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版:县区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灵川三街红薯干:红薯干当中的“黄金”美味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1月04日    来源:桂林日报

  烤过的红薯干,也需要定时翻一翻,加速自然晾晒。
  芝麻红薯干和黄金红薯干。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黄勇丹 彭芊程 文/摄
  红薯干,是一种常见的充满乡土气息的零食。时下,在灵川县三街镇龙坪村委倒风潭村,家家户户都忙着赶制当地的传统特色小吃——黄金红薯干。自宋代以来,该村的村民就有制作红薯干的风俗习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街黄金红薯干以其独特的品质和美味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近日,记者前往倒风潭村。漫步村中,不少村民家的门前空地上,都堆积着红薯皮。这,正是村民们制作红薯干留下的废弃材料。一些村民在家中忙着制作红薯干,空气中飘散着红薯的香甜气息。
  在倒风潭村,村民们公认的制作红薯干的一把好手,是“80后”村民全建军。
  在位于倒风潭村的灵川县龙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内,记者见到了正忙着接待客人的全建军。“昨天和今天一共接待了5波客人,他们都是冲着我们村的黄金红薯干来的。”谈到忙碌的缘由,全建军笑容灿烂。当日中午12时许,等一拨客人离开,全建军继续忙着做红薯干。
  “要做出美味的红薯干,必须要有品质过硬的红薯。”全建军说,倒风潭村位于漓江上游东岸,村子近千亩良田皆是因江水冲积而形成的河沙泥田。村后,是绵延近百里的山脉,山中清泉流淌进村,既是当地村民洗衣做饭的生活用水,也是浇灌村边良田的优质水源。正因为倒风潭村独特的土壤和水源,村民种出来的红薯个大皮薄、清脆甘甜,成为制作红薯干的上好原材料。
  在合作社的一个大仓库内,堆着一筐筐带着泥土气息的红薯。这些红薯,是2023年10月底,村民从地里采挖回来的,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自然风干和糖化。风干、糖化是当地村民红薯干制作工艺的独特之处。村民将从田地挖出的带泥的鲜薯放入阴凉处进行自然风干和糖化,这个过程至少需要30天以上。通过自然风干、糖化的红薯,其糖分会逐渐转化为可口的甜味。此后,个头适中的红薯,将被进行清洗和去皮,用于制作红薯干。
  全建军拖出数筐红薯,清洗过后,开始削皮。千万次的重复,练就了他高超的削皮技艺。只见他左手拿着一个红薯,右手拿着一把刮皮刀,左手旋转红薯,右手的刮皮刀上下翻飞。随着红薯的旋转,几乎不到15秒,一个红薯就被巧手人完成了削皮。
  削皮完毕的红薯,再次用清水清洗一遍后,被倒入大锅。200斤的红薯,就在3个小时左右的猛火蒸煮中,变熟变软。接下来,就到了晾晒环节。全建军说,在他小时候,乡亲们基本是靠天晒红薯。遇到阴雨天气,只能眼睁睁看着红薯干变质或变坏。2010年,他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烘烤炉,开启了全村的红薯干加工新模式。
  全建军把煮熟的红薯依次放入烤箱后,关上了烤箱门。24小时后,当烤箱门被打开,红薯的清香让人垂涎。刚刚出炉的黄金红薯干,颜色金灿灿的,甚是喜人。记者品尝一口,感觉温热柔软,甘甜香润,软硬适中,令人回味。随后,烤制过的红薯,还需要拿出来自然晾晒一段时间,便于保存。
  看着客人们吃红薯干吃得开心,全建军的母亲陈得弟也笑得很开心。老人自豪地告诉记者,倒风潭村的乡亲们都是制作红薯干的好手。曾经,她和几个乡亲相约挑着红薯干去桂林市区售卖,不仅比别人家的卖得快,价钱还高出好几元一斤。当有顾客跟她议价时,她总是大声地告诉对方:“这是三街的黄金红薯干,不讲价。”说完这些话,老人笑得更开心了。
  全建军说,他从小就喜欢吃妈妈做的红薯干。长大后,他也曾外出打工。后来,他用多年打工积累的经验用于红薯干的加工制作,从此便一发不可收。2013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全建军和一些村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从资金、选种、种植,到烘房设备供应和红薯干制作等,形成了“一条龙”产业链。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合作社成员已由12户增至50多户,三街黄金红薯干的名气也越做越大。不过,一直不变的,是全建军做红薯干的初心,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吃到小时候的那种绿色无污染的味道”。
  目前,全建军和村民们制作的黄金红薯干,销售价稳定在50元—80元/公斤,远销全国各地。2022年,合作社全年产红薯约800吨,可加工红薯干130多吨,产值530多万元。为了做出更高品质的红薯干,全建军坚持数年尝试种植不同品种的红薯,只为挑选含糖量高、柔韧性好、口感合适的红薯品种。单是2023年,他就试种了十来个品种。同时,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他带领村民尝试翻新花样,在制作黄金红薯干的基础上,做出了芝麻红薯干。传统的乡土小吃,在村民们精益求精的追求中,成就更多人舌尖上的美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