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版:社会生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网红”成“长红” “流量”变“留量”

“花文旅”的融合新实践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9月02日    来源:桂林日报

  在七星区朝阳乡哈尼花园,每逢花期,前来赏花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记者苏展 摄
  在七星区朝阳乡丫吉村委田心村,游客在梦幻般的草丛中拍照留念。   记者苏展 摄
开栏语
  8月13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宁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按下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加速键”。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举世无双的山水加上两千年的灿烂文化,桂林在迈向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道路上走得自信笃定。文旅融合,不仅将山水扩容成了“山水+”,将文化拓展成了“文化+”,更为桂林的发展注入无限惊喜和无尽可能——
  近年来,我市文旅融合品牌持续“上新”,“桂林有礼”“桂林有戏”“养生桂林”“红色桂林”文旅品牌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文旅融合拉动“经济马车”疾驰,累计实施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1475个,完成投资4290亿元;文旅融合开启了全域旅游的新时代,8条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串珠成链。桂林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4个县分获国家、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县成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A级景区达91家,数量居全区第一。
  “农文旅”“花文旅”“地学旅游”“数字文旅”……在文旅融合这块“试验田”中,我市独具匠心,开辟了多条文旅融合途径,融合之花次第绽放,朵朵生动。即日起,本报推出“文旅融合看桂林”系列报道。在这个系列报道中,“看”有两层含义:一是看桂林怎么做的。派出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结合生动的融合案例反思与复盘,看桂林是如何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的,将宝贵经验与其它城市共享。二是看桂林怎么行的。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桂林作为全国样板、领先典范,在文旅融合方面取得的种种亮点和阶段性成就。
  正可谓,“看桂林文旅融合,文旅融合看桂林”。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每逢花期,“出门看花”就成了桂林人与大自然“心照不宣”的约定。在漓江东岸,“花”成了贯穿一整年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词。天台花园、城市花海、乡村花园……花不仅给游客和市民带来了愉悦的感官体验,更打开了一条“花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七星区遍地开花的乡村花园和风格各异的民宿,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游客前来。与此同时,“花前”“月下”也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23年,七星区1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20万元,总收入达3370.31万元。2024年一季度,七星区共接待游客291.04万人次,同比增长1.93%,实现旅游消费46.23亿元,同比增长3.43%。

“城市后花园”备受热捧
  春来无事,只为花忙。3月气温回升,浓浓的春意也扑面而来。在七星区朝阳乡丫吉村的“东篱小院”里,市民胡女士和朋友们在盛放的花海中流连忘返。金灿灿的油菜花就像大地上起伏的黄地毯。“春天的浪漫,花占一半。花海很美,拍完照还能围炉煮茶,品尝乡间美味,很惬意。”胡女士表示。
  7月长夏,绣球花顶着炎热盛放。朝阳乡哈尼花园里游人如织。在绿色绣球花海中歇一歇脚,在南欧铁线莲和蓝雪花的簇拥下喝一壶茶,听听枝丫间小鸟欢快的歌唱,别提有多惬意了。哈尼花园主理人闫绪修剪绿植,打理花园,招呼客人,忙得不亦乐乎。
  “哈尼花园自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我们有近10亩土地种植了月季、铁线莲、绣球等近800种植物。从每年4月开始,各个品种花卉会陆续进入开放期。‘五一’假期每天有超过1000人进园赏花。今年我们推出了更多体验项目,比如花房下午茶、团建、共享农场等,让大家在此沉浸式赏花、采摘、耕作,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闫绪说。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在七星区竹江村委沙洲村的“一米阳光”花园里,古诗里的情境成为现实。山墙边,一架架蔷薇怒放,绣球花、小雏菊、牵牛花等十余种花竞相绽放。花香、草木香混合着泥土清香,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来此放松心情。自2017年开园以来,经过七年的运营,“一米阳光”俨然成了七星区乡村网红花园的代名词。
  乔小桥是“一米阳光”花园的老板。她带头在村里搞起了花园和民宿,村民们跟着干,不久大家都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仅仅去年“五一”“十一”几个法定节假日就接待了15万人次。2023年这里还被评为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仙气飘飘的粉黛乱子草,热烈奔放的向日葵,浪漫唯美的格桑花……在马家坊村的十三幺花海,主题各异的花园带给游客不同的体验。2021年,马家坊村扩大粉黛乱子草种植面积,同时栽种了近百亩的向日葵、马鞭草、百日菊、格桑花,花海总面积达150多亩。五颜六色的“百花园”刷屏市民的朋友圈。市民“婧怡”把自己在花海拍摄的视频剪辑成了一分半钟的Vlog发布,马上就得到了80多个赞。在文案中,“婧怡”写道:“不必远行,桂林人有我们自己的‘莫奈花园’。”

“花前”“月下”开创融合新天地
  “花前月下”是浪漫的代名词。在七星区,这个词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花前”指的是花园经济,“月下”指的漂亮的民宿。白天徘徊在花园里,晚上在村中留宿,过过大树下的小日子、花丛中的好日子,“花园+美宿”让久在樊笼里的都市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也让沉寂的乡村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曾几何时,乡村常常与杂草丛生、房屋破旧、卫生堪忧等词语挂钩。但如今,走在竹江村委沙洲村,映入眼帘的是颇有情调的花园、五颜六色的花海、一幢幢别致的小楼。
  漓江小院是沙洲村的第一家民宿。几年前,在七星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7户村民自发整合土地资源,建起了一幢有5间客房的漂亮民宿。村民吴双息是漓江小院的店主,他笑眯眯地说:“每逢节假日都是满房状态,一年能增收近十万元这样。”
  从村民到民宿老板,沙洲村村民“丝滑”地转换了身份角色。目前该村有9家民宿、80亩花卉基地、30亩蔬菜大棚和64亩采摘果园,村民们在家吃上了“旅游饭”,人均收入比之前增加了三倍有余。“一米阳光”花园每年平均接待游客3万人次,最好的一年旅游收入达到400多万元。
  骆玉萍是七星区朝阳乡丫吉村委田心村的村民。2022年,她和同村几位妇女一起开垦了30亩地种植粉黛乱子草和彩色百日草,并给花园取名为“花田·拾光”。经过两年的精耕细作,目前花园的面积扩大到了200亩,累计接待人数超过15万人次。大量涌入的游客打破了乡村的寂静,带来了勃勃生机和可观的收入。
  “农村人的公园、城里人的田园、旅居者的景园、桂林人的后花园”——目前,七星区的乡村花园和主题花海多达十余处。每年花期,这些花园和花海都会迎来近十万人看花赏花,品味美食,入住民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依托“花文旅”融合发展,七星区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到1255.88万元。“‘以花为媒,文旅融合,村容更美,村民增收’的美好构想已经一一转化为生动现实。”七星区相关负责人说。

让好花常开、好景长在
  “龙门村有明清古建筑群,有深厚的龙舟文化、农耕文化。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花田·拾光花海、哈尼花园、合心村桃花源已经是网红打卡地,如何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日前,一场集思广益会在朝阳乡举行,七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朝阳乡党员干部齐聚一堂,建言献策,努力将“网红”变成“长红”,将“流量”化为“留量”。
  常言道:花无百日红。在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七星区也在持续拓宽多产业的融合面,让好花常开、好景长在。
  记者了解到,七星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从2023年开始,七星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一圈一带三区”文旅新体系,即围绕高新开发大厦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打造高品位消费集聚圈;沿“虞山桥—漓江歌剧院—净瓶山大桥”串联起来的漓江东岸,打造夜间文旅消费带;依托桂海晴岚,着力打造集休闲文旅、文化演艺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演艺区;依托桂林华侨漓韵侨乡田园综合体,打造体育休闲、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体育运动休闲区;今年七星区正在努力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申报创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华侨旅游经济区作为今年七星区拟申报的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也有融合发展的新举措。围绕“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华侨旅游经济区将推出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研学团建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展以“赏花+文化+生态”产业为消费场景的网红打卡游,以绿道骑行、徒步、桨板、露营、攀岩等为主题的户外休闲运动体验,以“侨文化”、东南亚美食、农民丰收节为特色的节庆活动,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我们的目标是把七星区打造成‘望山、见绿、透水,看不够、玩不够、住不够’的世界级旅游城市新窗口。”七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陈天明说。
  春有花,夏有树,秋有果。七星区在文旅试验田里持之以恒地精心耕耘,以花为媒,以文塑旅,向美而兴,希望每个“为一片花,赴一座城”的游人都能在无边的花海里感受到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