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版:县区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荔浦米饼:

一口酥香 四代传承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14日    来源:桂林日报

  在米粉中加入花生、芝麻充分混合。
  用滚筒将食材碾压均匀。
  米饼脱模,初步成型。
□本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吴慧丽 文/摄
  米饼是荔浦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不可或缺的礼品之一。过去粮食紧张的年代,米饼更是难得的美味。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比起机器制作的米饼,传统手工制作的米饼更受青睐。
  相传,米饼的制作工艺是简化了月饼的制作工艺,最早由广东传入荔浦。民国三年《荔浦县志》记载:“节序犹携钓箩,载果饼馈送长辈;迎春日,送春饼。”说的是自古以来每逢春节,荔浦人就有“打饼子”的习俗,提上一份米饼,就可用来走亲访友。
  陈志刚从他的母亲那里传承了制作米饼的好手艺。“现在我母亲84岁了,有时候还会指导我们做米饼。”陈志刚母亲的爷爷民国初期就开始制作米饼,经过她父亲的传承,到陈师傅的母亲已经是第三代。她还没有操作台高的时候就开始学着做米饼,几十年下来,技艺相当了得。“我也就学到了她的一半。”陈师傅谦虚地说。
  “手工制作米饼有十几道工序,每个步骤都很有讲究。”已经61岁的陈师傅说起制作米饼的技艺时神采奕奕。制作米饼的主要原材料为大米,他选用颗粒饱满且完整的大米,将大米浸泡后,用一口大锅将大米进行炒制,直到大米呈现出金黄色,就可以磨粉。用石磨对金黄色的炒米研磨,并用筛子多次过筛,直至粉质细腻,静置冷却后,便可以用来制作米饼。
  进入制作米饼的厂房,桌子上摆着芝麻、花生、植物油和红糖浆。陈师傅舀出适量米粉,凭借多年的经验放入适量花生、芝麻充分拌匀后,加入少量熬好的红糖浆和植物油,然后拿出滚筒把加入食材的米粉擀匀。随着陈师傅的手上功夫,材料的颜色逐渐均匀,呈现出淡黄色,用手轻轻一捻,粉质油润细腻,此时就可以开始装模。
  “饼壳的样式有很多种,以不同的图案和文字进行区分。”陈师傅拿起饼壳介绍着,手上的活也没有停下。饼壳瞬间被填满,陈师傅拿出磨锤,边磨边将米饼压实,并且根据多年的经验,一边压模,一边将饼壳中会出现坑洼的地方补齐。“因为有花生芝麻等颗粒,所以会出现一些缝隙,需要进行填补。”陈师傅告诉记者,米饼在这一步需要压得十分紧实,脱模后的米饼才不会出现缝隙、不易开裂。
  “铛铛铛”,清脆的敲击声在烤房内响起,米饼轻松脱模而出,一个饼壳,一次可成型4个米饼。手工制作的米饼脱模后,需要用炭火慢火烤制约40分钟。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新鲜出炉的米饼,外观呈微黄,芝麻、花生均匀分布,小小一个,十分精致。米饼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约五六厘米,米饼表面有各种精美的图案、文字、花纹等浮雕。烤房内充斥着烤制米饼的香气,花生、芝麻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只轻轻咬上一口,便会碎成小块,嚼起来满口酥香。拿来售卖的米饼需要静置放凉定型,口感会变得比刚烤出来的稍硬,但是吃起来依旧酥香、有嚼劲。
  陈师傅介绍,荔浦米饼表面的浮雕均有特别的寓意,走亲访友用的米饼一般选用花、鸟、虫、鱼等图案,而文字大都为福、禄、寿、平安等,表达着人们期盼阖家幸福、吉祥如意之情;作为婚嫁礼品的米饼一般选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童玉女等图案,文字也大都为百年好合、幸福美满、地久天长等;作为祭祀用的米饼一般则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字,不同图案、文字的米饼,其用途也大不相同,但都表达了淳朴的荔浦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