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27日    来源:桂林日报

  □彭忆红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部署的重点任务,桂林厚植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绿色本底,更应积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导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规划。一是,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细化年度任务分解,确保各项措施有序实施。结合国家“双碳”目标,设定符合桂林市实际情况的具体减排目标和时间表。二是,建立综合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技术进步。三是,健全地方性法规,出台或修订有关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地方性法律文件,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推动《桂林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为绿色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四是,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融资担保、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于“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绿色低碳专项服务和支持,帮助其成长为行业内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隐形冠军。
  深化科技创新驱动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继续支持和扩展如“桂林零碳绿电联盟”等平台,促进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这些平台,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特别是在清洁能源消纳、电网数字化转型、绿色能源消费等领域。三是,支持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继续推进电网现代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鼓励企业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研发,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分布式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额消纳。四是,推广使用清洁高效的绿色低碳技术,如多能互补耦合技术、碳捕集与储存(CCS)、生态系统增加碳汇等等技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数据的监测和管理,助力精准治污。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继续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一是,重点培育节能环保装备业,推广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理念,打造一批绿色工厂、园区示范点,引领制造业向低碳化转型。进一步推进环保服务业、绿色金融、循环经济咨询等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向服务型转变。形成多元化、高质量的现代产业格局,构建完整的绿色产业链。二是,鼓励企业构建内部循环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推广园区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通过资源共享、废弃物交换等方式,打造零废弃工业园区。鼓励建立跨区域、跨国界的绿色产业链合作,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竞争力。三是,充分利用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资源优势,开发绿色旅游线路和服务产品,让游客体验到更优质的生态环境。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效益。四是,构建完善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发展公共交通工具的电动化,包括电动巴士、游船等,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提供更舒适的游览体验。推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路线规划,缓解交通拥堵,降低车辆怠速造成的污染。完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特别是在旅游景区和交通枢纽处增加充电桩的数量,鼓励游客选择电动车出行。对新建或改造的旅游相关建筑实施严格的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细化绿色认证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绿色产品认证工作,扩大认证范围,提高认证标准,使更多企业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是,完善环境管理体系(EMS)、能源管理体系(EnMS)等相关制度,如将EMS延伸至供应商环节,选择那些同样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推动整个供应链向绿色化转型,共同遵守严格的环境标准。如实施持续改进策略,通过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不断优化能源使用过程。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二是,促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转化。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或委员会来统筹协调绿色认证工作,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顺畅。探索建立针对桂林特色产业的定制化绿色认证标准,帮助特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三是,加入国际国内的绿色低碳组织或联盟,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争取引进国外成熟的绿色认证标准和模式,使桂林市的绿色认证体系更好地接轨国际市场。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到桂林的绿色发展事业中去。四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权威审核机构进行独立评审,增强认证过程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保证认证结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作者系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公共管理与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