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读桂·关注

04版:关注平乐老航线

05版:关注平乐老航线

06版:关注平乐老航线

07版:关注平乐老航线

08版:读桂·热线

09版:新闻故事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风物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5年03月19日

乐嘉古村

■陶彩忠 李绍芳

桂林晚报      2025年03月19日     
  平乐县张家镇乐嘉村,原名“骆家寨”,因唐朝陶太尉麾下校尉骆宽驻守而得名,后来一直沿用“骆家村”,至今已有千年。
  走进古村,只见三江汇流,江绕山转,村依山建。古庙宇、古桥、古树、古民居与现代化小洋楼相互交织,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岁月沧桑与清新勃兴之气并存,展现出一种古老与新生的和谐共存之美。

戍边屯垦 年久成村
  乐嘉村位于张家镇东南部,距集镇约5公里。从县城驱车10分钟后,在钓鱼村口向左行驶,便进入一条宽8米的乐嘉村入村大道,大道两边是数百亩良田。早春二月,新绿初萌,一幅阡陌纵横,沟渠蜿蜒,稻田如镜的田园画卷展现在眼前。
  步入村口,只见两条河交汇处,一座大桥横跨上面,宛如飞虹卧波。桥的那一头,有一小山名“南拱山”。山不高,却挺拔秀美。过桥后,道路分作两支,绕山而行,形成了南北两条入村道,犹如两只温柔的臂膀,将村庄轻轻环抱。
  乐嘉村的格局与众不同,很有特色。因为水绕山行、村环山建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乐嘉村民居坐向分别为坐东朝西、坐北朝南和坐南朝北三个方向。于是,整个村貌是环形的,主街道是环形的,构型一环、二环、三环。而每一环中民居单元有石梯步道通往南拱山上。乐嘉村便似一个大型陀螺,而位于村中间的南拱山,则是这陀螺的核心,稳稳地支撑着整个村庄的运转。
  据村里的老人讲述,古时,乐嘉村其实是一座山寨,曾是唐朝征南大军先锋官、奉政大夫骆宽屯兵戍守之地。骆宽,字敉远,原籍江西,官至奉政大夫。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动乱,朝廷拜太尉陶英、李樑为征南大将军,领兵八万南征。骆宽担任先锋官。大军兵不血刃,迅速敉平了昭州。
  正当南征大军凯旋之际,朝廷变故,朱温篡唐为梁,李唐王朝灭亡。陶、李、莫、翟、荣、骆、龙等将校,耻为梁臣,却又难归故土。于是,他们自解兵权,归隐昭州(平乐)。骆宽卜居于东乡里南拱山下,其后裔在此耕读传家,繁衍生息。日久年深,骆家寨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乐嘉村”。

层叠山寨 神奇风岩
  乐嘉村山环水绕,风光旖旎。村中间的南拱山,山高约二三百米,远眺如一只麒麟。于是,又有“麒麟山”之称。古时,山上有一山寨,绕山而建,易守难攻,千百年来,庇护一方安宁。如今走到山腰上,仍见许多石墙的残垣断壁,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环山寨墙,上下左右相通,东西南北相连,形成了一个“前可攻,退可守”的完整攻防体系。
  站在山巅,极目远眺。只见数里外的山川河流、田园树木尽收眼底。西面的西江,南面的象水,从西、南两个方向交汇于乐嘉南拱山麓后,向北流去,并在村东方向再次与从阳安乡流入的东江交汇。三条江,两度交汇,犹如三条护城河,护佑着乐嘉村。
  山巅南侧,有一巨大岩洞,据说与山下桥头一小岩洞相通,洞口常年微风飞飞,冬暖夏凉,当地称之为“风岩”。风岩洞口用规整的青砖砌成,厚实而古朴,历经岁月风雨的打磨,虽斑驳却不失气派。仔细端详,这些砖块的样式、厚度竟与明朝初期的极为相似,这大概是明朝期间兴建或者重建。
  顺着洞中,逐级而下,只见岩洞非常宽阔,洞底平整,足足有一个篮球场宽,可容数百人。洞壁钟乳浮雕,造型各异,有的如高耸入云的宝塔,直插洞顶;有的似飘逸珠帘,层层叠叠;有的如飞禽走兽,奇形怪状……在灯火映照下,如梦似幻,令人浮想联翩,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洞底的右侧,有一个大洞,深不可测。据村民们介绍,此洞与山下的暗河相通,泉水纯净清甜。如今仍有村民用水管接水回家饮用。有风,有水,有坚固的防御工程,这风岩便成了千百年来乐嘉人躲避战乱、休养生息的场所。史载,自明清以来,为防御兵匪之乱,平乐县各地山寨林立,却有许多山寨屡遭兵燹之灾,而唯乐嘉村岿然独存。据当地老人介绍,1944年,为躲避日本鬼子的侵袭,乐嘉村民对岩洞进行了扩建和加固,全村男女老少都避于山洞。当年,附近许多村庄,都遭受过日寇烧杀抢掠。可是,日本兵始终没有踏入乐嘉村半步,全村百姓又一次幸免于难。

开放包容 文化厚重
  乐嘉村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其实,乐嘉村有人类居住的历史远在唐朝之前。近年来,考古部门发现乐嘉村东和村西南分别有两个古人聚落遗址。村西南遗址采集到大量从商周到汉、晋、南朝、唐、宋以及明、清时期的陶罐、瓷碗、青花瓷片等。由此推断,该遗址从商、周到秦汉有人居住,直至明、清时期,时间跨度约3000年。
  而村东遗址则位于乐嘉村以东约300米的台地上。整个台地如一条龙脊,俗称“龙背岐”。遗址地面也采集到大量汉、南朝、宋代各时期的碗、罐、瓦碎片以及陶动物俑等,遗址延续时间从西汉至唐、宋。该遗址东面,是银山岭战国文化遗址,两者隔河相望,相距约1.5公里。1974年,考古部门对银山岭110个战国墓进行发掘。发掘大量的陶器、铜器、铁器、石器。其中,实用兵器有剑、矛、钺、镞等;生活物品有三足盒、杯、罐、瓮、瓿、砺石等;生产工具有铁锄、刮刀。此外,还有一些装饰类物品。
  银山岭是平乐的主要锰矿区,而锰矿是冶炼铁器不可或缺的矿产。专家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平乐县尚处于百越的“西瓯方国”时期,银山岭可能就是铁器冶炼场和古代兵器制作场。因此,与之隔河相望的乐嘉村两个大型古人聚落遗址便是军队防守驻扎和工匠居住区。年深日久,这些屯兵之地和工匠居住区便成了多姓杂居的村庄了。而这个“多姓杂居,开放包容”的聚落文化一直在乐嘉村得到传承和发展。
  据当地老人介绍,如今,乐嘉村总人口1400多人,共有骆、李、莫、宾、赵等13个姓氏同居一村,这与平乐县许多村落“独姓而居”的文化截然不同。当地曾流传过一句俚语:“乐嘉有水又有田,弄吃容易好养人。”这大概就是对乐嘉村聚落文化的一个诠释。
  乐嘉村三江汇流,人杰地灵,才俊辈出。仅明清时期,乐嘉村就涌现出众多的文人才子。据《李氏族谱》记载,仅李氏一族,明清时期,就涌现出进士3人,贡生2人,举人1人,秀才18人。其中,乐嘉李氏8世祖李其畅由进士入仕,授任马平县(今柳江)县令。这些众多文人才子的涌现,令乐嘉村文脉兴隆,文化勃兴。
  乐嘉村不仅姓氏多,祠堂多,庙宇多,古遗址亦多。其中,有县级保护文物唐朝太尉陶英将军墓、骆宽将军墓。此外,还有李氏祠堂、赵公庙、天寿庵以及众多的土地庙等。特别是村头村尾、河边路旁以及庙宇、民居散落着许许多多的石柱、石础、基石、石礅、石碑……这些古遗址、古文物和古人活动的痕迹,就像一部用岁月书写的立体史书,每一处痕迹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默默地诉说着那些流逝岁月的久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