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舍走向茶楼的全州姜茶
桂林晚报
2025年03月07日
在桂林北部的全州,流行着一种特色茶饮——姜茶,其口味浓郁醇厚,口感热辣刺激,深深扎根于全州人的生活,成为全州人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一碗热气腾腾的姜茶,总能唤起全州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与情感。对于全州人来说,它不单单是一种饮品,更是承载着全州悠久历史与文化的传统象征。如今,全州姜茶正凭借其独特魅力,被更多的人关注。
■老手艺简介
全州姜茶,又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剁剁茶”,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饮品,具有祛寒除湿、消积暖胃的养生功效。其主要原料为生姜和谷雨时节采摘的茶叶,制作时,将生姜与茶叶一同捶打,使两者的精华充分融合。这一独特的制作工艺,赋予了全州姜茶咸、辣、香俱全的独特风味。
2018年,“全州姜茶制作”入选全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乡野寻艺:辣涩回甘的龙水姜茶
全州人喜爱喝姜茶,如同他们喜爱全州醋血鸭和红油米粉一般。许多人家中备有茶锅,无论是家人欢聚、亲友重逢,还是饭前饭后,人们总会煮上一锅姜茶,围坐一起,煮茶品茗,再配上几碟小吃,别有一番情趣。
近日,记者走进全州县的伟观楼茶楼,只见店主蒋冬秀和店员们正忙着捶打姜茶,为迎接顾客做准备。
蒋冬秀介绍,姜茶是全州龙水镇的特色饮品。在龙水镇,每天早晨制作姜茶已成为一道独特的生活景观。在龙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喝姜茶,无论是家人共享,还是迎接远方的客人,一碗热腾腾的姜茶是当地人表达热情和尊重的方式。当地有句客套话:“怪茶不怪菜”,足以说明姜茶在龙水人心中的地位。
蒋冬秀向记者透露,姜茶的做法虽简单,但颇有讲究。煮姜茶必不可少的原料是茶叶和生姜,茶叶要选用龙水的高山谷雨茶,香气扑鼻,有清火明目之效;生姜则要选用龙水茄子坝出产的生姜,形如手掌,味辣皮薄。用这两种原料“剁”出的茶水,口感醇厚,茶香与姜辣完美融合,常喝姜茶的人一喝便能辨别出是龙水材料制作的姜茶。
说着,蒋冬秀便给记者演示起来。她先将茶锅烧热,然后把生姜放入热锅中加入少许油爆炒,再用特制的“7”字形木槌将生姜剁碎,待锅底渗出姜汁,再加入谷雨茶一起炒制,随后加入川芎、茱萸炒香,最后加入清水。煮沸后小火煮5分钟,一碗浓郁的姜茶便出炉了。
“在我们龙水,一碗好的姜茶流传着‘挝得响、祛得响、喝得响’的三响说法。其中,‘挝得响’指的是挝姜时的响声,‘祛得响’是往热茶锅里放冷水时发出的“滋啦滋啦”声,‘喝得响’则是人们趁热大口喝茶时发出的声响。”
蒋冬秀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姜茶。刚端上来,姜香和茶香便扑鼻而来,加入葱花、香菜、米花后即可享用。刚入口,姜的辣味和茶的涩味交织,口味为咸口。相比恭城油茶,姜茶的辣度和涩度会高一些,初次品尝可能不太适应,但多喝几杯后,便愈发觉得回味无穷。
老艺新篇:从农舍走向茶楼
伟观楼茶楼的工作人员王大姐同样来自龙水镇,她向记者描绘了一幅在龙水老家随处可见的画面:“村里人无论农忙还是空闲,晚上回来喝茶是必不可少的。几个人围坐在火炉边,茶锅里热气腾腾,大家慢悠悠地捧着茶碗,旁边摆着粑粑、米花、炒瓜子、花生等。大家边吃边喝边聊家常,疲惫和烦恼就都没了。”
谈到大家为何爱喝姜茶,王大姐更是滔滔不绝。她说,在龙水人心中,姜茶的功效极多,不仅能缓解恶心反胃、晕车等不适症状,农忙淋雨后还能帮助发汗、治疗感冒,此外,姜茶还能促进食物消化、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蒋冬秀补充说,对于龙水人来说,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茶,宁可多日无肉,也不可一日无茶。有的老人离开家乡,一定不会忘记带上一套茶具,以解思乡之愁。
日前,记者来到县城大小茶馆集中的滨江路和迎春路。夜幕降临,这里清一色的绿色招牌亮起,成为大家饮茶聊天的好去处。
在迎春路上,记者看到,这条近300米的街道,名为油茶店、茶馆、茶庄的店铺超过十家。晚上9点到第二天的凌晨,是这条路最热闹的时候。
姐妹茶庄雷小艳告诉记者,县城里的人早先并不喝姜茶,姜茶只有跑到龙水一带才能喝到。直到二十五年前,县城里的小茶馆陆陆续续出现姜茶并兴起。“最开始,那些从乡下到县城里谋生的人,过不惯没茶喝的日子,就在自家门口煮起茶来。后来,县城里爱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各种茶庄就开始慢慢地出现。”
家住全州凤凰花园小区的文先生告诉记者,晚上喝姜茶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对我们全州人来讲,缺什么都不能缺姜茶。朋友或同事小聚,吃完饭大家都爱往茶楼跑。在那里一个人10元钱,茶随便喝,既能解酒,又能当宵夜填填肚子。我们这十几年的夜生活,都是这么过来的,早就习惯了。”
除了在茶楼喝现成的姜茶,自己打茶也融入了不少县城居民的生活。记者来到全州东门市场旁的杂货一条街看到,人来人往的街上,选购茶锅和木槌的市民不在少数。
家住全州建设路的李大爷告诉记者:“我最爱喝姜茶,一天不喝就想。我们这里湿气重,用谷雨茶加上老姜、辣椒这些打出的热茶,祛寒除湿的效果很好。我都喝了几十年了,姜茶早都成我生活里的一部分了。”
下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