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版:发现桂林[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山水有清香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1月12日    来源:桂林日报

  刘玉在竹林中挑选茶树品种。尹文军 摄
□莫菡栖(桂林市秀峰区档案馆馆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那晚刘兄邀茶,尹兄被噎的囧样,我是瞧在眼里的,却因此催生出一篇好文,堪称奇缘。顺理成章的,在壬寅茶季打烊的某夜,刘兄带上他的新茶,我则认真选了个山水依傍,草木葳蕤的院子,沐浴更衣,且喫新茶。
  我们坐在院子里说话,煮水,洗杯,用竹制茶则将第一款茶叶细细拨入壶中。水沸之后习惯地洗茶,刘玉兄忍不住发声:我的茶叶从来不洗……但我动作快,说话间,已经给大家斟上了第一杯。
  汤色澄黄清澈,有淡淡蜜香。茶叶有蜜香并不出奇,边想我边喝下了第一口,嗯,干净纯粹,没有杂味,确是好茶,但跟平常喝的茶似乎又有些微的不一样?再斟一杯细细啜品,干净,清透,有兰香,很清馨那种,还带一些新鲜竹叶香。这款茶,我愿称之为“文人茶”,滋味清朗,香气悠然,不燥,不腻,不媚,不俗。如果要给它取个名字,应该叫“林栖者”——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刘兄微微颔首:林栖甚好,很合茶山的生态环境。这是清明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明前茶。六峝茶树全都是野生的,随性生长在猫儿山漫山的竹海之间,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都是不可复制的。竹叶落下经过无数年的沉积变成土壤肥料,这春天里的第一道茶,原就有更多的竹香。“欣欣生此意,自尔为佳节”,这六峝茶不仅茶底纯有机无污染,而且每道制茶工序都是我亲手操作,绝对干净。
  好吧好吧,以后刘师傅的茶我都不洗了。我边笑边把茶壶贴上标注“林栖者”放在一边,换了一把壶洗净烫好,准备品第二款茶。
  果然不一样。这一款冲泡入杯,迷人的花香扑面而来——不同于第一款的兰香,这一种茶香教人想起百花齐放的春天,充满生机的山野,长满浆果和覆盆子的草地,丰腴少女甜美的笑靥……汤色金黄,口感新鲜甜滑,甜中透着花粉香,杯面芬芳。相比上一款“文人茶”,这一款应该是“少女茶”,如果要取名字,我要叫它“遍地花”,对,就是这么花香氤氲,青春风华,万物生长!
  刘兄眼睛放光,欣喜道:这的确仍是春茶,但这是谷雨茶,暮春时节采摘的,你这么形容,倒也不错,这个阶段的茶叶因为比明前摘得晚,所以香气更馥郁口感更鲜浓。
  “这六峝茶的香,是有说法的。”一旁尹兄抿完一口茶,施施然把杯子放到木桌上:《兴安县志》提到了六峝茶的冲泡细节:“揭盖后,汽水上冲,久久不散,形似凤尾,缭绕而上,一屋清香,嗅胜于喝。”
  尹兄淡淡一句话,就让六峝茶的香气有了“官方认证”。“嗅胜于喝”,果然精辟。喝是口舌之快,而嗅则可以通过感觉和想象,将茶境延伸到远方。刘兄曾有名句“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香可以,茶香可以。”深以为然。
  刘兄提议尝一口之前冷切的那杯茶。他问:“有何不同?”我颔首道:“茶汤已凉,但香气变得更清莹,直入心脾,说不出的妙。”一刻钟后,我端起第三杯茶端详,汤色依然清澈明亮。尹兄问:“这也是评判好茶的标准?不是说冷茶不好喝吗?”我抿嘴:“你且说口感如何?”“我想说,是不一样的风情!”尹兄笑道:“冷后花香,幽幽袭来,教人想到川端康成那一句——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我终于明白,刘兄为何执意要在茶席上冷一杯茶,而且要冷透才让喝。
  夜色渐浓,星星在院后的光明山巅忽闪明灭,月光则浮于芳莲池中微微作漪。刘兄郑重拿出了他的第三款六峝茶,我会意,把手中茶壶贴上“遍地花”的标签,再重新拿出一把壶来泡新茶。尹兄不解我为何频频换壶,何不直接将茶叶倒掉换茶叶即可?“舍不得呗”,我笑着说:“这么好的茶,至少能出汤十二道,我得留着明天喝。”刘兄认真道:高山茶确是耐冲泡的,我们六峝茶还真没有隔夜茶不能喝的讲法,倒是有“茶水一周不馊”的民谚哦。
  灯光下,第三款茶叶清秀匀整,色泽乌润,条索分明。
  这一款……我持杯沉吟:好像不一样。为什么会有一点普洱的感觉?茶汤纯厚润泽,香气亦不似前两款甜馥,带着一点陈化的感觉,口感温和内敛,有松烟香,甚至有一点儿药香,但回甘很快,饱满爽朗,余韵悠长。有个比喻,我笑看着他俩:这款茶有时光的香,我愿称之为“大叔茶”,莫非这是陈茶?
  刘兄毫不介意我的调侃,得意道:正是!这是去年的茶叶。旧时华江人习惯把当年没喝完的六峝茶装在竹篓里,存放于火炕楼上,既防潮又防虫。当然,现在的茶人融入了现代制茶工艺,存放方式自然更讲究了。华江人与六峝茶是分不开的,既会制茶,也爱喝茶。关于六峝茶的历史,尹兄的大作写得很清楚了。
  尹兄接过话来:这六峝茶的历史,我是边挖掘边惊叹,它贵为贡茶,声名远播,有关诗文和各种典籍记载目前发现的就有几十处。我问:“这些记载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尹兄想都不想:“自然是张宝刻在月牙山上六峝茶诗。”
  “仙槎张宝么?”我问,这可是位神人,一生放浪于山水间,足迹历十数省,可谓见多识广之人,每遇胜境,即绘为图,并题诗其上,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旅行日记也,《泛槎图》系列正是其游踪所至的记录。“就是他”,尹兄点头:张宝晚年来到桂林,创作了《漓江泛槎图》共十二幅,并将其中“月牙远眺”一幅的题画诗,刻在了月牙山石壁上。而另一幅“桂林泊棹”所呈现的画面,完全就是从襟江阁远眺漓江的视野角度。历史上月牙岩“中有滴泉,坠石穴作清响声。相会采人来游,每每酌石溜以烹新茗,实幽赏之雅境也”,可以想象,张宝在此一边品茗一边写生,将好茶、好水、好景化作笔下的好画。尾联作“道人也解游人渴,为我新煎六峝茶”,张宝也随手将六峝茶的清香,写入了桂林山水画卷,刻在了桂林山水之间。只是不知道这为张宝新煎的六峝茶,跟我们今天喝的是不是一样?
  “肯定不一样啊,他喝的又不是本刘师傅手作的茶”,刘兄道:你以为咱们今天喝到的花香、蜜香是六峝茶与生俱来的?NONONO,这天然茶香并非人人可得,不同气候,不同土壤、水、温度、空气以及海拔高度,采摘时间,制作工艺,甚至不同采茶人,都会直接影响茶叶最终呈现的汤色、茶气和厚度。所谓功夫出在手上,更不要说不同的制茶师傅了。讲到制茶,刘兄有了说不完的话:“制茶过程最需用心投入,一款好茶,其制作过程远比画一幅画,写一篇文章要来得辛苦。对我来说,制一炉茶,与画画、写作一样,都是在用心成就一件满怀期待的作品。”听完这一番话我忍不住对刘兄举杯齐眉施以茶礼,敬意油然而生。做茶于刘兄不过兴趣使然,并非谋生手段,他却一丝不苟,每每做茶,必全身心投入。我曾问他手艺这么好何不做大产量?刘兄回答却出人意料:“每年只做99斤,这是我对漓江源的承诺。至少现在足够了。”“为什么是99,而不是100?”“我想倡导一种概念,对大自然不要过度地索取”,转瞬他又似自语道:“这正是世居漓江源头的先民与大山的相处之道。”我恍然大悟:茶字的组成,正是——人在草木间,难怪刘兄常言“著文,画画,做茶,都是生活化中的禅”啊。
  分手前,我还想薅一把羊毛,于是盯着刘兄,“传说刘师傅还有一款茶,一泡难求?”“不敢不敢,只是量确实少而已。”刘兄说着,小心翼翼从包里掏出两个小牛皮纸袋,“二位兄带回家细品。”
  翌日夜,我铺好茶席,甫开封,一股奇异的香气扑面而来。我吃了一惊:这茶香太迷人,就像一阵神秘的熏风逡巡在春风沉醉的夜晚。细看茶叶,条索细嫩,秀挺亮泽。冲泡入杯,汤色金黄透亮,晶莹剔透,明媚如琥珀。持杯细闻,除了馥郁的花香、果香、蜜香,还有一股甜蜜的焦糖香!茶入口中,说不出的甜滑滋润,温柔绵软,顺畅甘美,口舌生香。心下折服,即刻拨通刘师傅电话:这是我喝过的最好的茶!比骏眉梁还要好!已经成为我心目中的NO.1!刘兄在电话那边轻笑不语,我自然知道他是在等我说下去,“且道佳茗似佳人,这茶充满了柔情蜜意,就像沦陷进爱情里,它必须叫做——相见欢,”我没有一刻迟疑,说:“江湖将出现一个新名号:六峝刘,你猜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