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综合新闻

0405版:特别报道

06版:国资国企

07版:时事

08版:悦读

返回 2024年10月24日

“智来水”让桂林城市供水更经济高效

桂林日报      2024年10月24日     
  □本报记者徐莹波 通讯员莫文彬
  如何在传统供水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桂林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桂林城乡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交出了一张精彩答卷:近年来,公司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创新中变革,在变革中发展,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机器感知、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促进水务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努力打造覆盖“引水—制水—供水—用水”全链条智慧水务,取得显著成效。公司智慧水务建设项目荣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铜奖,并被列为世界银行优质创新展示项目。
    “智慧”生产,引领高效精准生产新潮流
  近日,记者走进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城北水厂,一幅科技感十足的画面展现在眼前:清水在集水槽中静静流淌,高清摄像头时刻“凝视”各个角落,在线仪表精准监测数据,巡检机器人不停穿梭守护着供水安全。中控室里,技术人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和图像。在加氯、加矾车间,净水药剂的投加不再依赖人工经验,而是根据水质指标自动调节,从进液到配置再到投加,实现全流程精准把控,不仅保障了水质稳定优质,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是城北水厂“智慧水务”的应用场景。依托先进的“智慧水务”平台,技术人员坐在屏幕前可掌握水厂运行的整体情况——从设备的运行数据到管道分布,从生产流程到管网输配状态,再到终端用水的实时信息,均一目了然。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分析,城北水厂不仅能实时掌握现状,更能预测潜在问题,让管理决策更智能、精准、高效。
  随着智慧生产的广泛应用,市自来水有限公司还加快推行“无人”值守,基本达成水厂制水工艺现场无人(少人)化的目标。
  “在过去,工作人员要来回穿梭于各个净水环节进行巡检。水厂实施智能化改造后,通过电脑就能对自来水处理流程进行全自动化巡检。”城北水厂负责人说,技术人员只要一点鼠标就能迅速查看各个巡检部位,劳动强度也降低了。
  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的配电室、氯库、加氯间等区域,智能机器人则成为新的“守护者”,代替工人进行巡检。“过去每天的巡检周期是6小时/次,现在实现半小时/次。”该负责人说,“无人”值守的智慧水厂模式,既减少了人力成本,又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云上”诊断,构建科学管理运维新路径
  “设备检查非常‘吃经验值’,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拿着先进的‘设备听诊器’偶尔也会判断失误。”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摆脱粗放式管理方式,实时监测设备健康状况,“智慧水务”平台汇集了几十种常见的设备故障数据,就像一个“错题集”,当数据出现异常时,平台会进行自动比对,发现以往出现的“错题”便会及时预警,提醒技术员检查设备。
  智慧水务平台还“倒逼”公司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以往工作人员多凭借经验判断管网问题,如今有了模型辅助,决策更加精准高效。通过“仿真”模拟水流在管网中的流动情况,公司能够精准分析不同区域的水压分布、水流速度等关键信息。
  针对供水管网漏点不易发现、探漏工作量大、人工探漏经验限制等实际问题,公司基于物联网和GIS平台等先进技术,在城区260平方千米供水范围内分布88个管网水测压点收集数据,并在管网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探索分区计量方案,准确定位漏点区域,有效缩小漏损目标区域,方便员工在更小范围内进行管道检漏与排查作业,提升漏损控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公司探漏、修漏效率大幅提升,过去一两天的探漏和修漏工作量现可在一两小时内完成,维修及时率达到99.8%以上,漏损率比过去降低15个百分点,实现绿色节能与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