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龙尾的盘王庙及盘王节
桂林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4月12日 来源:桂林晚报
■朱锋 郑义来
阳朔县福利镇有座地处阳朔、平乐和恭城三县交界的高山,那山从远处眺望似龙尾摆动,一起一翘,活灵活现,故名龙尾山。站在龙尾山向远方望去,高大的山脉连绵起伏,雄伟壮观,看不到尽头,山的主脉伸向灵川县大圩。在大圩的瑶岭建有龙头庙,因有头有尾,故阳朔瑶民在龙尾山上建的盘王庙取名“龙尾庙”,现大门上仍保留有清晰的、用彩色书写的“龙尾盘王庙”几个大字。时值仲春,笔者一行去造访了盘王庙。
保存完好 盘王庙环境优美
龙尾盘王庙的四周古树参天,近闻鸟语花香,远眺雾海茫茫、群峰点点,令人心旷神怡……
盘王庙全部用青砖砌成,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分上下两座,两边有厢房连接,三进三开间,庙前有照壁,至今保存完好。房梁上有精致的木雕,墙壁上画有青竹、花鸟、腾云、飞龙、舞凤等彩绘图案。庙前有一块自然的30米见方的高台,庙的周围百年古树林立。正殿神台上供奉着盘王五兄弟,从左到右分别为竹王、李王、盘王、平王、谷王。他们身着黄袍,颈系红巾,庄严威武。右侧梁上挂有一座大铜钟,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联,以及“乾隆十五年广东佛山铸造”等字样,庙内有神台,供烧香点灯献茶。神台下有一洞,传说是“龙屁眼”,有时会放出浓雾,围绕庙的四周,再伸向远方。
庙内如今还残存着20多块石碑,最早的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石碑上记载着龙尾庙修建、重修的时间和捐款人的名字以及捐款金额。其中一块的碑文如此记载:“盖闻朝天龙尾庙始于洪武壬子岁,建造结草为宫,历至雍正壬子岁,弗行改观,起造不意五十一载,基址将颓,于乾隆三十二年戊子岁十一月子时重修,鼎新永垂不朽……乾隆三十四年三月十五日立。”由此推算,龙尾盘王庙始建于洪武壬子年(公元1372年),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此后几经毁坏和重修,方保存至今。
据传盘王庙非常灵验。传说清嘉庆六年,有流寇流窜到龙尾,当地瑶民与流寇作战前到庙里烧香拜神祈福,结果用自造的土枪、大刀便将流寇歼灭,得到当时平乐府四十两白银奖赏
一年三次 盘王节风情独特
盘王据传说是瑶族、苗族和畲族人民共同的始祖,龙尾的瑶民有过盘王节的习惯,一年有三次大的活动。
每年的三月三是许愿、祈福节,这一天,瑶民都到龙尾庙里供上青菜(没有荤菜)、烧香,许下愿望,祈福盘王保佑瑶民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大旺。其次是六月初一的保苗节,这次比较隆重,要杀猪供猪头、水果之类,敬香祈福许愿,确保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次是十月初十的还愿节,龙尾瑶村要举行盛大的盘王节活动。
龙尾盘王节没有专门的组织者,而是由瑶民们轮流负责组织。每次安排10户人家,每户派出一位代表,一般为男性,这10人负责操办盘王节的一切事务。
每次节日前两天,负责人都要将节日里所需的柴火及水准备充足,还需备足一些香火、纸钱等以及节日所需的食物。至节日前一天下午六时左右,参加盘王节的人们便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大部分为龙尾村的瑶民,也有从外村来的汉族村民。他们都带着香火、纸钱及各种供品,供品主要是柚子、橙子、腐竹、茶、酒、油等。进入庙堂,村民们开始祭拜,盘王节由此拉开序幕。晚八时左右,一身着红黄相间祭袍的主祭道师,手持铜铃或法杖,于祭祀桌前开始虔诚地诵经:“一年一度还神愿……”其内容为祝福盘王,同时旁边一长者向四周洒酒,口中亦念念有词。至九时,诵经结束,六男子便分别于神台左右前方跳舞、奏乐。左前方三男子头戴帽子,手执长鼓、锣、铃,载歌载舞。其舞蹈名为盘王舞、马上舞及仙娘舞,其形式为三人围成一圈,以不同的步伐旋转绕圈而舞。右前方三男子席地而坐,以牛皮鼓、锣以及笛子为三舞者伴奏。十时,歌舞毕。开始唱请神书,道师除了念唱请神书外,还时而吹牛角号——据说吹牛角号有请神仙的作用,请各路神仙旱季降雨,降福于世等。最后,由一主祭道师将用纸钱包好的写有祝福语的神符烧与盘王,希望盘王能保佑美好愿望都能实现。至此,已近午夜,祭拜者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守夜,谈论农事、家常,直至天明。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亦有村民前往盘王庙烧香祭拜,常年香火不断。当今盘王节,其形式和内容均有变化和创新:一方面,过去盘王节冗杂繁琐的宗教仪式已经逐步改革,大操大办、靡费繁琐之风也有所节制;另一方面,盘王节中表现瑶族文化精粹的歌舞,如歌颂其祖先创世、迁徙、耕山、狩猎的《盘王歌》和表现其生产生活的《长鼓舞》、瑶族山歌等内容也得到了继承、发展和提高,同时还增加了一些现代的文化元素。
盘王节是龙尾瑶民传统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节日和劳作的交替过程。它传承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有着独特而持久的魅力,吸引着专家学者去探讨,也引来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为当地农旅结合及乡村振兴开拓了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