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乱巷”变身记:聆听街道背后的声音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1月18日    来源:桂林日报

  桂林城区有2000多条背街小巷,它们蜿蜒曲折,像一卷磁带记录着城市变迁。但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许多背街小巷在“新”与“旧”的融合迭代中隐没,只留下青苔与残垣,斑驳与脏乱,成为了他人口中的“乱巷”“烂巷”“黑巷”,也成为了繁华城市背后的道道伤疤。
  今年8月以来,桂林市作为全国城市管理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重点推进城市,市城管委高度重视,以展现桂林文化历史韵味、赋予小巷新活力为目标,切实整治了10条群众反映强烈、市容环境卫生较差和设施配套落后的背街小巷。
  如今,随着整治工作不断推进,这些背街小巷在完成自己变身的同时,也使百姓喜笑颜开,让城市焕发新的光彩。近日,记者走进桂林市这些地理位置不同却有着广泛代表性的背街小巷,深入探访街巷景象的变迁。

  本报记者李思静
  “脏乱差”变身“洁齐美” 改造为“民”展开
  阡陌小巷是城市的肌理,也是连通市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对大部分人来说,“回家”本应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但过去,居住在象山区桂林化工厂附近的居民可不这么觉得。原来,在德天广场和化工厂宿舍之间有一条背街小巷,这条路不仅没有排水、照明设施,还是一条有0.2米到1.2米落差的“阴阳路”。“这条路周边有彰泰城、德天商住小区、化工厂宿舍区等居民区,有近一万人在附近居住生活,这条路的问题不仅是造成居民出行不便那么简单,还存在安全隐患。”象山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改造化工厂路成了附近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而近几个月来,象山区的几个主管单位也为解决好这事忙开了。据该负责人介绍,为了改造好这条“阴阳路”,象山区政府筹措了300余万元资金,由区城管局担任业主单位,实施化工厂路全面改造提升计划。
  现在,记者来到已经改建成型的化工厂路,发现一切都变了样。这条长400多米、宽24米的道路,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区域也被绿色所覆盖。如此一来,汽车开得放心,居民走得舒心。
  从化工厂路走到主路上,向北直行,经上海路,记者来到了天鹅巷。天鹅巷因原来附近有个大水塘叫“天鹅塘”而得名,这是一条500米长却只有8米宽的细窄巷子。我们的车子一路顺畅地开了进去,巷子靠墙一侧规划了一片停车区,电单车和菜贩子们的小三轮有序停放着。路面十分干净,即使刚下过一阵雨,也仅是湿润,未见坑洼积水,放在过去,这样的情形可不多见。“过去道路基础设施陈旧,路面破损严重,违法搭建、私设广告招牌、超门窗占道经营较多,加之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严重堵塞交通之外,还极大影响了市容。”谈起天鹅巷的整治,象山区城管局的相关负责人看着眼前的景象也自觉变化巨大。
  为了切实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象山区城管局对该道路进行了包括重新铺路、在南溪山小学门前石墩画上安全标识、拆除违法搭建及私设广告招牌、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美化破旧墙体等措施的综合治理。现在,再走进天鹅巷,一片敞亮。“改善居民出行环境是我们整治工作的首要目标,下一步象山区城管局将继续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着力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实效,并结合桂林市历史和文化,将背街小巷的改造变成对街区文化内涵的挖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等方式,持续改造升级背街小巷,为创城常态化增添新动力。”
  用历史作改造底色 在细节之处添彩
  叠彩区叠彩山附近的八角塘一带,是桂林的“老八景”之一。“八角塘始建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是桂林最早的人工园林,因风光秀丽,曾令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是一个装载了桂林城记忆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八角塘还曾居住过林半觉、覃绍殷、郁钧剑等不少桂林名人……”站在八角塘边,叠彩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着八角塘的历史文化和昔日风光,这也是他们和居民希望能早日重见的景象。
  今天的八角塘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臭水池。因为周边是一片由平房、老式居民楼和私人住宅组成的居民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规划起点低等历史原因,部分住户家中没有厕所,片区内也没有完善的排污设施。又因为周边还有鸡舍、菜地和旱厕,所以生活污水混着垃圾直接排入了八角塘,严重破坏了环境。今年8月,叠彩区城管、环卫、公安、叠办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组织了155名工作人员联合开展对八角塘周边违法建筑、垃圾杂物进行集中拆除和清理,共拆除违法建筑36处2000多平方米,清理杂物、垃圾、杂草、渣土60多吨。眼下,叠彩区城管局正在组织人手对八角塘周边环境进行改造。“目前我们规划了停车位98个,并沿塘边铺设彩虹步道。下一步计划再投入300万元用于建造2座公共厕所和栈道,并完善周边市政管网,彻底改变八角塘脏、乱、差、臭的旧貌,还市民一个干净、舒适的城市环境。”目前施工正在抓紧进行,力争在本月底完成八角塘沿岸环境的提升改造。
  “原来煤气管道什么的都在外面,乱糟糟的既不美观也不安全,以后就好了。”看着正在砌墙的工人师傅,秀峰区棠梓巷里一家小卖部老板告诉记者小巷的变化。不过,变化最明显的还属棠梓西巷。棠梓西巷东连棠梓巷,直抵湖光路,西接榕荫路,全长约100米,是500多户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但过去路不平、灯不亮,给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和不便。“以前巷子里下雨天有积水、地面坑洼不平,生怕跌倒,现在政府为我们改造了小巷,道路铺平了、破旧的墙面重新粉刷了,晚上也亮堂了,出行方便多了。”居民蔡阿姨看着改造了大半的棠梓西巷满意地笑了。
  在改造中,秀峰区城市管理局不仅着力解决困扰居民生活的难题,还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展示城市记忆和时代变迁。如今,棠梓西巷正在进化成一条具有历史韵味的“工匠小巷”。在古代,“棠”和“梓”都与木制品有关。据史料记载,旧时因修建古南门而在这一带汇聚了许多工匠,这些工匠的后代也在这里世代生活,他们主要生产装饰用的各种木雕、用于印刷的雕版,等等。“国潮陈铺历史画卷 代代相传工匠精神”——巷道两旁以“工匠文化”为主题的壁画,让原本斑驳的小巷活了过来。哪怕是住在这里数十年的老街坊,看到墙上展出的棠梓历史文化也要驻足品味一番。据介绍,接下来,秀峰区将继续按照“一街一主题、一巷一景观”的高标准对辖区的背街小巷和老旧无物业小区进行改造建设,用绣花功夫整治背街小巷环境。
  小街巷环境大变身 文明从这儿延续
  小街巷是城市文明的基本单位,顺着修整一新的小巷,文明的新风吹进了人们的心田。
  眼前这条有着双向四车道的道路,比起“七星路一巷”这个名字,不少“老桂林”可能更喜欢叫它“狗肉街”。“以前这条路非常窄,宽度在2—4米左右,两边都是卖狗肉的餐馆,我们经常接到居民投诉说扰民,环境也不好。”七星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谈及整治过程,仍历历在目,“当时我们劝说店主搬走,但是他们生意很红火不明白为什么要搬,我们就和他们讲道理。”在改造前,这条约350米长的小巷道路狭窄、路面破损、路灯较少、道路排水设施也不足,更别提绿化带设置了。附近的居民到了夜晚便不敢走这条巷子,脏乱的卫生死角也让居民们感到难受。
  “我们从2017年开始整治这条小巷,从原来时刻守着都是脏的,到现在不用刻意维护都基本不见垃圾。”该负责人的话不假,如今,从漓江路一侧进入小巷,街道宽敞明亮,一侧墙面上还有周边小学生参与创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术作品,悠然和谐的气息扑面而来。充足的空间让交通出行也更加便捷安全。
  从七星路一巷出来,便进入了骖鸾路。如今,骖鸾路西一巷也迎来了大变身,这条一路向上爬升的小巷,不仅有了明显的公共提示、警示标识,还有了洁白的墙面,原来破损的路面也重新铺了沥青。七星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小街巷整治也让居民们的文明意识更强了,大家都自觉爱护改造一新的环境,哪怕垃圾从手中掉落,也会捡起来丢进垃圾桶,主动维护街巷的整洁面貌。
  余音袅袅:让城市更美丽动人
  小街巷虽小,却是离百姓最近的连心路;小街巷虽窄,却是关乎市民日常出行的民生路。据了解,在市城管委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10条背街小巷整治工作中,实事可谓做了一箩筐:清扫卫生死角垃圾28吨、新装或改造市政照明路灯36盏、修复破损路面36处、排水口堵塞疏通39处、超门槛经营现象整治116家、清理小广告285处、整治飞线充电63处、非机动车划线538个、整治私搭乱建528平方米、绿化补植254平方米、清理违章地锁9个、破损墙面涂料美化2280平方米。
  “背街小巷整治工作是创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的重要内容。背街小巷过去是脏、乱、差、堵,经过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市容环境,尤其是背街小巷变得越来越干净、整洁、漂亮。”桂林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段晓光说道。桂林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背街小巷巩固提升的过程中融入本地历史文化和特点,不仅是为群众办实事,也把桂林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体现了出来,让城市更美丽动人。
  一条条翻新变脸的背街小巷,美了城市,乐了群众。在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征程中,重新打造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旧街巷,将使文化旅游成为除山水以外的又一个亮点,相信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在桂林展开深度体验游。段晓光接着说:“下一步,我们将把此次整治中一些好的经验复制推广,把整治范围逐步扩大,力争使我们城市的每一条背街小巷,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漂亮的文化标识、浓厚的历史气息,按照‘一街一主题、一巷一景观’的高标准建设,赋予小巷文化新的活力,为在外的游子留下美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