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向人民报告 受人民监督

04版:悦读

返回 2024年10月05日

“我在国庆前赶制五星红旗”

桂林日报      2024年10月05日     

  记者在活力花园养老公寓见到93岁的孙桂兰老人,提起当年的国庆,老人记忆犹新。
□本报记者陈静 文/摄
□讲述人:孙桂兰 93岁

  尽管在桂林生活了几十年,可孙桂兰仍然会时不时脱口而出一些“我跟您说”“您知道吧”东北味儿十足的语言。说起自己与国庆的故事,今年93岁的孙桂兰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当年,在国庆前我们全村的女同志连夜赶制五星红旗。”她说。
  1931年,孙桂兰出生在东北农村,因为家里困难,一家人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1949年前,东北陆续解放,这让孙桂兰一家看到了希望。
  “村里人说一个属于普通老百姓的新中国就要诞生了!我爸我妈都是普通老百姓,我们在旧社会受到很多苦,听说有这么一个属于我们的政权要诞生了,我当然是非常高兴。”当年只有18岁的孙桂兰,因为强烈的归属感对这个即将诞生的政权有着莫可言说的好感。
  1949年9月底,得知10月1日要举行庆典的孙桂兰所在的村子一早就开始忙碌。她和其他女同志要制作五星红旗。当时没有样板,只有一个尺寸和样式。大家将织好的红布裁好。红旗上的星星让大家犯了难,因为黄布不好找,如果还要一针一线缝好根本来不及,孙桂兰建议大家用黄色的纸剪好星星的样子贴上,这个方法又快又好。就这样,大家连夜完成了上百面五星红旗的制作。
  10月1日庆典当天,村里的大喇叭一大早就开始播放起欢快的音乐,那是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旋律激昂,让人振奋。村里的人一起,聚集在村口的大树下,等待着庆祝活动的开始。看着大家用的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五星红旗,孙桂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有踩高跷,还有样板戏,扭秧歌也是不能少的。”孙桂兰回忆,庆祝的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声与笑声、掌声混成一片。
  孙桂兰说,因为当时通信并不发达,所以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后来,村长通过村里的大喇叭以念报纸的方式给大家讲述了当时的盛况。
  75年过去了,随着年纪的增大,孙桂兰已经忘记了很多事,可每到国庆节,她仍会想起游行人群汇成的欢乐海洋,想起那一年自己亲手制作的五星红旗。这就是孙桂兰的国庆故事,简单而温馨,却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和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