打造一批桂林网红打卡点和流量“爆点”;加大力度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大力推广桂林优质产品;大力发展“夜游、夜娱、夜品、夜购”等夜间经济,持续打造一批示范步行街、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当前,我市正在培育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和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以此为契机,市商务局将编制“桂林美食地图”,推出“桂林菜菜单”,打造一批特色餐饮美食地标,发展壮大特色美食产业,助力本土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振餐饮消费。
  此外,我市还将全面优化消费环境,继续实施消费中心培育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进一批名品名店,加快推动阳朔海旅·奥莱超体国际旅游购物城开业运营;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全力打造便民一刻钟生活圈“桂林样板”;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灵川“汽车生活广场”、象山储运物流园等重点商贸项目;深入开展“电商示范创建”行动,培育一批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实施电商惠民走基层行动,健全农村流通网络,进一步释放乡村消费潜力。
“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三金”入选中华老字号   本报讯(记者徐莹波 通讯员付丽萍 陈莹)日前,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三金”品牌成功上榜。
  据悉,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桂林三金始创于1967年,前身为桂林中药厂,曾是一家传统手工作坊。经过三金人持续50多年的努力,目前,桂林三金已成长为广西医药行业龙头企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中药行业50强前列,并先后荣获全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质量标杆、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中药行业优秀企业等荣誉。截至目前,企业拥有桂林西瓜霜、西瓜霜润喉片、三金片、脑脉泰胶囊等自主开发的独家特色品种47种。
  近年来,桂林三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品牌营销方向,利用精细化投放、内容营销、IP营销、跨界营销、社媒互动等多种方式,深入渗透到消费者的生活中,立体化构建品牌传播网络。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三金”品牌深入人心,“三金牌”连续多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列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代表产品三金西瓜霜系列、三金片成为全国同类中药的前列品牌。
  桂林三金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以荣获中华老字号为契机,围绕打造“百年三金、百亿三金”目标,视质量、信誉为企业第一生命,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出实招、出硬招,加快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医药制造集团,把“三金”这个“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
我市举办
智能制造专题培训班   本报讯(记者徐莹波 通讯员李勇华)近日,桂林市智能制造专题培训班在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开班。本次培训由市工信局主办,各县(市、区)工信局、市属三大园区、各重点工业企业等单位近100人参加培训。
  据悉,本次培训主题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着力推动智改数转网联”,旨在切实提升我市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培训中,市工信局邀请了广西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广西柳钢东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有关专家,分别就“广西智能工厂建设现状及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工业企业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探讨”两大内容做专题授课。桂林明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渐步电梯有限公司、桂林量具刃具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代表还分别就机器人、电梯、机械手臂等机械特种装备进行了推介。此外,市工信局对获得2023年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企业进行了集中授牌。
擘画鹭岛新画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 □新华社记者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
  行走在厦门,人们总会与美景不期而遇:筼筜湖白鹭翩跹起舞,鼓浪屿绿树红瓦交映,五缘湾海天浑然一色……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充满感情,珍惜这里的一草一石。当年,从来到厦门市工作,到担任福建省领导,再到后来在中央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厦门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已结出累累硕果。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30多年来,鹭岛儿女牢记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系统治理、久久为功,以高水平海洋生态修复助力高质量发展,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锚定长远目标: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森林城市……这些美誉,都是属于厦门的。但厦门的美,却并非一直如此。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这年夏天,习近平同志风尘仆仆从河北正定南下厦门履新,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彼时的厦门,虽然是个沿海城市,但市容市貌很旧,有人形容“厦门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却穿了一身破旧的衣裳”。而污染严重的筼筜湖给厦门人摆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
  习近平同志经过深入调研思考,对这一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我自己认为是很清楚的,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
  方向明确,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筼筜湖,原先是深入厦门岛的内湾渔港,“筼筜渔火”是厦门历史上的八大景之一。
  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围海造田、筑堤围湖,筼筜港变成了近乎封闭的筼筜湖。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水体发黑发臭,周边百姓叫苦不迭。“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当地群众发出了治理筼筜湖的呼声。
  “筼筜湖要治理,截污、清淤、建污水处理厂,哪样不是硬骨头?那时候厦门刚设立经济特区,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太难了!”81岁的张益河是筼筜湖治理的亲历者之一,见证了筼筜湖从污水溢流、鱼虾绝迹到鸥鹭翔集、重现光彩的巨变。
  1988年3月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了一场专题会议,主题就是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
  在这次会上,厦门市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明确了“市长亲自抓治湖”“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并创造性地将治湖方略总结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
  “投入1000万元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当时厦门一年基建投入的十分之一。”张益河感慨,“筼筜湖治理,开始动真格了!”
  截污处理,祛除“病根”——环湖周边工业企业全部关停、外迁,修建污水处理厂和实施环湖截污等工程,通过改造分流污水管和污水泵站以及多处排洪沟沟口,提升湖区水质。
  搞活水体,畅通“经脉”——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创造出“引潮活水”技术。通过建设西堤闸门和导流堤,利用自然潮差,引西海域海水入湖,搞活水体。
  清淤筑岸,根治“顽疾”——污染物经年沉积,淤泥不清,水质难保障。筼筜湖开始大规模清淤,淤泥处理后筑岸,堆起湖心岛,不仅因此改善了水质,还大大提升了防汛能力。
  1992年,筼筜湖上迎来一场久违的龙舟赛。“那天,厦门市民聚集在筼筜湖两岸,不仅为比赛欢呼,更为筼筜湖的治理成效鼓掌。”张益河回忆说。
  30多年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遵循习近平同志确立的工作方针,接续开展五轮筼筜湖综合整治工作,共投入资金约20亿元。
  如今的筼筜湖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被称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市民和游客流连湖边,看候鸟翩跹,尽享生态之美。
  筼筜湖是厦门生态环境之变荡开的第一朵涟漪。从当年那次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开始,36年来,厦门渐次开启了西海域、五缘湾、环东海域、杏林湾、马銮湾等湾区综合整治及九龙江等流域协同治理,从山顶到海洋开展全域生态修复,铺展开一幅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厦门画卷”。
  路径清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按照总书记当年的嘱托,我们坚持在山上绿化造林,才有了现在的绿水青山。”谈起习近平同志两次来到军营村的情景,71岁的高泉国老人记忆犹新。
  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位于厦门市最为偏远的西北部,海拔近千米,曾是厦门最贫穷的村庄之一。20世纪80年代,为了炒制茶叶、发展茶产业,村民们纷纷上山砍伐森林,山上成了一片片光秃秃的“癞痢头”。
  1986年,习近平同志来到这个山村,经过一番深入调研,给当地提出了要多种茶、多种果,保持水土不流失的要求。
  让高泉国想不到的是,时隔11年,已经担任省领导的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这个偏远的山村,进一步提出:“多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要做到山下开发,山上‘戴帽’。”
  “山上‘戴帽’”就是限制人为乱砍滥伐,而“山下开发”则是利用当地高山地理条件,发展多种特色生态农业。
  坚持绿化造林,把绿色资源作为发展资源。村里生态环境好了,高山茶的品质更优,再不愁销路。村里开起了农家乐、民宿,发展了星空营地、拓展基地等,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的军营村,潺潺溪水穿村而过,山上茶园满目青翠,成了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从在厦门治理筼筜湖,到在省里工作期间提出“生态省”建设,再到后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路走来,习近平同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逐步深化,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
  “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离开福建以后,我也一直关注福建。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2021年在福建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放眼未来,以历史担当谋划长远发展——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是我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在其中,习近平同志深深思考这座城市的永续发展之路。
  这份在近40年前制定的战略,专设了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专题,并将良好生态作为厦门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这在全国开了先河。
  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至今看来都十分先进的理念。
  到省里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依然牵挂着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厦门要实行跨岛发展战略,成为生态省建设的排头兵。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始终对厦门充满深情、寄予厚望,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厦门的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指明方向。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36年来,厦门以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共享生态城市,探索出一条促进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坚持系统观念:
  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厦门市是一个典型的海湾型城市,全市陆域面积169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仅333平方公里,尤其是厦门岛更是以158平方公里的面积承载了全市近一半人口。长期以来,“地少人多”的市情,决定了厦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航运、养殖、旅游等各种用海矛盾突出。
  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厦门城市规划由海岛型向海湾型转变的思路。
  落实这一重要指示要求,厦门市2002年以来相继开展海沧湾(西海域)、五缘湾、杏林湾、同安湾、马銮湾等5个湾区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打造环绕厦门的“美丽蓝湾”。
  全市海域养殖退出25.8万亩(约172平方公里),推动传统渔业生产转型升级,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取得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6年来,厦门坚持系统治理,营造优美海湾人居环境。根据全市海域“湾中有湾”的特点,在国内沿海地区率先提出湾区综合整治理念,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上累计投入1056亿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湾型城市。
  每到周末,位于厦门西海域西北端的马銮湾生态三岛公园和南岸带状公园里,前来休闲的周边居民络绎不绝。他们有的席地野餐,有的放飞纸鸢。偶有鱼儿跃出水面,尾鳍荡开粼粼水波,便会引来摄影爱好者快门“咔咔”作响。
  在马銮湾湾区内,类似的“口袋公园”并不鲜见,总绿地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马銮湾环湾岸线形成了“万株凤凰木、千米花廊、百景共赏、十里花道”的亮丽风景线,生态与景观兼备的城市自然系统逐步形成。
  很难想象,这片人在景中、景在海上的湾区美景曾经“鱼塘密布、泡沫翻天”。“20多年来,我们通过退垦还海、流域治理、生态补水等方式,完成了马銮湾的生态修复工程。”马銮湾新城片区指挥部常驻副总指挥蔡德进说,如今的马銮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大于50%,已成为厦门市民和游客新的“网红打卡点”。
  因海而生、凭海而兴、与海共荣。36年来,厦门坚持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湿则湿,正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全域保护治理大格局。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时强调:“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党的十八大后,我有过几次指示。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卫士”之称,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价值。如今,漫步厦门环东海域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一片片红树林枝叶繁茂,如同一块块镶嵌在海面上的翡翠。然而,这片近85公顷的人工红树林,是在消失20多年后才得以重现这片海域。
  回忆起20多年前的下潭尾,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杨盛昌感慨说:“那时候,人来了都会被海水的臭味熏走。”由于盲目围海、无序养殖,这片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当地原生的红树林一度消失殆尽。
  2005年,在厦门市政府的委托下,厦门大学红树林科研团队开始在下潭尾种植试验林。经过10多年的持续努力,终于让这里的红树林重新扎根繁盛起来。如今,这里的动植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更是成为市民和游客亲近自然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曾两次到访下潭尾公园,对这里红树林保护和复种“印象非常深刻”,并将其作为典范在世界各地的演讲中多次引用。
  “厦门是属于祖国的、属于民族的,我们应当非常重视和珍惜,好好保护,这要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好。”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从全局高度提出切合厦门实际的具体措施。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体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36年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通过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打通上下游、协调左右岸,不断塑造厦门生态“高颜值”。
  位于厦门岛外的翔安区大宅村,历来是被称为“风头水尾”的干旱缺水地区。这里的村民却发展起了火龙果等种植产业。
  记者看到,村民家里厨房、厕所、洗涤用水等原本直排海湾的污水,统一被集中净化处理,处理后的尾水顺管道流进村旁的几个池塘中。在这里,多种水生植物持续净化水体,远程控制智能灌溉系统从这里抽取水源,浇灌村里火龙果田。
  “通过将污水‘变废为宝、吃干榨净’,我们收获了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等成倍的效益。”大宅村村民、火龙果种植户陈海云高兴地说,“水质好了,小时候池塘里常见的田螺这几年又多起来了!”
  厦门在海洋生态保护过程中注重“关口前移”,推进流域治理、城市和农村污水治理、入海排放口整治等,严控和削减陆源污染物。着力扩大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推动全市污水处理能力与自来水供水能力相当;推动全域治理农村污水,完成1216个自然村的污水提升治理……
  经过持续努力,全市海域环境质量不断向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控和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入海排放口水质达标率达到99.3%,“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碧海银滩”成为厦门的亮丽招牌。
  36年来,厦门人在实践中认识到,改革创新是破解海洋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中矛盾问题的强大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树立制度的力量,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把“依法治湖”作为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中第一条,探索了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厦门始终坚持法治先行,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1994年厦门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
  此后,厦门先后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30余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有关的法规规章。2003年组建起全国首支有行政编制的海洋综合执法队伍,建立了海上联合执法的机制,进一步筑牢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法治保障。
  从被动污染治理到资源有偿使用和建立生态保护补偿赔偿机制,从单一环境保护到建立生态环境市场化治理机制,从部门各管一摊到“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建立,厦门的多项改革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广。
  天蓝海阔、水清岸绿,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夜晚到处是灯火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如今,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

  绘就崭新画卷:
  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

  “30多载春风化雨,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海运、陆运、空运通达五洲。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7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向全世界推介这座“高素质、高颜值”之城。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
  五缘湾位于厦门岛东北角,这里的湿地公园是厦门最大的湿地生态公园之一。公园里,三五成群的黑天鹅自由游弋,不时有游客跟鸟儿“亲密互动”。
  十几年前,五缘湾内分布着大片滩涂,是晒盐场、养殖场、垃圾场。由于人为筑堤养殖,滩涂淤积严重,加上地处厦门岛风口处,被认为不适合人居住。
  2005年,五缘湾综合治理启动前期,各方围绕治理方案产生了分歧。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潘世建回忆说,有人建议把湾区“一填了之”,卖地搞房地产,这样“来钱快、出政绩”。
  厦门市委、市政府组织多场专家论证会,反复论证、权衡利弊,最终拍板决定——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公众。
  五缘湾不仅保留了原生水面,还打开海堤,引水入湾,清淤活水,实施陆海环境综合整治,留出大片湿地建设公园,构建人水对话的亲密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一处“城市绿肺”。
  附近居民黄晓红深有感触地说:“我家就住在湿地公园边上,每天空余时间都会来公园走走,幸福感满满!”
  厦门全市现有园林绿地1.8万公顷、林地6万多公顷。自2013年建成第一条城市绿道至今,每万人拥有城市建成区绿道长度1.66公里,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做到了“四季常青、四季有花、推窗望绿、移步易景”。
  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属于幸福的厦门人,也属于每一个来厦门的游客。
  位于厦门环东海域的“滨海浪漫线”上,常常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跑者。“我在社交平台上刷到的这条‘最美环湾赛道’,这次专程来‘打卡’,海天一色,确实很棒!”来自山东的马拉松爱好者张先生春节前专门休了年假来“拥抱”厦门的海风。
  就是这条“滨海浪漫线”所处的湾区,也曾淤积严重、垃圾遍地,曾有群众说“这里的垃圾一直延伸到海天相交处”。
  改变在悄然发生。2006年开始,厦门市通过开展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养殖清退、滩涂清淤等工作。在一套综合整治的组合拳下,环东海域的水“活”起来了,长毛对虾、黄鳍鲷、中华白海豚等野生海洋生物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党的二十大深刻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
  在厦门,从“垃圾海平面”到“滨海浪漫线”的嬗变中,这座城市的文旅经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海洋经济也在加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环境优化增长、以发展提升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生态好了,厦门依托海湾、海岸等资源,开发了海钓游、帆船游、游艇游等多元旅游产品,实现在保护中规范开发、有序利用的良好生态效益。
  2023年,厦门旅游业强劲增长,接待旅游总人数近1.1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今年春节假期,厦门旅游订单同比增长65%,门票订单量同比翻了一番多。
  海域综合整治的深入开展,在还碧海蓝天美景的同时,还换来了城市发展新空间。
  环东浪漫线不远处,厦门科学城的核心区——同安新城正在拔节生长。
  美峰创谷、银城智谷、环东云谷等科学城核心园区加速发展,美图秀秀、美亚柏科、腾讯云、网易等一大批行业龙头汇聚于此……
  银城智谷产业园区有关负责人说,开园两年多来,园区重点围绕引进总部经济、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力,通过强化产业引领,全力建设产业发展新高地和产城融合新地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和能级持续提升。2012年至2022年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9%,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3600家,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2%。
  2023年,厦门新业态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1.7倍,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65%。
  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
  36年来,厦门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先保护后开发,以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网络构建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生态基底,不断提升经济绿色化程度,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态势,增强高质量发展潜力和后劲。
  如今,一条串联厦门闹市区和山海湖的“空中巨龙”,正在成为人们领略厦门生态之美的新选择。
  经过6年多的建设,全长200多公里的“山海健康步道”已初具规模,把“城市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市民游客沿着步道,可以“穿林海、登高峰、赏湖景、瞰海天”,共赏厦门生态宜居之美,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打造多元交流平台,厦门正在汇聚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各方力量。2005年起,国家相关部委和厦门市政府联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等,共同主办厦门国际海洋周活动。
  “18年间,厦门国际海洋周已成为集海洋大会论坛、海洋专业展会、海洋文化嘉年华于一体的国际性海洋年度盛会,吸引了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参加。”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相关负责人说。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表示,下一步将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续讲好厦门生态保护故事,努力把厦门打造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窗口,为国内外城市海洋生态保护贡献“厦门方案”。
  (记者齐中熙、康淼、高敬、王立彬、颜之宏、陈弘毅)
  (新华社厦门2月20日电)
春运“后半程”遭遇冰雪
多地多部门全力应对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 王聿昊 黄韬铭
  近日,龙年首轮寒潮开始“发力”。
  2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雾预警、冰冻预警、寒潮预警、大风预警、强对流天气预警、暴雪预警等六项预警。预计21日8时至23日8时,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降温,日平均或最低气温普遍下降6—12摄氏度;预计21日14时—22日14时,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北部和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冻雨或冰粒,山东东南部、湖北大部、湖南北部等地有大雪。
  当前,春运进入“后半程”。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受雨雪及路面结冰影响,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封闭路段180余个,关闭收费站2000余个;京沪、京广、济郑、徐兰等高铁线路和京广普速铁路部分区段运输受到一定影响。航旅纵横数据显示,全国民航已取消21日航班约1040班,另有19个航班采取返航、备降措施。
  鉴于此次大范围雨雪冰冻过程影响范围广、雨雪相态复杂、冻雨面积大,且当前正值春运返程出行高峰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较高,应急管理部于20日12时针对安徽、河南、湖北启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级应急响应,要求相关地区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抢险救援力量、物资预置和调派,提前做好救灾救助各项准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派出工作组分赴河南、安徽和湖北协助指导防范应对工作。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春运专班将加强应急处置,加强运输调度指挥,细化应对恶劣天气、超大客流等情况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出现雨雪冰冻、寒潮大风、团雾浓雾等极端恶劣天气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指导各地开展清雪除冰作业,保障交通畅通。各地铁路部门动态调整旅客列车运行方案,加大在途服务保障力度,在未受天气影响的线路区段增加运力投放,全力确保旅客平安出行。
  20日,北京市出现降雪天气,其中城区及南部地区大雪,积雪深度7至10厘米。
  21日清晨,首都机场飞行区被一片冰雪覆盖,数十台除冰设备迅速铲除积雪、以水雾融化薄冰。面对降雪天气带来的影响,首都机场出动除冰车约70台、除冰作业人员超220人,全力做好航空器除冰和机坪道面的除雪作业,降低此次降雪天气对航班运行带来的影响。大兴机场于21日开展联席指挥,航空器除冰、机坪及道路除冰雪作业等保障工作正在进行中,机场整体运行平稳有序。
  19日以来,湖北全省出现寒潮大风。气象部门预计,20日至25日,湖北大部分地区有冻雨。
  21日凌晨4点,冒着严寒,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襄阳机务段组织员工及早就位,使用除雪破冰工具对结冰道岔进行清理。针对寒潮给湖北省春运返程带来的较大影响,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提前储备50余台内燃和电力机车、安排近万名员工随时除雪打冰。同时,根据天气情况,动态调整旅客列车开行方案。21日,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计划停运部分列车,因列车停运导致旅客退票时,旅客可自列车停运信息公布时起至车票乘车日期后30日以内办理退票手续,不收退票费。
  21日,山东省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暴雪黄色预警、道路结冰橙色预警和海上大风黄色预警。面对近期大风雨雪天气影响,山东港口青岛港轮驳公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船舶及时清除积雪积冰并铺设草垫,对已安装好的防滑网、防滑垫进行再检查,确保拖轮冬季海上作业、引航员接送、人员上下船等防滑措施落实到位。山东港口渤海湾港滨州港区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机械设备防风装置及风速仪等设施进行逐一排查,以有效应对瞬时大风侵袭。同时加强变电所各项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及时排除故障,全力保障生产安全稳定。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巴基斯坦主要政党宣布
将组成联合政府   新华社伊斯兰堡2月21日电(记者蒋超)经过连日多轮协商,巴基斯坦主要政党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与人民党20日深夜在首都伊斯兰堡宣布两党达成一致意见,同意组建联合政府。
  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主席、前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与人民党主席、前外长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当晚举行联合记者会。夏巴兹表示,双方一致同意推举人民党联合主席、前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竞选新一届总统。同时,统一民族运动党、穆斯林联盟(领袖派)、巴基斯坦稳定党也已同意参与组建联合政府。比拉瓦尔表示,双方决定组建联合政府是为了使国家摆脱当前危机,人民党同意推举夏巴兹竞选新一届总理。
  2月11日,巴基斯坦选举委员会公布8日举行的新一届国民议会(议会下院)选举最终计票结果,得票数位居前四的分别为:独立参选人集团获得101席;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获得75席;人民党获得54席;统一民族运动党获得17席。根据该结果,本届国民议会选举中任何政党或独立参选人集团均未单独获得过半数议席,因此巴主要政党需协商组成一届联合政府。
  今年1月13日,巴基斯坦最高法院通过裁决,剥夺了由前总理伊姆兰·汗创立的正义运动党的选举标志。因此,该党候选人仅被允许以独立参选人身份参加本届国民议会选举。据当地媒体统计,本届国民议会选举中约有90名获得席位的独立参选人来自正义运动党。2月19日,正义运动党现任领导人古哈尔·阿里·汗宣布,本届国民议会选举中来自该党的、获得席位的独立参选人将集体加入名为“逊尼派团结委员会”的政党,“逊尼派团结委员会”争取以政党身份参与议会保留席位的比例分配。
  巴基斯坦国民议会现有336个席位,议员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其中266席由普选产生,每个选区获得最多票数者当选。此外,国民议会还为妇女和少数教派(非穆斯林)分别设立60个和10个保留席位,这些议席均根据各党派获得的普选议席数量按比例进行分配。
图片新闻   2月21日,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运维工人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电网覆冰观测站观测输电线路覆冰情况(无人机照片)。
  近日,安徽多地迎来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对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影响。铁路、供电、供水、交警、市政、环卫等部门工作人员坚守岗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新华社发(郑贤列 摄)
图片新闻   2月21日,志愿者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附近清扫积雪。
  近日,针对降温降雪天气,各地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应对。
  新华社发(陈其保 摄)  
蒙古国遭受近50年不遇雪灾   新华社乌兰巴托2月21日电(记者阿斯钢 苏力雅)蒙古国国家气象与环境监测局20日通报说,2023年入冬以来,全国平均降雪量创下197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蒙古国国家气象与环境监测局数据显示,入冬以来,该国平均降雪量已达9.6毫米,是常年平均降雪量的1.6倍。来自蒙古国水文气象部门的消息说,蒙古国大部分地区21日起将再次迎来暴风雪天气并持续至23日。
  据相关部门介绍,蒙古国全境正在经历罕见的极寒和暴风雪天气,全国190多个县和首都乌兰巴托市两个区春季生产遭受严峻挑战,全国80%以上国土面积至今仍被大雪覆盖。
  据了解,蒙古国中东部肯特省、苏赫巴托尔省、东方省、东戈壁省以及中西部的后杭爱省灾情严重。北部、西部省份灾情也正在加剧。广大牧区道路交通基本瘫痪。据不完全统计,入冬以来该国已损失至少66万头(只)牲畜。
  蒙古国是世界上仍保留游牧传统的国家之一,畜牧业是其重要支柱产业。
对中国经济“唱衰论”如何被反复证伪   □新华社记者 宿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史可以说也是西方各种唱衰论调不断被证伪的历史。某些西方政学界人士和媒体戴着“有色眼镜”,不可能看懂中国经济攻坚克难的大逻辑,也不可能看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势能;他们打着自以为是的“小算盘”,不可能算清中国经济应对不确定性的大运筹,也不可能算准中国经济善做“长周期”的大账本。

  历次“神预言”如何带节奏
  “中国粮食危机论”“中国造假论”“中国崩溃论”“中等收入陷阱论”……几十年来,一些西方政学界人士和媒体多次通过这样耸人听闻的“神预言”,反复提出、炒作中国经济即将衰退,试图动摇市场信心,最后又反复以“看不准”而收场。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发表文章《谁来养活中国?》,称中国快速发展将导致“粮荒”,将与世界“抢粮”,给全球造成冲击。部分外媒随后以此大做文章,把中国经济发展渲染成对世界的潜在危害。
  世纪之交,美籍华人章家敦出版《中国即将崩溃》,声称中国经济存在“虚假繁荣”,煞有介事宣称中国会在2008年之前崩溃。其“预言”失败后,又一次次重新“设定”中国崩溃时间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一些美国政要和学者把美国房地产泡沫和全球经济失衡归罪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高储蓄率”。当时,位于危机“震源”的一些美国经济学者鼓吹,中国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新震源”。
  2015年,西方媒体重提“中国经济崩溃论”,高调嘲讽“中国经济行将崩溃”“中国模式走向末路”。一些国际投资机构和职业投机商试图利用这种“神预言”搅动市场,以便做空中国资产,从中谋取巨额利润。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几十年来,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经济的“神预言”此起彼伏,而这种言论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崩溃论”为啥崩溃
  “老调重弹”“经不起推敲”“反复碰壁”……一些有识之士因多次见证“中国崩溃论”的崩溃,早已对这种“狼来了”式的言论见怪不怪,认定西方对中国经济分析“看不准”,对中国经济的抹黑不靠谱。
  “谁来养活中国?”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再创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布朗之问”没有应验,反而凸显一个事实:即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
  “中国崩溃论专业户”章家敦已沦为笑柄。摩根士丹利亚洲名誉主席杰克·沃兹沃思毫不客气地评价:“你的‘中国崩溃论’只在你的书中存在。”2012年,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干脆把章家敦再次预言“中国崩溃”与“2012世界末日”共同列入十大最糟糕预测。
  分析人士表示,无论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抑或是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全球经济期间,中国不仅没有成为“下一个崩溃的经济体”,反而通过稳健的政策、坚实的经济基础,拉动地区和世界经济复苏。
  坦桑尼亚知名国际时事评论员塞姆万扎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劲让西方怀疑论者无话可说”。亚洲时报网站副主编、克莱尔蒙特研究所研究员戴维·戈德曼也认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是误导性的。唱衰中国,只会在事实面前反复碰壁。
  几十年来,从未真正“算准”中国经济的唱衰抹黑者,一次次突破“下限”,不惜玩数据游戏,或使用可笑论据,只为炮制中国经济又要崩溃的“新料”。

  “看不准”为啥还要一味唱衰
  不难看出,每次西方唱衰抹黑中国的“高潮”都处于世界经济出现危机、中国经济面临挑战的时刻。西方政客和媒体把中国当成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本国社会经济问题的“背锅侠”“替罪羊”。
  英国“尖刺在线”网站文章指出,新冠疫情后,随着能源短缺和俄乌冲突,西方国家深陷经济政治泥潭,这些人炒作“中国悲观论”,是想从唱衰中国中得到“些许安慰”。然而给中国经济“吹阴风”并不能解决自身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就是在西方各种唱衰声音中崛起的”,而西方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把“内部问题外部化”。
  俄罗斯《劳动报》副总编莫罗佐夫表示,西方反复唱衰中国背后隐藏的阴谋显而易见,即国际资本和投资不应该流向中国。不过,这种说辞没有奏效,跨国企业普遍希望继续从不断增长的中国经济中受益。
  “看不准”中国经济还源自顽固的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希望动摇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当下,部分西方人士和媒体鼓吹“中国经济见顶论”,一边说中国经济不行,一边又说中国对其他国家实施“经济胁迫”,充满自相矛盾。
  塞姆万扎表示,2018年以来,面对巨大不确定性,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西方对于中国在减贫、粮食生产和工业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心知肚明,但选择视而不见,继续用毫无根据的言论攻击中国。
  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日前表示,大多数从事中国新闻报道的西方记者并不懂中国经济。某些西方媒体渲染中国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说辞,纯属无稽之谈。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也说,西方国家要修复民主制度和实现自救须向内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与中国为敌。
  (参与记者:熊茂伶、赵修知、孙萍)(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英国高等法院开始审理
阿桑奇引渡上诉案   新华社伦敦2月20日电(记者杜鹃 许凤)英国高等法院20日开始审理“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拒绝被引渡到美国的上诉案件。庭审为期两天,阿桑奇本人因身体原因没有出席20日庭审,也未进行视频连线。
  庭审期间,阿桑奇的律师团队申请审查时任英国内政大臣帕特尔2022年所作批准向美国引渡阿桑奇的决定,并对2021年高等法院的裁决提出质疑。如果高等法院最终作出不利于阿桑奇的裁决,可能导致引渡程序开启。如果高等法院作出有利于他的裁决,阿桑奇将有更多机会在英国上诉。阿桑奇的律师团队说,如果高等法院不允许上诉继续进行,他们将申请欧洲人权法院介入。据媒体报道,高等法院的两名法官或将于21日庭审结束时宣布裁决,也有可能数周后宣布。
  阿桑奇的妻子斯特拉上周说,阿桑奇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无论是在身体还是精神层面。英国媒体报道说,这可能成为阿桑奇在英国为阻止被引渡而发起的最后一次法律挑战。
  阿桑奇现年52岁,2006年创办“维基揭秘”网站。2010年,“维基揭秘”曝光大量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的外交电报和美军机密文件,揭发了美军战争罪行。其中一段驻伊拉克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射杀记者和平民的视频广为流传。阿桑奇随即身陷官司,美国对他提出17项间谍罪名和1项不当使用电脑罪名的指控。2019年,阿桑奇在英国被捕并被判入狱。随后,美国以“维基揭秘”公布涉美机密文件危及他人生命安全为由,要求引渡阿桑奇。
  2021年1月,英国一家地方法院做出裁决,拒绝美国引渡要求,理由是阿桑奇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被引渡至美国后有较高自杀风险。2021年12月,英国高等法院做出裁决,允许美国政府引渡阿桑奇,同时高等法院将案件移交地方法院进行后续流程。2022年4月,伦敦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发布引渡令,正式批准将阿桑奇引渡至美国。2022年6月,时任内政大臣帕特尔批准向美国引渡阿桑奇。
桂林城图上的漓江浮桥   □李树

  地图是一个城市历史演变的见证,自宋代开始,桂林就有城市地图。旧时的桂林城市地图上多标示有浮桥,浮桥是贯穿漓江东西两岸的水上交通要道,是一座古老城市生命跳动的脉搏,不可或缺。
  桂林最早的城市地图不是纸质地图,而是南宋时期刻于城北鹦鹉山石壁的《静江府城池图》,城图标示东江门外有一座由船体相连而成的浮桥横跨漓江,标名为“东江桥”,证明至迟在南宋时期,漓江上已有浮桥存在。
  宋代的东江浮桥毁于宋末元初战乱,元代的桂林城图也就没有了浮桥。明初《桂林郡志》所刊《新郡城图》上,桂林水东门外标有“东江渡”,证实明代初期仅有官渡而无浮桥。桂林再现浮桥是明代正德年间的事,据《临桂县志》记载:“永济桥在东江门外,明正德四年(1509年)都御史陈金造舟五十,两岸植铁柱,四中贯以铁链二,各长百余丈”。这是自宋末东江浮桥圮毁后,漓江上再现的一座浮桥。
  明正德四年建永济桥后,明万历版《广西通志》所刊《临桂县图》即有浮桥图标。关于明代地图,还有值得一提的事。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右副都御史杨芳巡抚广西,在桂主政8年。杨芳为加强对广西的统治,编撰了一部军事兵防秘典《殿粤要纂》,即“安定广西各要塞的资料总汇”,杨芳命平乐府通判詹景凤绘图书文,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刊刻完成,这本军事图书为国家机密,先是秘藏于官府,后不见踪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重见天日。《殿粤要纂》所刊《桂林府总图》标示有桂林城东的永济浮桥,由此可知,桂林浮桥在明代是一处重要的军事交通要地。
  明末清初的战乱致永济桥毁。清代首次重修永济浮桥工程“始于庚子(清顺治十七年即1660年)年之仲冬,越腊月桥成,弘敝坦平,跬步可达,肩摩踵接,欣笑载途。”时隔六年,广西巡抚金光祖又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捐资再次重修永济桥,“重造大船四十八只,铁链二,各长百丈余。接东岸,可通车马,民便之”。
  顺治、康熙两朝所造浮桥在桂林城图上有所展现,清雍正版《广西通志》刊有桂林《会城图》,这幅城图绘制精美,别开生面,城墙及浮桥部分以透视法写实而非平面投影,可见地图上的东江门外有三界楼,楼外漓江上有浮桥,浮桥两侧设有漂亮的护栏,与明代所建浮桥“翼木为栏,以防蹉跌”相同。
  清初重建永济桥后,在雍正、乾隆、同治、咸丰等朝又多次重修,重修的永济桥在不同时期的桂林城图上都有标示。清嘉庆版《临桂县志》所刊《总图》、《东乡之图》均以图形标志浮桥。光绪版《广西通志辑要》所刊《临桂县图》则在水东门外漓江上标注“浮桥”两字。
  民国以来,在中正桥建成之前的桂林城图上均有浮桥标志。如在1929年版的《桂林街道图》上,可见永济浮桥连通东西两岸,浮桥西端的水东门大街、福棠街、盐街等老街道历历在目,桥头的水东门、三界楼还是前清模样。浮桥东岸的水东街、忠靖庙街、前街和下水东街与浮桥东西南北十字交汇,昌盛不下河西老街。可以想见,一座浮桥带动了一个城市东西两岸的繁华。
  地图不仅能显示特定时期的城市状况,而且是研究城市历史演变的重要参考史料。民国时期的永济桥有过一次移位,史籍多不记载,而通过当年的桂林城市地图,可以直观地作出认定。
  1941年,桂林水东门外的中正桥建成通行,故今人多称中正桥建成后“永济浮桥被现代钢筋铁骨桥梁的中正桥所取代”。其实不然,永济桥的历史并没有在1941年终结,而是继续在漓江上延续。
  中正桥建桥期间,因施工需要,水东门外过江通道暂时关闭,为保证市民渡江需要,一座新浮桥出现在下游定桂门外,连接訾洲,供东西两岸往来,这座訾洲浮桥就是移位的永济桥。
  在1942年出版的多种桂林城市地图上,除了水东门外有新建成的中正桥,定桂门外还有一座通往訾洲的浮桥,漓江之上双桥争辉。水东门外的大桥均注明“中正桥”,定桂门外的浮桥则大多没有标注桥名。要证明訾洲浮桥系永济桥移位,可参考1942年版的《桂林导游》书,导游书记载:“中华民国三十年,建‘中正桥’成,永济浮桥移置下游,位于定桂门外。”
  另有1942年版的《桂林市近郊图》,图上明确标注通訾洲的浮桥名称是“永济桥”,这证实訾洲新出现的浮桥其实不新,桥名还是永济,只是将水东门外的永济桥南移到下游定桂门而已。
  由上述导游文字及城市地图可知,中正桥建成后,永济桥并没有废弃,而是移位于下游定桂门外,成为通向东岸訾洲的浮桥。这座老浮桥作为中正桥的辅助桥梁,在桂林抗战期间继续发挥作用。
  永济桥南移后,经定桂门可直达訾洲,当时的訾洲既不似唐代楼台亭阁荟萃,也不似今天的訾洲公园安静幽雅。当时的訾洲屋舍遍布,生意繁华。经訾洲浮桥去东江的人多,头脑灵活的船家很快发现了訾洲浮桥商机,纷纷将舟船停靠在浮桥两边,向过往行人兜售从广州、梧州贩运过来的商品。细看当年的訾洲浮桥老照片,桥旁停靠的舟船上还有广告,代办前往阳朔、平乐、昭平、梧州的船票,说不定这浮桥就是通往梧州方向的码头。

  1942年初夏,名人叶圣陶留驻桂林一个多月,其《旅桂日记》记载:“浮桥两边皆泊木船,以便售物。”由此看来,訾洲浮桥的主要功能已转化为经商,通往訾洲的浮桥变成了一条经营百货的“水上商业街”。
  1944年,日寇逼近桂林,为抗击入侵日军,守城军队将中正桥第二、三孔桥面炸毁。1945年7月,日军从桂林溃败逃离时,又炸断中正桥的2、3号钢梁。至于訾洲永济桥,为阻止日寇借浮桥渡江攻击桂林,守城军队早已在战前将浮桥拆毁。从此之后,漓江再无永济桥。
  1945年7月,桂林光复,因中正桥断,永济桥毁,漓江两岸通行仅靠船只摆渡极为不便,需要先建一座应急的漓江浮桥,以通两岸。桂林战后百业待兴,政府无钱,连重建一座浮桥也无力承担,于是采取变通之法,将漓江浮桥工程项目承包给富商,由老板先行垫资,再通过收取过桥费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官商协定,军人、学生、公务员过桥免费,对城乡平民百姓则实行过桥收费,并规定投资者收费总额以“建桥费一倍”为限。
  1946年2月,在中正桥桥墩南侧,一座由富商投资的简易浮桥建成通行。1947年出版的《桂林省会图》上,漓江上已无中正桥,只有从水东门通往对岸水东街的一座横江浮桥。原在此地的永济浮桥是官桥免费,如今改为收费的浮桥,再叫“永济”名不副实,于是被称为“中正浮桥”。新浮桥比不上永济桥,收费不公且一年数断,两岸来往极为不便。不管怎么说,漓江上又有了一座新浮桥。
  “中正浮桥”为简易浮桥,建桥不难拆除也易。1948年桂林举办端午龙舟大赛,从伏波山至象鼻山一段漓江确定为竞渡区域,为保证赛道畅通,曾暂时将中正浮桥拆除,赛事结束后又重新搭建。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1949年12月8日,桂林市人民政府成立,人民政府工务科于当年12月印制《桂林市城区图》,这是桂林解放后印制的第一张城市地图。地图上标注有榕湖边的“桂林市人民政府”;王城里标注有1949年10月进驻的“军政大学”,即华中军政大学广西分校;桂东路上标注有1949年12月1日成立的广西省人民银行。而在城东漓江上,以图形显示了紧靠着的两座过江桥,靠北的桥没标注桥名,即已毁弃的中正桥;靠南的标注为“漓江浮桥”,也就是解放前的“中正浮桥”。“漓江浮桥”西端连接城里的桂东路,东岸接通水东的东旭路,还都是民国时期的旧地名。《桂林市城区图》上的“漓江浮桥”是桂林浮桥历史最后的见证,同时也见证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解放初期的《桂林市城区图》是历史变革时期的产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上世纪80年代,《桂林市城区图》再版,改以解放后的新地名标注街道,但“漓江浮桥”图形标志及桥名不变。
  “漓江浮桥”命名二个月后,1950年2月21日,桂林市人民政府将残毁的中正桥改名为解放桥,并由桂林市工商联捐资旧币2亿元,在中正桥基址上开始修建解放新桥。
  1951年7月30日,解放新桥落成通行。漓江上延续千年的浮桥从此淡出人们的视野。回首漓江浮桥故人故事,千百年来,水东门外的东江桥、永济桥伴随着千年古城的百姓生活,当浮桥消失在流逝的岁月里,定格在桂林历代城图中,漓江浮桥成为桂林人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