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国内新闻

03版:时事·体育

04版:悦读

返回 2024年01月21日

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喜生散文读后

桂林日报      2024年01月21日     
  □周紫瑜
  莫听穿林打叶声。在漂泊的风霜雨雪里,寻找沉淀已久的细节;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里,玩味烟火浓郁的人生。穿行于桂北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散文作家莫喜生且歌且吟,以惬意逍遥的文人状态,用思考者的眼光,向旁观者讲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平淡而多彩的生活,和他们有滋有味的故事。
  诗自山水云雾来,字里行间氤氲着热爱的生活与文朋诗友、一脉相承的浩然之气。诗人身份也奠定了莫喜生散文中特有的诗性气质:读来朗朗上口,张弛有度。莫喜生的文字里有一股桂林山水味儿。广西得天独厚的人文风韵滋养了作家多愁善感的性格,他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灵气灌注于文字,在秀丽的风景里安放自己孤独有趣的灵魂。
  有山赏山,有水戏水:天上人间话龙脊,人在天上走,水自天上来,于山山水水中漫游,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时时有感。于地方文化里徜徉,一村、一乡、一镇、一城,处处留情。依山唱山,依水咏水的百节之乡:流淌于桂北的曲乐时光,平民演平民的彩调,风风火火的侗族民俗,桂剧、梆子戏……于山歌风情间驻足,唱和叹念,声声入耳。
  纵观作家妙趣横生,题材多样的散文佳作:有他一气呵成的游行散记见闻,有他对大千风情的记录,有他对桂北美食的独特感受,还有他对桂北地方戏曲彩调、桂剧和书法家、收藏家、文艺青年、乡村教师的独家访谈……这些都是他涉足山水之后的乘兴而发——秉一颗文人之心又怀有本土人的乡土情怀。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里与文字游戏:作家也是一位好玩之人。
  流淌着绵长隽永的百媚之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顾盼生姿注定了文字骨气里多姿的韵味。崇拜来自生活,从地道的民风民俗中选择素材,不断推敲锻造,让岁月被时光惊艳。莫喜生文字如茶如酒,第一品有些索然无味的平淡,第二道是淡如清风的甜香,第三沏是回味无穷的余韵。
  文自人生阅历来,作品承载了作家生命的厚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家高中毕业后,先是到中学任教,课余和周末背着相机走村串户,晚上进行冲、晒、放等暗房制作。继而任当地政府宣传干事,从事新闻通讯到副刊创作,还在当地文学杂志《临桂文艺》担任十多年执行主编,任临桂区作协主席、《思想者·选刊》执行总编。他既编又写,五年前涉足诗坛,曾在多家报纸开专栏。其诗意象丰沛,感情真挚,纵横古今,地域色彩浓厚,诠释了诗人的真善美。他的散文亦容纳了生活沉淀的度量。经多年耕耘,其小说、散文、诗歌频频登陆《人民日报》《星星》《草堂》《诗歌月刊》《绿风》《广西文学》等海内外数百种报刊;被译成英文或西班牙文并入多种选本;合著《一个都不能少》《桂北民族丛书·临桂县少数民族概况》和《中国传统村落》五册。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有一个脚印。如果生命是一个容器,那么莫喜生把人生盛得盈满。他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来书写生活中的点滴,并记以成文。沉浸其中,我们可感受到他的人生况味:他自幼亦藏亦读的阅读涵养,他说要“多读书”“读喜欢的书”;他吹尽浮云始见金的人生阅历,还有笑称自己高考失利后的不甘;他广交“三教九流”,好客的豪爽性格,沏茶一壶诚邀四方好友……他于读书、行路和交友中,丰盈自己的生命。
  作家有厚重的生活积淀。对素材或信手拈来,或精心挑选,或亦谐亦庄,只要落于笔下皆相映成趣,心旷神怡。莫喜生刊发在国内外报刊的作品,皆版式精美,图文并茂。其取材多广,却又处处源于生活,他坦言《乡愁七题》:犹念窗里窗外的邻里之风,话说读书的想入非非,回味历历在目的过年分压岁钱的场景,感喟夜访奇石斋的围炉煮茶,趣谈月老牵线的俏皮,想念人闲桂花开桂林的味蕾激发,垂涎两江小吃的美味……从山水到人文,从念自己到顾他人,作家的散文里有种无法预估的量,是一种老少男女皆可品味的度,是一把跨越大江南北、人情百态的尺。字里行间散发着诗韵和故事,在文字里散发作家情感厚重的内心世界。
  文自天上人间来,集子里流淌着生命的通透。诚如其所言:“先知型,文字的内容多见于纯粹心理反应,情感波动以及对生命神性延伸、对世界的反观,是文章的上品。”莫喜生抒其心志,驾驭着文字和自己对话——力求做有思想、有追求的灵魂,在坚定的追求里玩味人生之乐。
  山林间回荡余音,透过树的间隙,落在每位听戏者和赏曲者的心房,尖尖相对。文化是共通的,文字是共情的,作家散文中的男女老少,同样在艺术的熏陶下濡染。“因为优美的旋律,和充满青春活力的老师,笔者爱上了音乐,虽一辈子不曾涉足唱歌跳舞,但适逢巧遇悦耳动听的音乐曲目都会悉心收藏,反复聆听”,因为一个女老师,音乐成为他烙印在骨髓里的民族记忆。“我小小的时候就被卖到这里做了童养媳,我看不得这个人这么苦”,在彩调中生活,在彩调中老去的老太太潸然泪下,与同伴诉说着彩调的感人故事,给演员们“丢彩”。生活是有味的,我们看见文字背后的人、事、情,是一代又一代的心灵寄托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