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小块并大块”的崔家实践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9月04日    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刘敏娟
  8月,风吹稻浪遍地金黄。在兴安县崔家乡1200多亩稻田里,连片的稻田像金黄色的地毯,两台大型水稻收割机在稻田里开镰收割,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季。
  兴安县崔家乡通过土地整合,推进“小块并大块”工作,让“小田”变“大田”,大面积的机耕操作,取代了过去人工的管种方式,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实现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这种新模式的成功实施,最终让百姓受益。

  传统农业遇到“瓶颈”
  “过去牛在小田中犁田时,掉头都麻烦。现在整成一块大田,各种机械可自由出入。”8月初,在兴安崔家乡长田村委,村党支部书记宋兴龙说,20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时,以“肥的搭瘦的、远的搭近的”为原则,每家每户都有五六块,甚至10多块田地。“有田可种,有地可耕,对当时的百姓来讲,确实是欢呼雀跃的。”
  分田到户的“壮举”,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老龄化的情况出现,导致部分良田变成了“荒地”。“我们算过账,种一亩田需要成本670元,亩产值普遍达不到千元,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宋兴龙说,许多人认为,种田种地不如打工划算。
  正是看到传统农业发展的诸多“瓶颈”,当地政府决心打破常规。经过长期的调研与准备,2021年,崔家乡启动“小块并大块”项目。通过推行“党支部+土地流转+农户”“党支部+土地流转+种植大户代耕”和“党支部+土地流转+村集体代耕”等模式,消除原有的田坎和水沟,重新布局道路,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变为股份制,使之集中于农业大户和生产能手的身上,为提高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效率奠定了基础。
  在崔家乡高泽村委毛家坪村,通过“小块并大块”项目,全村340亩田参与整合的有214亩,由258块小田地整合变成了49块大田地。
  崔家乡长田村委的210块小田,改造成为39块大田,消除田坎和水沟后,125亩原始农田“新增”出近9亩农田。

  大胆创新带来益处
  那么,农田由小变大,带来了哪些变化和益处?
  “首先,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与管理,提高了农田产出效益。”崔家乡党委书记唐泓说,通过实施“小块并大块”项目,农业大户实施统一管护,统一规划种植,机械取代了过去的人耕,农田的耕种注入了现代技术,耕种的成本低了,效益却好了。
  崔家乡高泽村的唐新全,是全国种粮大户,也是兴安县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所在的高泽村率先参与“小块并大块”建设,“我们种了数百亩富硒水稻,预计总产量在120万斤,产值在240万元左右。”这样的经济价值,在过去,对当地百姓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记者了解到,如今唐新全的合作社建成了日烘干处理量142吨的烘干房两座,50吨冷库两座,能够减少稻谷田间的损失,保证收获质量,让农民丰产又丰收。目前,高泽村合作社助推该乡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助推兴安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
  而当地百姓通过土地流转,得到了土地租金,“撂荒田”发挥出了大价值;部分百姓在家门口稳定务工,年收入不减反增;通过“小块变大块”,基本上消除了“好田”与“劣田”的差别,而以合作社管理的方式将农田纳入统一管理和调配,减少了百姓的“试错”成本,提高了百姓的收入。

  打造“小块并大块”样板
  其实,全市一直重视耕地保护与提质工作。
  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市田长制工作会议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桂林市委书记、市一级田长周家斌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