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英雄魂 走好振兴路
——“纪念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重走长征路”兴安段第三日活动见闻
桂林晚报
2024年11月15日

队伍在光华铺阻击战旧址红军墓前听红军故事。
重温渡江历史 充实精神力量
11月14日上午10点30分,“重走长征路”兴安段第三日活动在界首镇界首渡江遗址公园正式开始。来自桂林高铁园外国语学校、桂林公路发展中心、桂林市工商业联合会等多家单位的100余名队员在公园广场集合,参与启动仪式。此次活动从界首渡口出发,先后途经红军街、红军堂、光华铺阻击战遗址等地。
活动的第一站是界首古街和红军堂。界首古街位于湘江(界首段)西岸,全长1.3千米,红军堂则位于古街北侧。沿着界首古街来到红军堂门口,只见墙壁上挂着一块石板,上面刻有“红军堂”三个大字。从正门进入,最先进入视线的是一张方桌,上面摆放着界首地图、电话和油灯,两侧墙壁上张贴着当年红军抢渡湘江的标语横幅。队员们一边参观遗址建筑,一边听工作人员介绍红军堂的历史。
“这座建筑原名为三官堂,始建于1912年,当时是一座道观。现在大家更熟悉的是它的另一个名字——红军堂。”工作人员介绍。湘江战役期间,红军战士曾在这条古街上驻防,三官堂被作为临时指挥部,所以这条古街被称为红军街,三官堂也被叫做红军堂。“红军堂内现在的陈设尽量还原了当时临时指挥部的场景。”
1934年11月27日,红一军团前锋在渡过湘江后将临时指挥部设置在三官堂。随后,红三军团接防。红三军团首长彭德怀将指挥部也设在三官堂,亲自指挥光华铺和新圩阻击战,并指派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负责架设浮桥,保证军委纵队安全渡江。12月1日晨,军委纵队安全过江并进入越城岭山区,后续的红五、八、九军团也接近到达湘江边时,彭德怀才率部从三官堂撤离。
“湘江战役后,三官堂曾被炸毁,现在的建筑是在1936年由民间集资重建的。”工作人员说,界首镇原有寺庙十多座,“文革”期间大部分被拆毁,只有三官堂因当地群众为纪念红军在门上写了“红军堂”三个大字才保存了下来。“2006年,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红军堂出发,队伍一路向西行进,脚下的道路逐渐从石板路变成了泥土路,道路两侧的景色也由田园风光变成了灌木丛林。穿过好几条羊肠小道,队员们来到了光华铺阻击战遗址。
光华铺是界首镇的一个小村庄,桂黄公路从村旁经过,北离界首镇只有7公里,南离兴安县城11公里,东临湘江,西与越城岭相连。光华铺村旁是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山丘呈东西走向,与南北走向的湘江垂直交会。此处北可控界首,南可制兴安县城,东可观湘江,往西3公里可进越城岭大山,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为阻击南面的国民党桂军北上抢占界首渡口和封锁湘江,保卫中央纵队抢渡湘江,红三军团第四师在界首渡口至光华铺、石门一线设防,全力阻击桂军,其中红四师第十团居中扼守光华铺及周边区域。
在光华铺阻击战中,红四师十四团团长沈述清、师参谋长代团长杜宗美等团、营、连级指挥员及战士千余人牺牲。“战斗历时3天,红军将士以血肉之躯和大无畏的钢铁革命精神,挫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多次进攻,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为保护中央纵队顺利渡江写下英雄的篇章。”听完工作人员的介绍,队员们肃然起敬。
在光华铺阻击战烈士墓前,队员们列队肃立,脱帽鞠躬默哀。“面对数倍于己方的敌军和接连不断的空袭轰炸,在如此不利的情形下,红军战士们始终坚守信仰,排除万难,用生命完成了党赋予的任务。他们的英雄事迹实在令人感动。”桂林市高铁园外国语学校的潘铁老师说,“不论在哪个时代,只要心中有信仰,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完成一个又一个‘长征奇迹’。”
活用红色资源 共建美好乡村
从光华铺阻击战遗址的阶梯逐级而下,队伍继续向前行进。昨天天气反常的高温炎热,但队伍行走的乡间小道十分整洁干净,两侧树木带来的阴凉也为队员们扫除了些许疲惫。在行进过程中,公路对面的柑橘园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只见开阔的土地上是一大片整齐的柑橘林,每棵树上都挂满了金黄的果实。这幅“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景象也吸引了不少队员拍照留念。
中午12时许,队伍来到了界首镇下宅村,在村头的下宅桥桥洞里,已经行走小半天的队员们吃起了红军餐。队员们端着小碗,摆起小板凳临江而坐。桥下的湘江水清澈见底,不时吹来一阵阵清凉的微风,放眼望去,四周全是丰收的田园美景。在吃饭间隙,记者与几位队员聊了起来,大家都觉得一路的村寨风貌令人眼前一亮。“这里真是好山好水好风景,感觉吃的饭都更香了。”一名队员高兴地说。
“光华铺烈士墓对面那片漂亮的柑橘园,就是城东村的产业之一。”界首镇城东村党支部书记周相任说,近年来,兴安县内许多村子都搭上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东风,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事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其中,城东村的变化最为显著,2022年入围中组部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村子修缮了红色遗址,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完成了基础设施的提升,村庄面貌大为改善。”周相任感慨,过去城东村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种植柑橘、葡萄和外出打工,如今开发了红色资源,村子搞起了红色旅游,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建设家乡了。“以前城东村路面坑坑洼洼,有不少臭水沟。水利建设差,缺水源,农业难发展。现在的村子就像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修缮界首渡江码头,修建红三军团红四师十团五营指挥所、十团三营指挥所,新建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步道……依托各类政策资金,城东村一步步将单一零碎的红色资源串联成片,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光华铺阻击战遗址红色路线”红色教育品牌,成为有名的红色教育新基地。仅2023年,便有10多万人次到该村接受红色教育和洗礼。
“除了丰富的红色资源,红军用生命诠释的长征精神也鼓舞着村民们干事创业。”周相任告诉记者,在建设村子的过程中,村民们积极响应号召,全村上下自主筹资募集捐款15万元用于乡村建设,投工投劳达到200余人次。“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村民们团结一心,任何困难在大家的努力下都能迎刃而解,乡村建设工作自然开展得格外顺利。”
走在城东村修建的长征步道上,不仅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红军标语和红军小故事介绍文字,还能看到一棵棵硕果累累的柑橘树以及进入管护期的葡萄园。城东村借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项目,做强村党支部,积极开展“双联双促”活动,强化红色学习教育,引领产业发展,形成以种植葡萄与柑橘为主、结合红色旅游的“党建+农业种植+红色文旅+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策略。“党支部带着大家搞红色旅游,发展村集体经济,房前屋后变花园,小村庄变为红色景区,来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村民秦桂英奶奶说。
“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完善设施,精心规划,把周家村、城子山、光华铺等自然村的长征遗址串联起来,打造一个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在进一步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同时,也帮助老百姓增收。”周相任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
记者阳聃甫 何月 黄敏 文 记者李忠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