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灵川“红旗渠”
桂林日报
2023年11月12日
□蒋志富
灵川“红旗渠”,是灵川县人民对位于九屋镇苏孛村委与三街镇潞江村委高山间的“苏孛水渠隧洞”的雅称。该隧洞全长1.5公里,完全人工一凿一凿开掘而成。
近期,在看到桂林几支骑行队和徒步群相继晒出穿行该隧洞的照片后,我们灵川骑行小分队一行5人,经不住撩拨,于国庆期间,也来了次穿行。
那天早8点,我们从县城出发,9点许到达三街镇潞江村委。然后沿着弯曲的水泥公路,骑过数道弯、数条溪、数道坡,到达潞江境内的苏孛水渠隧洞洞口。一路骑来,山一座比一座高,坡一个比一个陡,公路七绕八弯通向山顶,不免感叹修路人的艰辛和山民们生活的不易。灵川县志记载,这一带曾是灵川潞江抗日自卫队和桂北游击队驻扎和与敌斗争过的地方。站于此,思于斯,油然生出对革命先辈们无限的敬仰和赞叹。
渠水,清澈而平缓,从容地流进深邃的黑洞,像是要去奔赴一场千年的约会。洞的宽度和高度差不多,在1.7至2米间不等,顶部呈不规则弧形,地面基本平整,不过满是碎石。一位穿过这里的骑友说,洞里石子多,不能骑,只能推,水不深,顶多到膝盖。大家拍照后,打开手机电筒,开始进洞。我怕鞋湿黏脚不舒服,就把骑行鞋脱了挂车上,赤脚走。我十分爱惜我的“三公主”(自行车品牌雅称),不想让它泡水,加上它是碳架的,不算重,于是扛着走。骑友们见我是新手,让我走中间。
刚开始,水、碎石与脚亲密地接触,像一双柔手按摩着酥酥的,甚感舒爽,全身也充满了劲。然而,当走过一段后,感觉就渐渐不同了。先是车有时被低矮的洞石碰着,发出刺耳声,听着心有点痛,像是碰着自己。为不再碰着,有时我不得不弯腰或用手托着车走,这样走起来就有些吃力。其次是感觉车越来越重,有点疼肩。俗话说“好手不敌四两”,意思是再轻的东西,拿着时间长了,手也会累,何况是20多斤的车呢。这还不打紧,关键是脚被碎石硌着有时如锥子扎着般痛。越向前,痛感越强,以致没走多远就盼着洞口快出现。
约莫走了三分之一,我有些难抵了,步子慢了下来。为减轻负重,不拖大家后腿,我顾不上爱车了,咬着牙把车放下,推着走。见到爱车大半身子泡在水里,内心生出一丝痛惜,有点后悔来这一趟。不过人有从众心理,见个个在推,心也就安和了。
肩上的压痛感消除了,可脚下的痛却在增强。为减轻落点的痛感,我不得已尽量把身子往车上倾。心里不免调侃起自己来:本是人扛车,反倒变成车扛人了。痛,一点点消磨我的意志。尤其是当看到前面仍旧一片漆黑时,这种感觉更趋强烈。意志和团队精神告诉我,一定要坚持。
还好,当想着要穿鞋时,脚下踩到了平滑的水泥地面,痛感减轻了许多。然而,好景不长,走上三四百米后,碎石路面又出现了,迎来的痛比之前更为强烈,甚至麻木了我的神经。“不能再硬扛了,还是穿鞋子吧。”当这一念想不停地强压我的意志时,突见远处露出了亮光。希望在前,胜利在即。我决定坚持初衷,将赤脚进行到底。于是,忍着痛,咬紧牙,坚持着。但步子更慢了。在我身后的是我们的群主大哥,他很会关心人,或许是看出了我的心思,用平和的语气跟我说:“不急,马上就出洞了的。”听他这样的安慰,我强忍着痛,加快了脚步。
经过25分钟穿行,终于出洞了。我用全力大喊一声,全身的痛和麻顿然全无。上了水渠,脚板触及平坦又热乎的水泥面,啊,全身有说不出的舒服。这种舒服如同小时候在外被人欺负或受了很大委屈,回到家被母亲抱在柔暖的怀里安抚着一样,感到莫大的慰藉。
一位有着十多年骑龄并在这条线骑过六七次的老骑友说,该隧洞是九屋公社(今九屋镇)发动附近村的村民,于上世纪70年代初,请专家勘测,用六七年时间,用钢钎铁锤一锤一锤、一凿一凿开掘出来的。在那个以粮为纲的时代,水是庄稼的命脉,因青狮潭水库东干渠无法灌溉这一带,就开凿了这个隧洞,从三街镇潞江村委高山峡谷中引水过来。其艰难程度和改天换地精神,毫不亚于河南安阳人民兴建红旗渠,因此,九屋人民骄傲地称它为灵川的“红旗渠”。这条长1.5公里的渠洞,地面均用水泥铺平。因多年冲蚀,一些底面已遭损坏,并积了厚厚一层大小不一的碎石。据说,前几年还能走摩托,现如今没人敢了。
瞭望山下数千亩风吹千层浪的金灿灿稻田和硕果压枝的绿油油橘树,我惊叹于老一辈村民独到而长远的目光及改造世界、造福后代的勇气和毅力。
生活中,往往痛与乐相随。那天晚上,我吃得格外香,睡得格外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