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乡村奋斗者

04版:社会生活

05版:视觉

06版:时事·体育

07版:悦读

08版:公益广告

返回 2023年07月03日

“北漂”女子成桂林乡村学校副校长

桂林日报      2023年07月03日     

  罗念近照

  罗念到彩调传习课堂上巡查。

  罗念教学生如何除草。

  罗念与学校老师带领学生去田间学习。

  扫一扫,看罗念的故事

  罗念带学生们到崇山古民居前观赏荷花。
□本报记者秦丽云 李忠波 通讯员刘玉婷 文/摄
  在很多人眼中,“北漂一族”已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怀揣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北京打拼,居无定所,漂浮不定。
  尽管罗念也是一名“北漂”,但从某种角度上说,她是一名相对成功的“北漂”,因为她是北京某知名时尚杂志的编辑,而且一干就是十多年。可她最终返回桂林,摇身一变,成了永福研学基地学校的副校长,从此扎根乡土,干得风生水起。

  “北漂”变乡村学校副校长
  “70后”的罗念,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2000年,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她就前往北京打拼,并很快在国内一知名时尚杂志担任编辑,一直干了十多年。
  2014年,因家庭的原因,罗念回到桂林发展。
  2016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认证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2017年,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研学的文件。彼时,罗念定下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利用自己多年的文化积淀和职场经验,进军研学产业。
  2020年夏季,永福县教育局正在罗锦镇崇山村打造该县第一个专为学生开展研学服务的基地学校。已在研学课程设计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的罗念,受永福县教育局的邀请,前往罗锦镇崇山村考察。
  崇山村位于永福县城东北20公里,数百年来,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之美誉。村内李氏一门为国内知名的画家群体,世称“画笔如林”。早在2011年,崇山村就入选第一批“广西历史文化名村”。
  坐落于崇山村内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洋溢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配上优美的田园风光,深深地吸引着罗念,也激发了她深藏于心的浓厚的乡土情怀。
  2021年8月底,崇山村的研学基地学校建设完工。罗念受邀带着她的研学教学团队正式成为学校的工作人员。罗念从曾经的“北漂”,变身一名乡村学校的副校长。

  打造“国风”研学课程
  在入驻学校之前,罗念就接到了一个重任:必须在2021年9月15日开学之前,开发和设计所有的研学课程。
  时间紧、任务重。但罗念并没有被吓倒。
  对于设计、开发研学课程的罗念而言,有着大量文物古迹的崇山书院,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崇山村,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藏,就是美丽乡愁之所在。
  依靠多年的研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经验,加之有着跨国考察和跨省考察研学课程的积累,罗念全身心地扑在了研学课程开发、设计事情上。从课程的设计到课件的制作,再到教师的选定,甚至是课程讲解过程中互动的环节,罗念均精心设计。
  对于罗念在研学课程方面的精益求精,身为崇山村研学基地学校教师之一的吕佳桂,有着很深的感受。2021年9月,有一些彩调素养的吕佳桂被罗念选中,成为崇山村研学基地学校的彩调老师。入职后,她就在罗念的安排下,第一时间向永福县文化馆的专业彩调老师拜师学艺,进行了系统培训。
  吕佳桂告诉记者,罗念做事特别认真且要求严格,就连上课期间的专业动作、专业讲解词,她都严格把关。而在彩调课程的设计上,她不仅向学生们介绍了彩调作为广西独特的地方戏剧方面的知识,还引导孩子们通过看、听、学、做、练等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刻体会非遗艺术彩调的魅力。同时,让学生们在彩调的浸润下感受广西人喜乐快活、勤劳朴素的地域性格,使学生们在丰富体验中丰厚自身精神世界。“这样高质量的课程设计,让我和其他任课老师都赞叹不已。”吕佳桂说。
  连日不分昼夜的忙碌,让罗念带着自己的团队交上了一份令永福县教育局满意的研学课程设计。以崇山古民居及农耕园为依托,他们共设置五大类别共十多门课程。五大类别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自然教育系列课程、农耕实践系列课程、古民居历史系列课程和传统生产技能系列课程。细分课程包括崇山书画研习课、彩调研习课、活字印刷术、科普训练和室外种植等。
  整体课程设计已经完成,但是并不意味着研学课程的开发结束。为增加学生们对传统技艺的了解,2022年,罗念新开设了风筝制作技艺课。但是,购买风筝作为教具,是一笔很大的花费。为了节省开支,同时为了熟练掌握风筝制作技艺,罗念带着教师们把新买来的风筝进行“解剖”。他们拆下各种零件,又跟着风筝制作师傅学习。在不断拆解、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他们分散订购零件,大大降低教材成本开支的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风筝制作技艺,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凭着这种不断探索和开拓的精神,罗念又根据崇山村李氏家族的历史文化传承,新增了中医药盘香体验等新课。
  这些“国风”味满满的系列课程,让孩子们在崇山村田园诗画的山水间,尽情体验感受着传统文化带来的新奇与乐趣。与此同时,春耕、夏种、秋收等充满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的体验课,让孩子们走进田园,感受农耕的苦与乐,对于农业和乡村的感受都在悄悄改变……

  研学火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6月中旬,天气炎热。崇山研学基地学校内,各项教学有序进行。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学习如何扎帐篷;教室内,有的学生在学习彩调,有的则在体验活字印刷术的神奇……在学校外的一大片菜园里,罗念带着一群学生正在给青菜锄草。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又充满好奇的眼神,罗念笑了。
  这样热闹的研学场面,自2021年9月基地正式运营以来,已持续了近2年的时间。据罗念介绍,研学基地目前主要接收永福县内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基地通过与永福县内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制定编排研学课程,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2天1夜的研学活动。“孩子们特别喜欢这里的课程,来了都不愿意走。”罗念说,这一点让她非常自豪和欣慰。
  采访当日,带着学生来基地研学的永福县明德小学老师姚明珍说:“基地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通过知识体系教学+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向孩子们开展国情教育、劳动教育,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爱农热情,给了孩子们在日常学习中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也带来了非常棒的收获!”
  研学火爆还有效带动了当地村集体经济发展。据崇山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敬真介绍,截至2023年6月底,基地共接待县内外中小学研学2.1万人次,承办县内干部职工培训3000人次。研学基地的火爆,给崇山村带来一笔丰厚的集体经济收入。
  崇山村党总支书记莫红日告诉记者,过去,崇山村村民以外出务工或在家种水稻、柑橘为主。如今,除了可以收取学校的租金和流转土地用于农耕教育活动的土地租金,还能获得一定比例的利润分红,更能就近应学校聘请做工,大大拓展了增收途径。同时,向来薄弱的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新突破。2021年,崇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万元,2022年已突破30万元。
  “我们小山村能有如今的变化,罗念副校长功不可没。”李敬真说,罗念副校长让崇山村的研学市场火爆,更让崇山村厚重的乡土文化传播千里。如今,崇山村成立了以村民为股东的旅游发展公司,实现了传统农业和现代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乡亲们对于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夏日正好。崇山村旁的荷塘内,荷叶田田,荷花亭亭。无数次,罗念在周五傍晚拖着行李回到桂林市区的家中,又在周日返回荷塘,进入学校。这2年多来,虽然有无法日日陪伴家人的愧疚,但扎根乡村又让她感到由衷的欣喜和自豪。她说,崇山村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更多生态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都可以探索深耕乡土文化的方式,激发乡土文化活力,让美丽乡愁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大踏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