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如何拯救被AI误伤的论文?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5日    来源:桂林日报

  □苏畅

  过去两年,湖北大学、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将毕业论文的AI率纳入毕业答辩流程,并设置比率红线。但许多学生发现,AI率检测结果并不稳定:不同平台差别大,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写得越规范、用词越准确,AI率反而越高。有人引用公式、法条、经典文章被判“AI生成”,有人连“致谢”也被标红。
  毕业论文是检验高校学生就读期间学习与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其原创性是衡量学习质量、维护学术尊严的重要标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校和老师通过知网等论文数据库,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已成常态。如今,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毕业生使用AI代写毕业论文的情况,引起越来越多高校的注意,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论文AI率纳入检测范围。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论文AI率检测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完美高效,反而给广大师生带来巨大的困扰。其中原因也不难理解:AI之所以能“写论文”,是基于人类为其提供的海量论文语料。也就是说,AI写的每一句话,都源于人类过往学术研究的规范表达。因此,学生写出的论文,语言表达越规范、越准确,就越和AI“殊途同归”,反而越容易被AI认定为“AI写作”。
  于是,广大师生发现,要降低AI率,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论文中的各种规范、准确的表达,改成用词生硬、逻辑错乱、表述拖沓冗长的语句。如此被迫将严谨流畅的论述“降智”改造,只为换取一纸“低AI率”证明,无异于为通过检测而主动阉割学术价值。
  说到底,毕业论文过分强调低AI率,实质是对AI认知的错位。教育界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AI浪潮中校准评价标尺:检验的核心不应是论文是否“像人写的”,而应是学生能否驾驭AI深化研究、激发创见。正如蒸汽机出现时,更应关注的不是坚持拉磨的驴,而是能操作它的产业工人;汽车出现时,更应关注的不是继续拉车的马,而是会开车的司机。
  AI是人类发明的工具,它和人类历史上发明的其他工具一样,都是为了服务人类,提高生产效率。因为AI的便捷高效而禁用AI,就和禁止蒸汽机改用人力,禁止汽车改乘马车一样,属于开历史倒车。
  当然,学术不端,借助AI投机取巧,也是需要警惕的,但那是另外一个话题。善用AI、多用AI和滥用AI、利用AI,显然不是一回事。
  如何拯救被AI误伤的论文?从出发点就要开始纠偏。论文不是检验学生的唯一载体,一个能借助AI高效学习、深度探索、创新思考的学生,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未来也将更具潜力。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