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江源头
文化多彩若丹霞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桂林日报
2024年01月25日
图①:惊险刺激的五排河漂流。
图②:游客体验苗族村寨风情。
图③:小朋友虔诚地将河灯放入河中。
图④:盛大河灯节的场景。
(本版图片均由资源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大江大河孕育了古老的人类文明。资江这条资源境内最大的江河,正是资源县名称的由来。
资江之源有什么?有丹峰壁立、奇山秀岭、碧水褐崖。八角寨鬼斧神工,瀑布倒挂宛如银河飞泻,五排河、资江九曲回环,大自然在此尽显造化钟灵秀的巧思。
与山水一样多彩秀美的,还有资源县的人文历史。六千多年前,晓锦遗址上,勤劳肯干的先祖种下了一片黄澄澄的稻田,资源县的农耕稻作文化由此开篇。在劳作中,悠扬动听的苗族、瑶族山歌调,在田埂上、山林里唱响,寄托了代代山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逢“七月半”,一盏盏河灯满载人们的祈愿顺流而下,宛若天上的银河坠入凡间。还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资源时刻在石头上的一句句标语,历经风吹雨打,不改一颗红心,红色文化在碧水青山间深深扎根。
激流方显真本色,无限风光在险峰。如今,借助着八角寨、资江和五排河,资源做足了“山文章”和“水文章”,连年举办漂流世界杯等国际性高规格的赛事,让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小县城登上了世界的舞台。依托“体育+文旅”,资源县向集文化艺术小镇、浪漫休闲小镇、山水魅力小镇、康养度假小镇、山地运动小镇等于一体的世界级旅游小镇目标又迈出了一步。
一粒稻米,六千余年农耕文化
在晓锦文化遗址上,一颗碳化的稻米静静讲述着六千多年前资源人先祖的勤劳与智慧。1997年,在距离资源县城13公里外的晓锦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而后经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土石器、陶片、果核等珍贵文物2000余件,它们描绘了数千年前人类在此生活的图景。
宁永勤是资源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他参与了晓锦遗址的四次发掘工作。在发掘过程中让他最感震撼的是,通过水洗法,大量碳化稻米被发现。“碳化稻米在中国不是很多,特别是岭南,还没有发现过。这些碳化稻米位于岭南海拔最高的地区,迄今年代最久、数量最大,因此晓锦遗址也被视为岭南稻种起源基地。”宁永勤说。
最终,晓锦文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多达13000多粒,后来被专家鉴定为人工栽培稻,引发了考古学界的普遍关注。这些碳化稻米不但为早期广西稻作农业找到了实物例证,填补了原始稻作农业地区性空白。资源也成为了岭南古老稻作文化的代名词。
一粒碳化稻米,折射出了长达六千余年的农耕文化。如今,当我们捧着白花花的米饭,回忆着幼时学过的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在资源县,村民们与土地的亲密联结仍在延续。
在瓜里乡白竹村,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向八方来宾展示着古老农耕文化的魅力。稻田变成了赛场,人们在这里挑担谷、割稻谷、摸螺蛳、挖泥鳅、捉禾花鱼……丰收的喜悦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作为瓜里乡打造的第一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传统的农耕文化在白竹村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依托富硒农作物的优势,白竹村打造了208亩的瓜田垄里富硒“稻鱼螺”共生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区。每年,白竹村的富硒大米、禾花鱼、泥鳅、田螺、蔬菜等农产品都能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捕获消费者的心。稻花香、鱼鲜肥、仓禀实的季节,村里还会热热闹闹地举办富硒“鱼米节”,村民和游客一同感受丰收的喜悦,共享土地的馈赠。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车田苗族乡石山底粤桂协作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农耕文化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60亩巨型水稻就像覆在大地上的金色地毯,饱满的颗粒压弯了稻秆。
村民理事会会长兰永忠看着眼前丰收的美景,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去年示范区根据当地土壤性质特点,引进了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的新型水稻试种。巨型水稻如其名,平均植株高达1.8米,最高可达到2.25米,单株最多实粒数有35个稻穗,每穗800粒,比传统水稻增产15%—20%。
鱼米香、粮满仓,大豆圆、谷穗长,汗水耕耘生活旺。桂北山区的丰收谣,从时光深处飞出来,一直唱到了今天。
一盏河灯,承载古老祝福祈愿
资江奔涌,五岭逶迤。每逢农历七月十四,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七月半”,资源县总是格外热闹。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要来到资江边,虔诚地将一盏盏河灯放入滚滚江水中。不一会儿,莲花灯、宫灯、龙灯、粽子灯、八角灯等各种各样的河灯飘满了整个江面,如同天上的银河落入凡间,场面蔚为壮观。
资源县中元节放河灯的风俗要追溯到唐宋年间。从唐、宋至清代,贯穿资源南北全境的资江是桂北与湖南的交通经济大动脉。商贸和物资流通都要仰仗这条水路,因此也催生了船夫和排工这样的职业人。他们利用水动力,将货物绑到一起,放在竹排上,从上游运到下游,人们管这个叫“资江放排”。这个职业的风险显而易见,每年都有不少人命丧资江。有歌谣这么唱的:“十里一小滩,二十里一大滩,五十三个滩,滩滩鬼门关。”为了祭祀行船中遇难的人,祭拜河神,祈祷平安,人们往资江里放河灯,几百年下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河灯文化。
1995年,资源县政府集中举办首届河灯歌节。此后该活动逐渐演变成一个以祭祖、祈福、商贸、民娱等内容为主的地方性节庆。2014年,河灯歌节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块竹片,一汪桐油,就是河灯的最初形态。点燃桐油,放入江中,就完成了最古老的祭祀与祈祷。随着时代发展,今日的河灯做工更加精致,也更加有看点。
1957年出生的俸文顺是资源镇石溪村人,也是自治区非遗代表性项目河灯节代表性传承人。从孩提时期制作的第一盏河灯开始,他拿起竹篾的手再也没有停过。
“我的手艺是祖传的,我家做河灯已经有160多年了。”俸文顺说,河灯制作的第一步就是选竹子。在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中挑选合适的竹子,最好是3到4年的竹子,并且顶端要有两面开岔。之后就是破篾、下料、定型、整形,然后糊纸、上色。所有步骤都是手工制作,在机械制造的年代,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的手工慢作何尝不是一种“奢侈”?
俸文顺说,起初,资源河灯只有“敬神灯”“莲花灯”“粽子灯”三种,他也最拿手这几种。之后,大家追求新意,他也开始琢磨制作各式各样的河灯,宝塔灯、鲤鱼灯、船花灯、飞龙灯、老虎灯,还有小朋友们喜欢的“葫芦娃”“变形金刚”“光头强”灯。惟妙惟肖、流光溢彩的河灯,点亮了滚滚资江。在去年的河灯节上,俸文顺制作的20余盏大型河灯一亮相,便收获了阵阵叫好声。
“今早起来呀不开怀,打开门望郎来。我问我望呀望什么呀?我望呀望梅花几时开……”资源是多民族聚居地,苗族、瑶族同胞个个能歌善舞。这首传唱已久的《梅花几时开》,便是典型的苗族山歌。在资源,河灯节常常与山歌联系在一起。
中元节当天,少数民族同胞都会身披节日盛装,拉开嗓子对唱山歌,用歌声唱出国泰民安盛世之景,再现“河灯如浪歌如潮”的壮观景象。
河灯祈福,烟花载梦;山歌如潮,礼赞盛世。如今,资源河灯节已被列为“中国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题之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盏河灯,一首山歌,也成为拉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把火炬,红色文化生根发芽
2023年9月1日,位于中峰镇中峰村下街七队的资源红色文化农家乐迎来了开业。依托中峰镇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资源县首次尝试将红色文化展览和旅游餐饮相结合,致敬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资源的那段伟大辉煌的历史。
1934年12月1日,突破湘江后的中央红军分别从三千界、青坪界等地先后进入越城岭之西延山区(今资源县)。随后,突破湘江的各路大军按中革军委的命令向中峰镇油榨坪集结。正是在油榨坪,中央红军做出了改变行军路线的决策,也就是著名的“中峰转向”。
“中峰转向”在整个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挫败了蒋介石妄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水以西三省交界处的险恶用心,大大保存了红军实力。资源县也因此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
而今在资源县中峰镇,仍有访客源源不断地慕名而来,重走红军走过的路,重温那段伟大的峥嵘岁月。2021年8月,根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资源县挑起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的大梁。资源县将中峰镇油榨坪公堂、粟传谅故居、粟氏宗祠、红军井、土地庙、红军岩和龙溪庵堂7个文物点串点成线、连片开发,重点打造“一村一街一步道”,将红军长征过资源的红色故事一一道来。同时,与资源红色文化农家乐、资源县党员群众初心教育馆、漂流码头遥相呼应,形成一条集红色教育、乡村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健康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
“共产党来好得多,出门三步唱山歌;如今公路修通了,改造人民大生活……”在资源县河口瑶族乡葱坪村,人人都会唱这样的山歌。
2016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葱坪村建起了红军长征过瑶乡纪念馆。在纪念馆中展示着村民悉心保存下来的红军文物。不仅如此,村里还有好多“编外”讲解员。只要看到游客,村民就会热情地当起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当年百姓为红军送食、打着火把送红军的故事,听的人无一不湿了眼眶。有一位名为李登义的瑶族同胞,当年遇见两个红军伤员躺在路边,毅然冒着被抄家杀头的风险,悄悄把他们背回家中,还上山采草药精心为他们治疗。康复后的红军战士要转回江西根据地,临走时再三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并赠送给他一支步枪、一个挎包、一块红布、一根拐棍。李登义一直将这些东西视为珍品细心保存,作为“传家宝”教育自己的后代。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珍贵的纪念品被送到了上级有关部门,作为革命文物永久保存。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近年来,资源县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紧紧抓住红色文化传承,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相继创建了“西南线”和“东北线”两条廉政党建品牌示范带,先后将中峰镇油榨坪、两水苗族乡塘洞村红军长征纪念馆、赵氏宗祠、雷公田寺等长征文化旧址打造成了资源县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现场教学基地。2020年,资源县圆满完成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建成红军遗骸集中安葬点3个,修缮保护红军长征遗址遗存6处,建成纪念设施3个、展陈馆1个。
一把火炬,点燃漫漫长夜,照亮遥遥征途;一种信念,振兴一个民族,拯救万千同胞。红军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
在老山界脚下的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红色文化赋予了这座“十三五”深度贫困村蜕变的强劲精神动力。依托中央红军曾驻扎的雷公田寺、中央红军宣传部驻地塘洞赵氏宗祠等红色资源,村子走出了一条“红色教育+乡村休闲观光+民俗体验”的特色发展路子,实现了整村脱贫。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塘洞村党总支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过激流,越险峰,迎来绝处逢生的一线曙光;有信仰,聚力量,吹响民族复兴的声声号角。秉承着伟大的长征精神,资源这方古老神奇的土地,踏着新时代的鼓点,在丹霞碧水间激流勇进。如今我们来到资源,看到的是——
金灿灿的水稻迎风摇曳,门外千山碧翠欲滴。在山间小舍小憩的旅人们,告别闹市喧嚣,重返桃花源,听溪水潺潺,看瀑布遥挂前川。古诗中“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意境跃入现实,“诗与远方”不必远寻,就在脚下。
资江和五排河上,每年入夏后就热闹非凡,漂流世界杯、漂流世锦赛(测试赛)、国际漂流精英对抗赛等国际性高规格漂流赛事轮番登场,样样精彩,搅热了清凉的山谷。“体育+”更带动了第三产业。赛事期间,国内外水上高手数以千计云集,酒店民宿全部爆满,一房难求。
丹霞·八角寨景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资江灯谷夜经济核心区、隘门界森林体育公园、丹霞温泉旅游酒店……11个文旅重大项目多点开花,独具资源特色的文旅体融合之路已经铺就。世界级丹霞旅游胜地、世界级最美高山峡谷漂流运动基地、中国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县、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康养重要目的地………一个个“小目标”构成了“大前景”。
“时维新纪,资江煦光……居楼宇,风雨桥廊。闻韶起舞,意气激昂。造灯谷,而为璀璨一镇;许夙愿,此乃复兴华章。”当山歌再度唱响,当江面再度被点亮,当浪遏飞舟,激起水花数丈,古老又年轻的资源,正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文体农旅深度融合
让乡村“形”“实”“魂”兼备
□王凤玲(资源县人民政府县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质生态环境是资源县最大的优势,也是资源县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资源县努力探索发展“体育+”模式,打造了一批特色明显的“体育+旅游”“体育+乡村振兴”“体育+文化”赛事活动,实现以赛事筑品牌、聚人气、带旅游、促消费。2023年,资源县策划组织举办了“问剑桂林丹霞·八角寨”2023桂林资源击剑大奖赛、“大美桂林·丹霞资源”2023桂林曳步舞联盟资源交流会、“行源至胜”半程马拉松·资源站赛事、2023年中国漂流联赛总决赛暨全国漂流青少年U系列比赛(资源站)等赛事,进一步谱写了资源县“体育+”融合发展新篇章,丰富了资源县集文化艺术小镇、浪漫休闲小镇、山水魅力小镇、康养度假小镇、山地运动小镇等于一体的世界级旅游小镇的核心内涵。
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交叉融合、互促互融。按照A级景区标准,资源县打造了资水丹霞田园综合体、石山底龙洞峡等10余个农旅综合体景区和塘洞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6个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建成特色采摘园、民宿多个,丰富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供给,并全力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民宿)提升、乡村人才引进等,重点打造大庄田村抱财丘等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屯等。去年1—9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41.75万人次,同比增长34.54%;实现旅游消费56.91亿元,同比增长29.09%;规模住宿业营业收入达到1096.7万元,同比增长16%。
(记者韦莎妮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