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版:社会生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5平方米小铺子
专注“锁”事22年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4月07日    来源:桂林日报

  蒋国平正在工作台前给客人配钥匙。
□本报记者蒋璇 文/摄
  在秀峰区百梓社区三多路一带,问起开锁的师傅,大多数人会指引去蒋国平的开锁店。自2001年3月15日开业起,他的“蒋记开锁大王”已经在这里经营了22年。
  68岁的蒋国平祖籍湖南邵阳,小时候他就对修锁感兴趣,每天放学后就自己在家研究各种“锁”事。1988年,他跟着亲戚来到桂林。为了谋生,他在工地做过搬运工,在店里打过零工。1997年,为了在这座城市立住脚跟,他拾起儿时的爱好,蹬着小三轮在市中心一带干起了修锁的营生。
  3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蒋国平的开锁店,戴着眼镜的他正熟练地将钥匙放到模具里打样。这间5平方米不到的小铺子里摆满了各种开锁工具,锈迹斑斑的工作台上挂着不同款式的锁芯,台面上摆着几台配钥匙的模具。不少路过的居民亲切地跟他打招呼。“跟锁有关的事,我们都找蒋师傅。他技术好,信得过。”
  去年10月,居民张阿姨打来电话称,因其出门扔垃圾时一不留神,门被风吹关上了,一岁的孙子被单独锁在家里。听到电话那头焦急的声音,蒋国平立即拎起工具箱赶了过去。确认对方身份信息后,也就在门口鼓捣了不到十分钟,锁打开了,张阿姨抱着孙子连连道谢。这样为居民救急的情况时有发生。
  当记者问起他这二十多年来,能算出修过、开过多少把锁,配过多少把钥匙吗?蒋国平哈哈一笑说,没法统计,但使用过的配锁机器倒是记得。
  他告诉记者,修锁机器的变化见证着门锁的先进性。最初用的是手摇式,后来变成了半自动的,现在大多使用全自动机器。但不管机器怎么进步,配好的钥匙还得经过最后一关——手工锉平。这是为了让钥匙和锁眼更好地咬合,不发生卡顿现象。
  “配一把钥匙,5分钟可以搞定;开一把私家门锁,只需要10多分钟。”跟锁有关的一切,在蒋国平看来都十分简单。但看似简单的背后,是他无数次的练习。
  蒋国平还记得1997年第一次出工开锁的情景。“当时心里很紧张,花半小时才打开那把锁,都不好意思收客人递过来的30元开锁费。”蒋国平回忆,由于没有师傅引路、传授经验,想要找到窍门,更多还得靠自己慢慢摸索、钻研。他从认锁开始,从锁胚、锁胆、锁的款式再到锁胆的原理都要掌握。基本功做扎实后,还需要勤奋练习拆锁、嵌锁。
  “熟能生巧,是唯一的窍门。”20余年职业生涯,蒋国平专心“锁”事。如今,他单从锁的外观就能判断出开锁需要的时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蒋国平给自己定下了四条规矩:一要心细,二要守道,三戒贪心,四是不跟梁上君子打交道。
  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蒋国平的主要工作从修锁变成了开锁和卖锁。他说,修锁开锁是他半辈子的爱好,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这门手艺只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就能给需要的人提供服务。
  从传统钥匙锁到指纹识别锁,从门户锁到机车锁,锁具的发展变化也推动着蒋国平不断学习,从保险柜、住户门的锁到小轿车的锁,他都能手到锁开。
  在桂林修锁20多年,蒋国平从一个外乡人变成了老街坊,附近居民遇到锁上的问题,首先就会想到“蒋师傅”。
  谈到这些年来行业的变化,蒋国平说,现在大家更多选择安装智能门锁,对这门传统老手艺有一定冲击。“我现在不只修锁,还修鞋修伞。居民有需要,我都会学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