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版:综合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用文化包装桂林米粉
将创新意识无限发展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25日    来源:桂林日报

  □花椒
  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桂林山水被记住和向往了上千年。来过桂林的人,用数不胜数来形容丝毫不夸张,而来过桂林的人,想必毫无例外会吃上一碗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好吃和桂林山水好看一样,已经成为共识。在桂林,米粉堂食店有8000多家,每天吃米粉的人数以万计、十万计,其中有多少是外地游客,他们又会形成怎么样的传播和影响效果,值得去探索和思考。
  我们讲,诗人王正功用一句诗让桂林成为大家参与想象和创作的“理想”的目的地,这是文化属性使然,也依赖大众的力量去实现。被优秀的文学作品、民俗文艺推上饮食高地的地方美食很多,天津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北京烤鸭、河北驴肉火烧,等等。可以说,在这些文学作品或者民俗文艺本身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它们所介绍的地方美食也会被同样记住。前几年火爆的《舌尖上的中国》虽然是一款美食类节目,但其实观众看中的却是片子勾起了大家对全国各地风俗习惯的好奇或者是“乡愁”,在这样的场景中再结合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美食的出现“恰如其分”。同理,在《红楼梦》中,人们对茄鲞的记忆恐怕丝毫不输《葬花吟》和大观园题诗,反而因为美食的介入让刘姥姥等一干形象更加生动有趣,故而时至今日仍有厨师执着于复制书中的这道菜肴。言归正传,桂林米粉的传说很多,有和秦始皇相关的传说,也有睦哥和鲤鱼王的故事。总而言之,我们总是在试图还原桂林米粉的起源,但无论是秦始皇的故事,还是睦哥的故事,都没有办法“言之凿凿”,其简短、陌生也阻碍了老百姓或者游客去想象和共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加重文化“隔阂”。
  说到这里,笔者认为,无论是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还是桂林米粉走向全国和世界,都应该营造起热烈的文化氛围,在大量活跃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让桂林米粉成为公众想象的某个“代名词”,并被塑造成“经典”。
  网络是现在新兴的传播方式。有许多地方因为网络传播一夜成名,也有一些地方痴迷打造“网红经济”。虽然我们不要首先给桂林或者桂林米粉戴上“网红”的帽子,但网络传播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那便是“花样百出”。有新花样,就有创造力。而一个东西火爆或者一个地方闻名,必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其中就需要将创意无限延续,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过去,限制桂林米粉走出桂林的是湿米粉运输技术,现在通过真空包装和米粉工艺更新已经能实现湿米粉运输,这也是无数次创新的结果。一句话,只要从业者和消费者都参与到桂林米粉创新当中来,“走出去”只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