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专版

04版:社会生活

05版:县区新闻

06版:时事

07版:专版

08版:深读桂林

返回 2023年06月19日

“科技赋能筑大爱 温暖救助守初心”

桂林市救助管理站: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桂林日报      2023年06月19日     

  市救助管理站采取DNA比对技术帮助漂泊20余载的困难群众(右二)找到家人并护送她返乡,这也是我市首例。(市救助管理站供图)

  市救助管理站协同公安、城管部门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工作,深入社区加强街面流浪乞讨人员规范管理工作。(市救助管理站供图)
□本报记者蒋璇 通讯员庾雪涛 曾卓
  为弱势解困,为困境纾难,以爱名义,情满归途。
  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桂林市救助管理站见证着城市的变革与发展,也见证着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有流浪多年跨世纪团圆的喜泪交加,有走失孩童仅两小时就实现归家的火速救援,有跑站人员重拾信心回归人生正途……打动人心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站里上演。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许多文件政策,建立了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自2016年起,人脸识别、DNA比对、“跨区域寻亲数据库”等高科技手段,在我市救助管理工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市救助管理站通过科技赋能已经帮助300余名特殊困难群众寻亲成功,与家人团聚,桂林的救助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该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桂林市民政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服务宗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把平安桂林建设工作与救助业务工作相结合,在工作中主动作为,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探索救助管理工作规范化、人性化、社会化途径,扎实做好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的服务工作;并立足大局,主动救助,认真做好“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把便民服务延伸街头,及时传递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护,对促进桂林社会文明和谐与稳定平安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开放
线上线下同启动

  2023年6月19日是第11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
  为更好地让社会聆听救助的声音,让群众融入救助的脚步,市救助管理站于6月16日上午9点30分在站内举行“科技赋能筑大爱 温暖救助守初心”主题开放日活动暨救助管理政策宣传周启动仪式,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友邻单位、市民朋友、爱心企业、高校师生、新闻媒体等百余人到站参观指导,沉浸式体验“临时之家”,零距离感受温情救助,了解流浪乞讨人员或临时遇困人员的相关救助政策,知晓求助者来站后的救助、生活情况以及走失人员的寻亲过程等。
  据介绍,该站工作人员还将在6月16日至6月21日期间,前往多个社区开展宣传周活动,向广大市民积极宣传救助管理工作政策。
  线下活动火热进行的同时,此次开放日活动在16日当天由桂林日报社进行了现场直播。直播围绕救助管理工作亮点和活动日主题,通过“救助站长说救助”的形式,向公众介绍站内设施及相关救助内容,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满意度,展示了全市救助管理的政策、作为、故事和意义,更好地动员市民群众关注、支持和参与救助管理工作。
  “2022年至今,我站共救助受助人员1475人次,其中街面主动劝导救助358人次,护送返乡257人次,寻亲成功57人,落户安置14人……”覃志强站长告诉记者,2022年以来,在市民政局的正确领导及大力支持下,市救助管理站紧紧围绕“强基础、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工作总目标,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为抓手,以关爱服务专项行动为契机,勇于创新、积极实践,扎实高效开展工作。
  不仅如此,救助站积极主动参与城市社会治理工作,由该站组织的街面劝导队伍,多年来坚持每日街面巡查、劝导救助以及24小时接报,全天候对市区繁华地段、车站码头、风景旅游景点及桥梁涵洞等重点区域进行巡查救助,街面综合治理工作已形成常态化。不论是深冬的夜晚还是盛夏的晌午,救助工作人员冒着凛冽寒风、顶着酷暑高温走街串巷、耐心细致地劝导流乞人员回站救助,在一定程度上疏导了社会情绪,化解了社会矛盾,为桂林的平安和谐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新科技
技术赋能点亮回家路

  作为我市重要的为民服务机构,市救助管理站承担着救助管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工作重任。
  “一部分站内受助人员通常是由公安、城管护送,街面劝导队主动救助,好心的市民报告等渠道被送到救助站的,通过询问、安检、信息采集等流程后,由救助站依法依规实施救助,并按照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分区居住。他们不仅可以得到生活上的基本保障,也会有专业的社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是需要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副站长汪平向记者介绍,对于流浪乞讨的临时遇困人员来说,救助管理站是他们温暖的“临时家”,除对受助人员进行精心照顾和专业服务外,救助站工作人员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为受助人员寻亲找家。
  “20多年来,没想到我还有机会再次见到母亲,真心感谢你们。”2023年6月,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多番努力下,与家人失散后流落至桂林市救助管理站的桂怡珊在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与女儿团聚,让在场众人为之动容。记者了解到,这是我市采取DNA比对手段寻亲成功的第一例。随后,工作人员又将一位患有精神类疾病,与家人失联十多年的男子小黄送回其父亲身边。
  桂怡珊和小黄的顺利返家,是桂林市救助站成功开展救助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该站凭借“高科技+铁脚板”,变自愿求助为主动救助,用行动诠释“科技赋能筑大爱,温暖救助守初心”的成果。
  “救助千万条,回家第一条,帮助受助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我们救助的最终目的。”汪平说,过去跨区域寻亲一直是救助站“救助力”提升的“瓶颈”,随着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合作深入,越来越多的途径给跨区域寻亲提供了帮助。桂林是旅游城市,外来人口众多,完善的救助体系和先进的救助能力也是保证游客安全的重要手段。

新模式
规范化让社会救助更高效

  记者了解到,除了目前已经被应用的“高科技”救助、寻亲方式方法之外,市救助管理站还在不断扩展救助能力和手段,加强街面流浪乞讨人员规范管理,并实现救助力量多元化全民参与。该站创新思路,大力倡导城管信息采集员、社区网格员、环卫工人、热心市民作为志愿者,初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救助合力,让流浪人员能得到及时和有效救助,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帮助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救助环境。
  据介绍,救助站成立了专门的“寻亲工作室”,全面统筹协调寻亲工作,工作室除了救助管理站人员之外,还加强与市公安部门、社会力量的合作,各方安排专人负责,形成“专人专班”工作模式。工作室秉持“用一万分的努力,争取万分之一的团聚”理念,在公安机关的协作下,对新救助的无身份信息人员于24小时内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内进行推送并上报寻亲,确保寻亲推送、上报率达100%。与秀峰公安分局甲山派出所沟通协调,确保无身份信息人员在7天之内完成DNA血样采集,并录入走失人员数据库比对寻亲。
  针对过去寻亲工作群人员繁杂和信息凌乱的情况,寻亲工作室协助自治区民政厅建立了全区各救助站寻亲工作人员的微信群,便于全区各地市开展工作的同时又确保受助人员信息不被泄露,保障受助人员隐私权,精准引领全区寻亲工作。微信群于2022年5月28日成立,至当年底已为全区各救助站30名受助人员寻亲成功,滞留率大大降低。
  同时,工作室积极关注全国范围内寻亲信息和方式方法,主动与安徽省定远县公安局“马义民工作室”、“军哥寻亲”,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公安局“王祖新警官”及湖南省“王曙工作室”等救助力量取得联系,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寻亲能力。
  此外,该站严格按照全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方案要求,组织科室工作人员积极查找政策文件,加班加点吃透文件精神,群策群力拟定科室相关工作规程共10项,包括落户安置工作规程、医疗救助工作规程、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规程、成年受助人员站外托养工作规程、寻亲工作规程、特殊困难受助人员接送返回工作规程等共130项标准,有效提升了救助水平与服务质量。
  下一步,市救助管理站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继续加强和运用更多的科技资源,不断提升民生服务质量,为服务好、保障好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推动救助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