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版:特别报道[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去往新闻现场”是记者的生命力所在

■《桂林日报》时政新闻部记者 李思静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08日    来源:桂林日报

  李思静
  今年初,我出差去陕西延安采访报道。在参观张闻天故居时,我读到了他率领调查团,深入陕北、晋西北农村基层开展为期一年多的蹲点式调研的故事,有“东方《资本论》”之称的《米脂县杨家沟调查》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调研”我是熟悉的,记者的每一次采访都可以看作一次调研,但这段历史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在于,张闻天在《出发归来记》中这样叙述自己的思想转变:
  “这次出发使我深切的(地)感觉到,我知道中国的事情实在太少了。到处看到的东西,在我都是新鲜的、生疏的、不熟悉的。必须经过一番请教之后,我才能认识它们,同它们交起朋友来。”
  是啊,如果只是坐在电脑前,靠想象、猜测、演绎来写作,那些文字似乎全面,却始终如浮桥一般,无根、易折。但去过现场,哪怕进行一次最简单的对话,一切都不一样了——新鲜、冒着“热气”,这样做出来的报道不说能“直抵人心”,倒是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得起自己和读者们的推敲的。由此我就想,记者这份职业的生命力就在于去往新闻现场。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大使命。2023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几年,我和同事们不断围绕这一重大主题,前往一个又一个奋进的现场,传递一条又一条振奋人心的讯息。
  在漓江上,我们在巡逻艇中采访执法人员,听他们介绍一项项保护漓江的具体举措,并真实看到今天漓江白鹭齐飞、鱼翔浅底、水清岸绿、游人如织的日常,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自然从笔下流淌而出;
  在桂林艺术节,我们在剧场和台上演员共同感受角色悲欢,和剧场观众共同浸入戏剧体验,并通过采访,了解市民观众对艺术节这一“桂林经典”的认知,读懂演员眼中桂林山水与人文的艺术创作价值;
  还有在桂林无数个正在生长的文旅消费新空间,无论远近,我们坚持实地走访,与每一位“奋斗者”畅谈文化之于城市的意义,摸索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路径,探寻新一轮城市前行的方向……
  前辈们常说,要做出有温度的报道,记者就要真正走进新闻现场,俯下身子“抓活鱼”。
  眼下,随着《桂林市实施〈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目标指引(2023—2030年)(第一版)》正式印发,“世界级旅游城市”有了更清晰的轮廓。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前往那些新闻现场,把新闻触角与人民更紧密地连接,与城市发展的脉搏更紧密地连接,传递人民心声,展示城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