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版:县区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16岁踩着单车去卖糖 50岁开启订单式销售

阳朔秦大姐做中果奋斗出甜蜜人生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31日    来源:桂林日报

  ▲秦春秀正在炸中果。
  □本报记者周文琼 文/摄
  按下开关一键开启机器,上百斤面粉就直接和好成型出来,这当然要比用手搓揉拍打,用刀切要省时省力多了,秦春秀站在机器旁看着中果一颗颗从面粉到成型下来,感慨时代的进步,但她却总是不由得被拉回到几十年前的记忆中去……她16岁就开始跟着父母做糖果,长年累月揉面致使手指关节变形,切面团时被割伤的痕迹永远地留在手上。做糖累,可是做糖也给她带来了生活的甜,从踩着单车卖糖果到订单式一天卖出几百斤,这位一辈子在厨房里做糖的农民守住了传统手艺,更守住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一粒粒甜甜香脆的中果是阳朔地方特色糖果,很多农村老人、小孩都喜爱吃,更是过年少不了的年糖。年关近了,秦春秀接到的订单量特别大,她和几名工人从早忙到晚。在作坊里,秦春秀一边干活一边接受记者的采访。
  她说从自己的父辈起就开始做了。中果的原料主要是面粉、糯米粉、白糖。按照一定配比的面粉和糯米粉和好后整成型,再切成手指大小的一颗,油炸到金黄后再裹上白糖浆就制成了。看似简单的工艺,但口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一直以来都很受人们喜爱。
  秦春秀51岁,她16岁开始做糖,那时都是纯手工的。她伸出双手给记者看,“你看我这手一天到晚就是做糖,揉面揉得手指都变形了,还有切条的时候手被划伤的痕迹。”手满是伤痕,脸却格外的红润细嫩,做糖的时候有道工序是起油锅炸中果,长年累月的热气蒸腾也让她50多岁了脸上还看不到皱纹。她笑着说,那时没有和面机器,一天最多就是做40到50斤面,尽管苦,但是做糖的日子让她的生活“甜蜜蜜”。
  “我自己特别爱吃糖,哪天做糖自己也要吃上半斤,甜起来就忘记了累。”秦春秀笑着说,那时年轻,浑身有用不完的劲,他们家的糖主要卖到兴坪、阳朔县城、葡萄镇上还有金宝等地,十几岁的她蹬上自行车搭上几十斤糖就出发了。“每当我骑车到了代销点我总喜欢打响车铃,老板就知道是糖来了,笑得合不拢嘴的除了店老板还有店里的老人和小孩,直到现在阳朔范围内的糖果铺几乎没有不认识我的。”
  秦春秀16岁时一斤中果是两元钱,现在的价格是一斤7元钱。日积月累也让家里殷实了起来。成家以后,秦春秀和爱人在葡萄镇上盖起了4层楼高的大房子,一层就全部用做作坊。“这几年我们也用上了机器,和面和整型省了很大的工,一天能做几百斤。”秦春秀说,他们的糖一直以来都很受欢迎。农村人家里办喜事招待客人、回礼都喜欢用他们家的糖。过年过节年轻人也喜欢买回家送老人和小孩,因此订单量一直都很大。到了快过年的时候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现今她已经不再踩着单车去卖糖了。“大家都有手机,都是通过微信直接下单,接到单子后按量供应,我们用车子一天发走几百斤,多的时候有上千斤呢。”
  她笑着说,家里3个孩子,两个都到大城市去上班了,一个孩子读书,但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跟着她做糖。“孩子们生在了好时代,不愁吃穿,更能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所以我很尊重他们的想法。”她说,即使孩子不做糖,但她希望他们明白现在有那么好的生活都是奋斗来的,财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自己一辈子做糖,这是我的生活、我的青春、我的事业,我想守着这份手艺,直到我自己做不动了为止。”
  现今,秦春秀还专门给自己的糖果订制了特色包装,取名“好日子”,她希望吃上她的糖的人都享受当下的好日子,生活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