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教育周刊

04版:广告

返回 2023年12月31日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桂林日报      2023年12月31日     
  □张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过去一年,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有力遏制住了耕地持续减少的势头。据初步统计,2023年全市耕地面积288.9万亩,圆满完成自治区下达桂林的耕地保有量278.7万亩目标任务,实现耕地净流入,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但总体看来,我市耕地保护形势依旧十分严峻,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依然任重道远。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们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刻意识到耕地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以永不停歇的姿态千方百计做好新形势下的耕地保护工作。
    在“统”字上下功夫,统筹各部门构建耕地保护新体系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部署要求,我市于2021年底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先后落实一、二、三、四级田长和副田长共3362名,网格员10733名,建立“田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基本实现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形成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的耕地保护新格局。通过大力开展卫片督查整改,对乱占耕地建房、侵占耕地挖田造湖、违建“大棚房”等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零容忍”;深入推进撂荒整治和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全市耕地减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实现“零新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效果明显。
  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各部门长期坚持、通力合作、真抓实干。市田长制办公室将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推动落实等职能作用,建立田长制工作红黑榜通报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县(市、区)需将田长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人、财、物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深化基层田长和网格员监管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成员单位加强行业管控,形成横向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各级田长加强巡田、摸清家底,把耕地保护责任细化分解到各级田长、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上,确保辖区内的耕地只增不减。
    在“深”字上见实效,深耕脚下田打造耕地保护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红线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守本、攻坚、破难”总步调,真正把“严起来”总基调树起来、把“长牙齿”硬措施落下去,坚决向耕地保护违法违规行为亮剑,不断提升耕地保护新质效。
  耕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需要我们切实抓好耕地保护和田长制工作,守住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底线;严把用地审查关,对项目建设确需占用的,严格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责任;大力开展重大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排查,强化问责监督,对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抓紧做好本年度补充耕地工作,尽快完成土地综合整治和旱改水项目的验收和入库,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在“融”字上求突破,融合多领域激发耕地保护新动能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把耕地保护工作做得好、做得长久,需要全社会各领域的通力协作。
  一方面,要将耕地保护红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年度进出平衡,将数据上图落地,加强对补充耕地项目的全流程监管,确保新增耕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持续完善增存挂钩机制,强力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存量用地,减少新增占用耕地。
  另一方面,要以“高标准农田”为建设目标,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通过积极探索“小田并大田”耕地托管模式,鼓励广大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将小土地聚成整块田,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此外,还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耕地保护和田长制政策法规以及耕地保护“八不准”“六严禁”“五不得”等要求,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耕地保护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良好氛围。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
  土生万物,地载千秋。严格保护耕地,科学、高效、集约使用土地,是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作者系桂林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