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之美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5月14日 来源:桂林日报
□钱续坤
自古以来,母爱是最伟大也是最无私的。且不说“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欧母画荻”“田母拒金”“陶母封鱼”等历史典故,对古哲先贤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对后世子孙的启迪教育作用,单单吟哦唐代诗人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短短的两句,就不禁使人心生微澜,甚至是潸然泪下。然而,当我了解到“漂母饭信”的感人事迹时,更是为这位无姓无名且无血缘关系的母亲肃然起敬!
漂母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一位漂洗丝絮的老妪,其因“见信(韩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的义举而被司马迁载入史册,历代学者多有诗词楹联对其讴歌赞颂,历朝官府也纷纷建祠竖碑以示褒奖弘扬。漂母墓、漂母祠等文物遗迹,仍巍然屹立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境内,成为全国著名的母爱文化教育基地。胸怀怜悯之心、不图任何回报的老妇,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地方的“精神地标”,在我看来,她的身上至少存在三种美德。
首先是仁爱之美。仁爱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贯古通今,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和人文价值,其核心可以归结为孝悌与博爱。故《孟子·离娄下》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尽管司马迁没有从正面浓墨重彩描写漂母的仁爱之心,但是仅仅通过“饭信”并且是“竟漂数十日”的这一举动,不难想象,漂母年轻时在家一定是位贤妻良母与温顺儿媳。更重要的是,她的博爱情怀是建立在自爱基础之上的——因为自爱,所以没有那种“识英雄于草莽而救之”的精明眼和功利心;因为“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扬雄《法言·君子》),难怪有句谚语如此说道:“大慈大悲的人什么都不会失掉,乐于助人只能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富有。”漂母待人如待自己,尊人如尊自身,她绝不会因施赠就对人像待阿猫阿狗一样强势与呵责,她特别尊重生命的平等,并在无形中维护着生命的尊严;而且我相信,当年的淮阴河畔,无论坐着的是哪位穷困潦倒之人,大爱无疆的漂母都会慷慨相助的。
其次是劳动之美。在我国古代,与“采桑女”“耕作女”“采莲女”等等一样,“漂母”也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不过其所从事的是“漂洗”行业,与浣纱少女、浆洗农妇的劳动分工有点类似。那在清澈的河水中摆动的绸缎丝絮,绝对不是自家所拥有的,她只是受雇于人,通过辛勤的劳动可以勉勉强强弄口饭吃,不像失魂落魄的韩信,虽有才能却得不到别人的赏识,虽做生意却不善于谋划,这样只能寄人篱下,饥饿难耐时在河边以垂钓打发光阴,甚至能够含悲忍痛承受胯下之辱。都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年迈漂母的“日复一日”与年少韩信的“无所事事”,在《史记》中虽是蜻蜓点水,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激发了韩信绝地反击的信心与力量,“吾必有以重报母”就是最好的宣言,也是最好的誓诺。对此,漂母祠有联赞曰:“进食拯英雄,讵知鹿逐秦郊,开炎汉四百年基业;辞金明义利,又见鸠工淮浦,报贤母千万祀馨香。”李白亦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述怀:“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再次是励志之美。勤劳、朴实、仁慈、宽厚,这是我国绝大多数女性共有的秉性,这些优良品德在漂母的身上都有所反映。同时漂母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她的“怒曰”可谓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这是诘问,更是激励;这是反讽,更是鞭策。所以有人这样总结,如果没有漂母的“义正辞严”,就很难激励韩信的“东山再起”;如果没有韩信的“胯下之辱”,也很难彰显漂母的“饭信之恩”。这是两颗闪耀着道德光辉的珍珠,相得益彰地辉映淮阴侯的故里,在古旧中增添古色,在古雅中增添古香……
“漂母元仙者,淮边俎豆长。英雄犹未报,一饭至今香。”吟咏着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我突发奇想,这“漂母”的“漂”,本该就是“漂亮”的“漂”——漂亮是最炫目的,也是最美丽的,美就美在仁爱的沃土越来越葱茏,美就美在感恩的情怀越来越浓郁,美就美在精神的弘扬越来越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