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时事·体育

04版:悦读

返回 2024年04月27日

《过海》:

时代的洪流下,个体生命的偶然与必然

桂林日报      2024年04月27日     

  《过海》演出现场。 记者胡晓诗 摄
  □本报记者胡晓诗
  历史随意溅起的一滴水珠,却是隔绝两岸两家人30多年的无垠汪洋。
  《过海》以20世纪全国刚解放的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这30多年间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发展为背景,通过平凡人来展开剧作的叙事。《过海》的剧情并不复杂,却充满了命运的诡谲。
  以跑船为业的船老大吴天桂,政府以土地相抵的方式征用其私家船只,让这位“只喜欢走海”出入风浪的男人陷入一种“像没魂鬼一样”的境地。而此时,来自台湾的林阿伟出现在了他的生活中,这位曾经的结拜兄弟和救命恩人,因在大陆学习木雕工艺而错过回台时机。两岸对峙,“浅浅的海峡”变成了无法逾越的天堑,可怜的林阿伟只得求助吴天桂。
  为帮助林阿伟实现过海回台的目的,也为了闯出一条路,吴天桂不惜让妻子玉莲服下安眠药,使其无力反对和阻止自己的行动,乘夜驾船将林阿伟送向对面不远处敌占的乌丘屿。在这里,船只遭到了国民党军队不分青红皂白的枪炮射击,翻船灭顶,送行人吴天桂流落到了台湾省的宜兰,本欲回台的林阿伟却和玉莲被大陆的巡逻船救回福建省的湄洲。
  令吴天桂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这一“义举”所带来的是两家人伦理关系及命运走向的巨变。心怀愧疚的林阿伟,经常到玉莲家照看幼小的囡仔,干家务活,村干部努力撮合他们“搭伙过日子”,竟成了夫妻。吴天桂找到林阿伟的妻儿阿兰和逢生之后,虽然没有成为丈夫,却做了阿兰的义兄、逢生的义父,也撑起了林阿伟的家。
  几十年的时光,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白驹过隙,然而,对于一个个体生命而言,却是一日长于百年。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经历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的巴望与失望。于是青丝变白发,少壮成老迈,其中是诉不尽的人生滋味和感慨。
  主人公错位又传奇的曲折人生,看似偶然,却是时势和人性的使然。林救吴,吴助林,皆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共同崇信的“仁义”二字,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将吴天桂与林阿伟这两个陌生人连接在一起、骨断筋连的根本所在。
  作为两岸共同的信仰,剧作还巧妙运用了妈祖娘娘这一重要的文化符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流落台湾时,吴天桂随身侍奉的妈祖娘娘金像就是他的护身“证明”,由此得到了宜兰同胞的认可、收容;30多年后,吴天桂终于等来了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的消息,怕形势有变,于是他“提议组织十来条船,打上‘妈祖回娘家’的旗号,直航大陆湄洲祖庙,参加千年祭典”。启航当天,水警队朝天开枪,为朝拜湄洲妈祖的船队“送行”……其中的点点滴滴,都不难感受到两岸同宗、同文、同俗的深意。
  《过海》就是这样,以一个机缘巧合的故事,揭示了诡谲命运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