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历史数字报
|
为治疗房颤患者提供新“武器”
市人民医院成功实施首例脉冲电场消融术
桂林日报
作者:徐莹波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06日 来源:桂林日报
蒋靖波(右二)带领介入团队开展手术。(市人民医院供图)
本报讯(记者徐莹波 通讯员廖国梁)11月2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医师王礼春指导下,桂林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律失常病房主任、学科带头人蒋靖波带领心律失常介入团队突破传统模式,应用最新的脉冲电场消融技术,成功为阵发性房颤高龄患者张先生实施了微创消融手术。这是该院首次采用这一新技术治疗房颤患者。此次突破,标志着该院心脏中心掌握了又一先进的心律失常治疗技术,为治疗房颤患者提供了新“武器”。 张先生今年90岁。4月,他因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到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求医,被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根据医嘱,老人持续服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但疗效欠佳,房颤仍然频繁发作。近期,在家人陪伴下,老人再次来到该院心脏中心诊疗。 接诊后,蒋靖波带领团队对张先生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细致评估,并就治疗方案进行研讨——如采用传统射频消融术,手术时间较长,且围手术期有发生心脏穿孔、膈神经损伤、食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高龄患者的耐受性较差,一旦发生重大并发症,后果非常严重。经充分研讨,该团队决定为张先生实施创新技术脉冲电场消融术。 手术采用全麻的方式进行,在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张文斌、副主任蒋洪宇等麻醉专家护航下,蒋靖波带领心律失常介入团队为张先生实施了手术。团队首先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四川锦江脉冲电场消融导管,在三维指导下迅速完成建模、标测与肺静脉消融,再进行上腔静脉隔离,确保老人双侧肺静脉及上腔静脉均达到双向阻滞的电隔离手术终点。整个手术从建模到隔离成功仅20多分钟。术后,经过严格的电生理检查,老人均未诱发房颤或房扑,并在苏醒后平安返回普通病房。 蒋靖波介绍,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从而影响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对于房颤患者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射频和冷冻两种传统的消融模式,射频消融以热效应消融心肌细胞,冷冻消融以冷冻造成心肌细胞坏死。两种方式都是采用热传导效应实现治疗,也被称为房颤消融领域的“冰与火之歌”。 传统的消融技术学习难度较大,对于医务人员的理论及实践水平要求非常高,且手术时长较长。因此,我国掌握传统消融技术的医师目前只有数百人,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无论是射频消融还是冷冻消融都有患者可能发生心脏穿孔、心包压塞、膈神经损伤、食管心房瘘、肺静脉狭窄等严重手术并发症,部分并发症甚至需要实施外科开胸手术,有一定的生命危险。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房颤患者,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个数字可能进一步增长。尽管患者群体庞大,但得到有效治疗的只有20多万元。 蒋靖波说,由于脉冲电场具有独特的非热性和组织选择性,这种新型能量只损伤心肌细胞,不损伤周围组织,避免了传统消融技术对临近组织的附带损伤,且消融导管为环形结构,几乎不会发生消融导管操作相关的心脏穿孔;同时,消融时间极短,可完成7个电极同步消融,每次消融仅需2秒钟即可实现局部有效损伤。该项技术也是目前针对心律失常较安全高效的消融方案,可大大减少因传统消融存在手术并发症风险及消融不足导致的房颤复发风险,为房颤患者带来更多康复希望。 蒋靖波表示,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疾病缺乏科学认识,认为“忍忍就过去了”,因就医不及时致使病情逐渐加重。事实上,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消融治疗都是越早效果越好。如果市民有心慌不适,或脉搏时慢时快、强弱不等、没有规律,或者胸闷气短、眼前发黑甚至晕倒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做心电图,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明确自己是否存在房颤。 另据介绍,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引进了长程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可有效提高包括房颤在内的心律失常的筛查率,并可对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主动示警,同时有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院前干预,可有效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率,帮助患者尽早得到专业救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