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版:“八一”建军节特别策划[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老兵退伍不褪色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8月01日    来源:桂林日报

上世纪70年代,宁守清到北京学习时在天安门广场留影。
宁守清晚年坚持练习书法,书法作品内容以红色题材为主。
闲暇时,宁守清和东江军休所的年轻党员们一起翻看老照片,讲述当年战场上的经历。
  □本报记者陈静 文/摄
  1952年,21岁的宁守清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71年后,93岁的宁守清早已两鬓斑白。记忆难抵岁月消磨,许多过往,或许早已淡忘,但有些事,始终刻骨铭心。
  宁守清是四川省双流人,1951年高中毕业后,正在成都准备考大学。听到国家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消息后,他和班上的23名同学纷纷报名参军。
  一开始母亲并不同意他参军,宁守清偷偷报了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丈夫就要为国家做点什么。”宁守清毅然告别家人从军去了。
  参军后,宁守清跟随部队从成都抵达甘肃兰州,之后又到达青海参加新兵训练。因为文化程度高,宁守清在部队中担任文化教员,参加部队的训练之余,还负责部队的文艺演出,收集和记录部队的事迹。
  1952年,宁守清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奔赴朝鲜。在出发前的大练兵中,宁守清在模拟炸药实验中用公式计算炸药配比,实验结果又准又好。他因此颇受领导器重,成为文化教员中的佼佼者,还获得了三等功。
  同年底,宁守清所在部队进入朝鲜。这时,战争已经进入了后期,可狡猾的敌人仍一边谈判,一边偷袭。“我们要把他们彻底打趴下,打服气。”宁守清说,战友们都斗志昂扬,部队不断地开拓坑道,随时准备迎战敌人。
  作为文化教员的宁守清负责坑道的挖掘技术支持。他告诉记者,坑道工程看起来是挖山,其实有很多学问在里面,坑道要保证两头都有出口,还要保证中间贯通,挖成马蹄形。“只有这样的坑道才能通风透气,也利于隐蔽。”
  1953年,宁守清亲历了著名的金城战役。作为文化教员的他,不仅要负责战士们的宣传鼓动工作还要负责运送伤员。宁守清回忆,当时每天要运送一二十个伤员到后方,看着伤员们的伤情,他很是痛心,努力配合医护人员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痛苦。
  1954年底,宁守清回国,后来再次前往朝鲜,帮助朝鲜处理遗留问题。
  说起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宁老仍是激情澎湃,眼里闪着亮光。
  1955年1月,宁守清回国。后来,在组织的安排下,宁守清经过进修学习后到北碚步校担任政治系教员。1974—1980年,宁守清先后在广州军区军政干校政治教研室和广州军区步兵学校党史政工教研室任教员。在部队期间,宁守清参与了多本部队思政教程的编写,他的课程生动有趣,受到学员们的好评。
  1988年,宁守清从桂林陆军学院党史政工教研室离休。一直热爱书法的他到老年大学、乐年学院学习书法,还跟不少书法名家学习,用缕缕墨香沁润晚年生活。宁老的书法作品有小篆、隶书、行书等字体,但内容大多为红色题材。经过30年的练习和积淀后,宁老的书法写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特点,不少亲朋好友向他“求字”。
  在部队时,宁守清养成了读书读报的习惯,离休后他依然坚持每天读书读报、看电视新闻。“我们小时候没条件,读书少,很多知识都是长大后自学的,所以学习不能停,要活到老学到老。”
  光阴荏苒,当年从军报国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成为耄耋老人,不变的是宁守清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我是从抗美援朝战争中生存下来的幸运者,更能体会战争给我们带来什么,国家和平给予了我们什么。我老了,已不能扛枪冲锋陷阵,但我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希望用我的书法作品回顾历史,教育后人爱祖国、报党恩。”宁老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