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消化道出血
桂林日报
2024年01月23日
□黄雪连(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人类消化道全长9—10米,小肠最长,约7米。从食管至肛门,分: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肠)、中消化道(小肠)、下消化道(大肠+肛门)。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出血,按照出血部位可分为上、下消化道出血,其中60%~70%的消化道出血源于上消化道。临床表现为呕血、黑粪或血便等,轻者可无症状,重者伴有贫血及血容量减少,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一、认识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一系列消化道器官出现的出血现象,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等。这些部位发生出血都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根据出血量的不同,消化道出血可分为小量出血和大量出血。
二、出血原因分析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
1.消化性溃疡: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黏膜破裂出血。
2.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炎症可能引起肠道血管损伤出血。
3.血管病变:如静脉曲张、血管畸形等,这些血管病变可能导致出血。
4.其他:如肿瘤、外伤等也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
三、识别危险信号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消化道出血:
1.呕血:如果出现呕血,说明可能存在上消化道出血。
2.黑便:黑便通常提示存在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胃或十二指肠出血。
3.血便:如果大便带血或呈红色,说明可能存在下消化道出血。
4.血性腹泻:如果出现持续性血性腹泻,应考虑炎症性肠病等引起的出血。
四、正确应对措施
1.立即就医:一旦怀疑出现消化道出血,应立即就医,当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无法正常行走,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应拨打120就医;如出血量一般,应尽快到急诊或者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切勿试图自己处理或用药。
2.禁食禁水:如果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出血,应立即禁食禁水,以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3.保持平卧、头偏一侧,避免剧烈运动,以便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4.配合医生:配合医生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如验血、钡餐检查、内镜检查等。
五、就医治疗建议
1.大便潜血试验及血常规,监测大便中是否含血,血常规可以判断消化道出血的量。
2.胃肠镜检查:对于急性消化道出血,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胃肠镜检查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
3.止血治疗:医生会根据出血部位和原因采取适当的止血方法,如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介入治疗等。
4.对症治疗:对于严重的出血,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对症治疗,如输血、扩容等。
5.原发病治疗:在控制出血后,医生会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溃疡病可使用抑酸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六、住院注意事项
1.出血期间禁食禁水,如有饥饿感,请及时告知医生、护士。
2.尽量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注意保暖。呕血者头侧向一侧,防止窒息或误吸;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3.观察有无呕血、黑便、血便情况,及时告知医生、护士。(可拍照记录出血情况)
4.有活动性出血时,坐起、站起时动作宜缓慢;出现头晕、心慌、出汗时立即卧床休息,必要时在床上大小便。
5.进行胃镜检查后不可进食过早,以免吞咽困难引起呛咳。(检查返回病房后,先咨询医生及护士判断恢复进食时间)
6.溃疡病一般在出血停止后24—48小时给予流质饮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一般在出血停止后48—72小时给予温凉、清淡流质饮食。
七、预防出血复发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规律,避免过饥和暴饮暴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戒烟限酒。
2.避免食用过热、过冷、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
3.定期复查:对于有消化道疾病史的人,应定期进行胃镜、肠镜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4.遵医嘱:如有其他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应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5.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腹痛、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因忽视症状而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