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区域推动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
桂林日报
2023年08月24日
□叶勇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县级党委宣传部作为县级宣传思想文化的主管部门,应当引导农村地区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好乡风文明的“土壤”,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把培育乡风文明与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以春雨润物之功,在民族自治地区培育乡风文明,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一)要依靠群众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地培育好乡风文明的深厚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恭城瑶族聚居区,有着许多温暖人心、友好睦邻的良好民风。如村屯里,一家人有喜事,全村人都会前去帮忙;某家有人患病住院,全村人都会前去探望。如就诚信而言,在瑶族山区,不管是在野外还是在村屯周边,只要打一只草标放置在自己的物品上表明这是有主的东西,就不会有人带走或损坏。此外,热情好客,尊崇忠、孝、仁、义等,都是农村地区的主流价值基础,也是培育乡风文明群众基础。借力群众的追求,顺应群众对良好价值的遵循,引导村屯做好宣传,形成良好氛围,培育好乡风文明的深厚土壤,对于培育乡风文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坚定文化自信,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核心价值,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等,均作出了精准的论述。系列论述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树立文化自信、治国理政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所蕴含的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价值观的概括,与传统文化中“忠、孝、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要义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约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至今是广大人民的共同信仰,共同的精神追求,在道德约束、维护社会关系、促进文明和谐中,起到不可忽视和低估的作用,是广大人民的道德认同,利用这些精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事半功倍。在恭城,传承着许多有恭城瑶族特色的节庆,许多丰富的瑶族歌舞,引导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展现新时代下农村、农业、农民的新形象,可以进一步凝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力量,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助力农村地区培育、践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凝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力量和行动力量。
(三)要找准载体,善于把民风民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良好的民风民俗,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都是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古人之规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推动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善于发现和把握民风民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交融点,把民风优点与民俗活动的亮点,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工作相结合,把文化传承、文明创建、道德评比、志愿服务融入联合会开展的活动之中。如将“我们的节日”活动,融入到村屯联合会举办的端午节、重阳节的活动;将道德模范的推荐和评比,与村屯开展的“最美村民”活动相结合;将各类扶危济困等公益慈善活动、村屯环境整治活动等与志愿服务活动融为一体,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宣传。西岭乡杨溪村、莲花镇门等村等村落,都有着整村共同的传统规定,有的家族也传承着很有现实意义家规,把这些“规矩”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着眼移风易俗,树立良好村风、家风、民风,可以激发群众积极地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潮流中,对改善农村群众的精神面貌、提升群众对村屯的认同感、增强群众对干部的信任、促进邻里和谐、引导乡风文明、教育感染下一代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对激发大众参与村屯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作者系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