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让城市多些“一米高度”的风景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5日    来源:桂林日报

  □乐然

  近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公布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中,南宁市公园绿地适儿化改造举措入选。
  儿童成长需要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探索环境,这是其天性发展的基本需求。立足孩子们的实际,“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城市散发的关怀与温暖。
  然而,当前许多城市的适儿化空间和设施在数量上仍显不足,质量也有待提升。例如,小区健身器材大多是针对成年人的,很多性能不适合儿童;社区、学校、公园等儿童活动场所的标识系统,儿童看不懂;电梯中的应急按钮设置太高,儿童够不着;斑马线绿灯时长不足,儿童难以安全通过……
  要补上这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中的短板,离不开系统性的制度保障和引领。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部署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到《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儿童友好要求在公共服务等方面充分体现,再到《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明确儿童友好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等要求,我国关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制度设计日渐完善,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为此,一些城市进行了积极探索。像南宁市的公园绿地适儿化改造举措,正是对儿童群体诉求的积极回应。南宁市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口袋公园建设,在2023—2024年先后实施南宁市花卉公园、南湖公园适儿化改造项目。这些项目着力优化公园空间布局,在现有的健身步道、球类健身区等功能区域外,设置儿童游乐区,还铺设了EPDM塑胶地面,并设置监控设备,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和管理力度,提升儿童游园体验和游园安全性。
  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必须真正俯下身来,从“一米高度”审视城市空间,用细节上的巧思和创新,精准对接儿童最迫切、最真实的需求。如深圳开通的儿童巴士,有专门的儿童座位;北京东城小报房胡同,为儿童设计了“一米高度”彩色步道;长沙在学校周边马路上,画了超200条“爱心斑马线”……这些实践,是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将儿童友好理念转化为具体场景解决方案的积极探索。
  儿童友好空间的核心是“以童为本”,倾听儿童的声音至关重要。江苏江阴市连续多年开展“江阴小市长”评选活动,让城市更新项目融入儿童智慧;四川成都“花蕊观察团”成员提出早高峰时路上车太多,小朋友走路没有安全感,随后当地建设了安全通学路径,改善了校园周边通行状况……儿童创造力强、充满想象力,他们参与城市治理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听听儿童的声音,有益于打破成年人固有的思维定式,为儿童提供更优服务和成长环境。
  让城市再多些“一米高度”的风景。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学会蹲下身来,将儿童友好的理念深植于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定能实现城市发展与儿童友好的双向奔赴,让发展更有温度,儿童更加幸福。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