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疗育探索者: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孩子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13日 来源:桂林日报
▲尹翠和孩子在工作室。
□本报记者周文琼 文/摄
尹翠是一名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也是桂林市相融启智艺术中心的负责人,这是一家专门为特需孩子提供教育康复融合服务的工作室。2024年有12名孤独症及特需孩子在这里接受了艺术疗育。“看到孩子们在表达、社交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我很开心,也对新的一年帮助更多特需孩子有了信心和动力。”
11日下午,记者来到桂林市相融启智艺术中心,看到这里被孩子们的画布置得很有年味。墙上几幅财神画是尹翠的孩子小董所画。小董现在桂林市第一中学随班就读,今年16岁,是初三学生。2012年小董被鉴定为孤独症精神残疾一级,经过全家人的共同努力,2021年再次鉴定为智力残疾二级。一直以来,尹翠坚持按照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为他制定专属的艺术教育。小董通过学习,在音乐、艺术、运动等方面领悟力不断增强,个人自理能力、处理事情的灵活性也有很大提升。2021年他参加全国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50米蛙泳和50米自由泳金牌、100米蛙泳铜牌;2024年在桂林美术馆“青苗”计划中举办了个人画展。2024年小董的画作《荷韵》入选“共享芬芳 共绘华章”——中国残疾人书画作品邀请展。
“我儿子成长的故事在孤独症孩子的家庭中广泛流传,很多家长找到我,希望他们的孩子也能通过艺术疗育获得一些改善。”尹翠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她开办了这个艺术中心为特需孩子提供服务。
“过去的一年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她举了两个案例:孩子洋洋(化名)患有自闭症,入学时几乎不与他人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艺术中心的绘画课程中,老师发现洋洋对色彩有着独特的感知和表达能力。通过鼓励他自由创作,洋洋逐渐打开心扉,开始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例如,他画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场景,虽然画面简单,但传递出他对亲情和温暖的渴望。在一次艺术展览中,洋洋的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也让他与他人有了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如今,洋洋在语言表达和社交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能够主动和老师、同学打招呼,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
患有智力障碍的杰杰(化名)则对音乐有着极高的敏感度。艺术中心为她量身定制了音乐课程,从简单的音符认知到乐器演奏学习。起初,杰杰只能发出模糊的音节,但在老师耐心指导下,她逐渐学会了哼唱简单的歌曲,并能准确地敲打出非洲鼓的节奏。音乐学习让杰杰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记忆力也有所提升。在一次音乐汇报演出中,杰杰自信地演奏了一首曲目,台下的家长和观众都为她的精彩表现落泪鼓掌。这次经历让杰杰变得更加开朗乐观,也让她的家人看到了孩子更多的发展潜能。
尹翠说,有孤独症及特需孩子的家庭很多面临着“不知道让娃干点啥”的困境,而孩子们在社交、沟通、行为等方面也面临很多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艺术疗育作为一种非语言表达方式,通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能帮助孩子们表达内心情感,提升专注力和创造力。定期举办书画展览,展示孩子们的成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音乐欣赏、乐器演奏、歌唱等活动能帮助孩子们放松心情,还能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和社交互动。
尹翠除了多年来引导自己的孩子取得进步,她自身也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获得了心理师的资质。“不只是个人的经验分享,我也通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探索一些适合特需儿童发展的路径。”她说,新的一年,她要继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深入研究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更精细化的分层教学计划。同时,加强疗育老师的专业培训,提升疗育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她希望与更多社区、学校合作,推广艺术疗育的理念和方法,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让更多特需儿童和家庭受益于艺术疗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