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水山中来 浪花淘尽英雄
桂林日报
2023年03月22日

图①:从猫儿山上流淌下来的水,清澈见底。(资料图片)

图②:猫儿山小鲵(资料图片)

图③:漓江之源——猫儿山生态景色(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杨湘沙
有史记载的桂林,多认为从秦始皇修建灵渠开始。但在灵渠修建之前,还能找到虞舜南巡百越的文字记载,这将桂林人类的历史追溯到了四千年前。而从多方资料来看,有考古历史的桂林,实际上至少有三万年的沧桑。
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大约2.52亿年前,在二叠纪末期,地球经历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物种灭绝:现在的西伯利亚地区的火山释放出大量灼热气体,造成了灾难性的温室效应。超过95%的物种在这次事件中灭绝,这一事件被称为“大灭绝”。但在随后的三叠纪早期,生命重新焕发生机并迅速多样化,为今天的陆生脊椎动物群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叠纪(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公元前2.5亿至公元前2亿年的一个地质时代,时间跨度5000万年。恐龙在此刻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已知最古老的翼龙就生活在2.2亿年前,是完全成型的飞行恐龙。
而在2.3亿年以前,桂林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此后的造山运动,把印度支那半岛和中国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变成了大陆,桂林地区也在这次变化中第一次露出海面。不久,海水在此从东南方向涌来,把桂林地区又变成了海底。地质学家相信,此后地壳又发生多次抬升,直到1.8亿年前左右,大约是侏罗纪时期,桂林地区才彻底脱离海洋,成为了陆地。
这个过程中,最先从海平面上探出脑袋的,可能就是今天桂林的猫儿山。露出海面的猫儿山的山顶,可能就曾有过翼龙栖息,而山下广袤无垠的海洋中,可能就有鱼龙在游荡猎食。鱼龙和海豚非常相似,有着长长的嘴,尖利的牙齿以及肥硕的身躯,它们是凶残的捕食者,食物包括鱼类、菊石类,甚至同类。如今广泛分布在桂林地区的巨厚石灰岩层和被包裹在石灰岩中的菊石、腕足类、牙型类古生物化石,被认为是桂林地区海陆变迁的铁证。
当北面猫儿山所在的越城岭露出海面后,随着海水的缓慢退去,依次露出来迎接阳光雨露的还有东面的海洋山,西南面的架桥岭,西北面的天平山,最后,被围在中间的地势低平的桂林盆地也完全露出了真面目。
此后桂林地势再无大的变化,但亿万年的日月星辰伟力和雨雪风霜的侵蚀,让遍布的石灰岩岩石,逐渐形成了今天桂林地区独特的岩溶地貌,这一地貌又被称为喀斯特地貌。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老天爷追着赏饭吃
越城岭、海洋山、架桥岭和天平山,地层以花岗岩和页岩、砂岩为主,岩层坚固,山体覆土,整体雄浑高大。而在群山围绕之下,中间的桂林盆地则满是通过沉积形成的石灰岩。这些石灰岩在亿万年的风雨侵蚀下,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地质专家告诉我们,能否形成喀斯特地貌,需要同时存在四个条件:较易溶解于水的岩石;岩石有较好的透水性;岩石中有呈动态的地下水;这种水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说幸运也好,说是老天的有意安排也罢,这四个条件桂林盆地都具备。
桂林地区既有大量低地势的石灰岩,这些岩石又有相当好的透水性,而四周环绕的高山峻岭集雨面积十分巨大,能形成丰沛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原始森林茂盛植被提供的二氧化碳加持下,这些水具有相当强的溶解能力。于是,亿万年之后,桂林盆地就被雕琢成了现在的模样。
然后我们看到了溶沟、溶槽,看到了石芽,看到了干谷和半干谷以及由此而来的溶蚀洼地或者落水洞,还看到了峰丛,溶洞、暗河,以及由溶洞塌陷而形成的天生桥乃至天坑,当然,美丽的石钟乳也是随处可见……这些如同盆景一般的景致,让桂林在有了人类的活动足迹后,逐渐成为了人们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寄托,无数文人骚客面对如此美景的咏颂,更是让桂林成为了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
桂林山水所营造的意境,已经远超人类的想象力,这当然得归功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归功于众多自然条件的巧妙集合。如果用现代人类的网络语言来说,这是老天爷追着赏饭吃。
父亲山,母亲河
如果说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那么,漓江的源头猫儿山,则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父亲山。
约成书于四千年前的《山海经》的开篇有这样的描述: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国内学者曾对招摇山的所在做过多种推测,或谓远在四川盆地西部的岷山,或谓远在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源的高山,这些观点争议比较大。比较接近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是在广东省的连县(古称桂阳),二是在桂林的海洋山西北,三是桂林兴安县境内的猫儿山,四为湖南省与江西省交界处的罗霄山。
1983年12月,我国第一次全国性山海经学术研讨会“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研讨会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试论招摇山的地理位置》,认为山海经第一山招摇山就是广西兴安县的猫儿山。
尽管此论仍存在争议,但作为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对桂林地区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所起到的作用却毋庸置疑。
猫儿山主峰位于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境内,峰顶为一花岗岩巨石,海拔2141.5米,为广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岭山脉的最高峰。1990年陆定一曾在老山界题碑赞誉猫儿山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嵋之秀”。
资料记载,今天的猫儿山尚有112种珍稀动物,1436种野生植物,其中杜鹃花达36种,著名的铁杉树是冰河时期孑遗下来的珍贵树种,与水杉、银杏一道被称为植物王国的“活化石”。另有著名的第三纪残遗植物,木兰科中最有代表的原始种类——鹅掌楸,在猫儿山西北沟谷中保存有一定的数量。此外还有木通科原始种类的代表猫儿屎,广西新记录植物红叶木姜子、鸦椿卫矛、长蕊杜鹃、啮蚀状荚莲、异叶败酱等20种珍稀品种。
亿万年来,各种各样的生命,在如同父亲肩膀一样的猫儿山上繁衍生息,而从猫儿山上流淌下来的水,又如同甘冽的乳汁,哺育着漓江沿岸的一切生命。
桂林人都知道,猫儿山是资江和漓江的主源。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修建灵渠后,连通湘桂水系,漓江里才从上游开始就拥有了海洋山的基因。
资江上游夫夷水发源于资源县境老山界东南坡、中峰镇社岭村之桐木江,次源出自八坊村老源头。两源于枫木汇合后,自南而北流经中峰、资源、梅溪三镇,从梅溪镇葛垌坪村的滑溪流入湖南省新宁县。
而桂林的母亲河漓江,则发源于猫儿山东北面海拔1732米(黄海基面)的老山界南侧,漓江主源乌龟江和砂木江在山脚下高寨村区域的十里峡谷(猫儿山十里峡谷)相会。自1.8亿年前,海水彻底从桂林盆地退去、桂林地区的地质结构基本稳定后,被称为华南之巅、面积5.3万公顷的猫儿山就一直源源不断地为漓江注入新鲜血液,从无吝啬。
三万多年前,有据可考的桂林最早原始先民居住在宝积山的宝积岩里,当他们把漓江水作为主要水源的时候,他们的主观意识里,可能未必知道北上80公里的猫儿山是为他们阻挡北下寒流的父亲山,但这并不影响猫儿山从古到今在桂林的尊崇地位。
■资料库
桂林有多老?
地球从古至今经历了五个纪元,分别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桂林的出现约在中生代的三叠纪。
●太古代(45亿年前-25亿年前)
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
(此阶段还没有桂林。)
●元古代(25亿年前-约6亿年前)
元古代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此阶段还没有桂林。)
●古生代(5.7亿年前-2.5亿年前)
1.寒武纪(5.42亿年前-4.85亿年前)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至今是生物学上的一大谜团,该时期内“突然”崛起了很多无脊椎动物。
2.奥陶纪(4.85亿年前-4.4亿年前)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出现在大约4.49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超过60%的生物“消失”。
3.志留纪(4.4亿年前-4.1亿年前)
经过奥陶纪晚期的生物大灭绝后,幸存的生物慢慢复苏,脊椎动物开始出现,水生植物开始迁移到陆地。
4.泥盆纪(4.1亿年前-3.5亿年前)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出现在大约3.77亿年前,超过78%的生物灭绝;正是此时,两栖动物出现,生物开始向陆地转移。
5.石炭纪(3.5亿年前-2.95亿年前)
陆地植物大量出现,植物死亡后经过沉淀,慢慢转化为今天所用的“煤”,故得名石炭纪;此时段地球含氧量一度高达45%,昆虫都是非常巨大的。
6.二叠纪(2.95亿年前-2.5亿年前)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出现在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超过96%的生物在50万年内“突然”不见踪影。(此阶段还没有桂林。)
●中生代(2.5亿年前-6500万年前)
1.三叠纪(2.5亿年前-2亿年前)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
(请注意:此阶段,桂林地区开始露出海面。)
2.侏罗纪(2亿年前-1.35亿年前)
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始于距今2.03亿年,结束于1.35亿年,共经历了6800万年。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
(此阶段,桂林地区地质结构基本成型。)
3.白垩纪(1.35亿年前-6500亿年前)
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始于距今1.35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导致了白垩纪生物界的巨大变化。
●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
1.第三纪(6500万年前-300万年前)
哺乳动物崛起,鸟类统治天空,被子植物统领着森林,一切条件,都好似在为人类的出现做准备。
2.第四纪(300万年前-至今)
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始于距今175万年。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更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记者杨湘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