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时事

04版:关注

05版:综合新闻

06版:县区新闻

07版:大家

08版:公益广告

返回 2023年07月31日

醉心翰墨 情系家乡

秦裔工:淋漓墨气挥洒书艺人生

桂林日报      2023年07月31日     







  □本报记者 蒋璇

  ■人物简介
  秦裔工,1951年10月1日生,桂林人,桂林市首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界具有“国”字号会员资格的老前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曾任广西书协理事、桂林市书协副主席、桂林市文联委员、桂林市日本语协会理事、广西政协书画研究院院士;现任民进广西开明书画院副院长、桂林开明书画院院长、桂林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曾于1989年获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1998年获桂林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2006年获(首届)“桂林市文艺成就奖”。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其先后赴日本、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进行书法交流,并在当地举办“特集展”“个展”,于2001年、2010年、2016年和2020年四次在桂林举办个展。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首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展”及“第二届全国流行书风展”等当年重大展事。

  秦裔工出身书香门第,六岁开始临帖习书,篆隶行草楷皆有深厚功底,尤擅长行书、草书和楷书,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遒劲而灵动的个人风格。其书法作品雅俗共赏,深受人们喜爱。放眼桂林市区及阳朔县等十余处风景区,均有其书法石刻作品,共43件。
  孜孜六十余载,他就像是桂林书坛的一股“清流”,延续着传统文化的“正脉”。如今,站在72岁的生命轴线上,秦裔工仍致力于不断探索寻求突破,他将人生经历和对家乡的情感都倾注于书法艺术,用笔墨书写对家乡的热爱,以艺术“修身”成就书艺人生。
  江边少年 初涉翰墨
  “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桂林,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作为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出生在东江畔的秦裔工从小便在市内的名山隐洞里游玩,可以说,桂林的山水和摩崖石刻,这些艺术营养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着他,在小小少年的心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秦家颇有家学渊源,是“东江五通街百年文化之家”。秦裔工的祖父在旧政府教育部门工作,当过老师、校长、官员,有深厚的国文底子,中小楷字也写得极其精美。彼时,街委会时常拿着红纸到家中委托其帮忙抄写通知、告示之类的文书,秦裔工一旁观摩。与普通家庭相比,闲暇之余,祖父祖母时常用讲故事的方式增加家中孩子的见识,也并没有想培养一个书法家,只不过认为读好书,写好字是秦家的传统,也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
  在祖父的指导下,6岁尚未识字的秦裔工先拿着一本篆书帖开始“依葫芦画瓢”,练习“稳住笔端掌握间架结构”的童子功。一有时间,祖父就将他叫到跟前,带着他练字。先是逐个讲解,讲完后又手把手带着他在地上写。雏形初具后,再让秦裔工用笔蘸清水在地上写,这是雕琢一笔一画;然后,就开始下笔于纸,秦裔工用水调出淡墨,在纸上写几个字,与字帖上的字进行对比,观察哪些地方有不足或差错,再用较浓一些的墨覆在淡墨上,继续找不足,最后用笔蘸清水在浓墨字上再写一遍,如此一来,一张纸反复使用,一个字练了数遍之多。
  正因如此,他的楷书短短数月就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小学高年级时就已经能临摹《圣教序》行书字帖。他所展现出的书法天赋和进步让祖父喜出望外,从此更加用心教他。可以说,祖父是秦裔工的书法启蒙老师。
  初学阶段养成的“对比纠查”这一习惯也为秦裔工打下了精益求精的基础,日后自学钻研和创作作品,都不“轻饶”自己,一遍遍直至写到满意为止。
  刻苦钻研 业内扬名
  1969年初,秦裔工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先后被下放到阳朔县葡萄公社老村8队(4年)和桂林郊区甲山公社巫山脚5队(3年)当“农民”。由于写得一手好字,他在公社颇受重视,经常接受上级的指派任务,写一些宣传口号、标语、感谢信、工地战报等。他表现得很积极,每次都写得很认真。
  时光在一笔一画中流逝,下乡的7年里,书法成为他彼时赖以生存的希望和精神慰藉。农闲时,他就在秀美的山水之间读字帖,看每个字怎么书写,结构怎么安排,章法如何布置,从中找出规律来。他的手指随时随地都可以变成毛笔,江水、稻田、山体等平面都成了纸,就是在空中他也可以用手指书写。无论碰上什么烦心事,只要一写字他就干劲十足,下意识地写,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而这个爱好就像一个巨大的磁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将他牢牢吸住。
  1975年,秦裔工被分配到橡胶机械厂,成为一名装卸工。其间,《(唐人集)王羲之聖教序》是他装车卸货劳累后回到家最亲密的伙伴,同时,他多方拜访名师大家,认真聆听前辈教诲。在不断地刻苦钻研下,秦裔工的字越写越好,不仅担起了厂内板报出版的重任,其书法作品还屡次参加市、区展览,并作为桂林市政府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和政要。其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刚劲遒健的笔法令众人佩服,他的名气也迅速在桂林文化圈里传播开来。随后,他接连被借调到市革委会,市交通安全办、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协助开展文化方面的相关工作。
  现实印证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句老话。1980年,秦裔工书写的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五言律诗《桂林》,成功入选全国首届书画展览。此次展会,全区总共有11人参加,桂林仅3人。至此,他一战成名,此后,其书写的正草隶篆作品轮番送展,皆获业内外人士不俗评价。1980年,他成为市书法篆刻研究会理事,1982年1月,成为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6月,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想要在书法上取得些成就,就得吸纳各家之优点,融百家之所长,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生性好学的秦裔工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1985年,他赴浙江美院全国首创的书法进修班学习深造,受教于名家高师。对他而言,这是他书法艺术的“分水岭”,鞭策他更上一层楼。他深刻意识到,决定作品水平高低的不仅仅是书写技艺,还有文化素养。于是,他在回桂林后参加广西师大中文系自考班学习,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刻苦学习中国文化,其中,他将与桂林有关的诗词也悉数看了个遍。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他捧回了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山水书法 人文相融
  对于喜爱书法的人而言,作品能被社会承认,并为社会服务,是令人最自豪的事。
  一直以来,由于零距离、频繁地与山水田园、民俗风物接触,加深了秦裔工对生活的理解,他对家乡山水更加的日久生情,不断地在用笔表达对山水的向往与热爱。笔墨因山水而有了生命,山水因笔墨而化为了精灵。自上世纪80年代起,秦裔工的字迹出现在桂林城区和景区的建筑、牌匾、碑刻上……
  阳朔县碧莲峰风景道亭内“清涟”石刻(1980)、西山隐山六洞门前木刻对联“层林掩映一山碧 曲径回环六洞幽”(1990)、兴安灵渠“秦堤”亭内的木匾“泉石清幽”(1990),榕湖北路古南门东侧的阳塘记碑(2001)、阳朔县大榕树景区“大榕树”石刻(2002)、杉湖北路与滨江南路交叉的象鼻山北口公园前的“象鼻山”石刻(2003)、古南门系舟亭内楷书抄录的木刻对联“山谷系舟千载古榕情若梦 半塘遗韵一湖新景境如仙”(2005)、兴安水街“堤柳含烟”(2005)、南溪公园“樱花桥”(2007)、訾洲公园内张孝祥诗碑(2011);桃花江步道边“巫山脚”石刻(2019)。这些只是秦裔工书法作品中的一部分,他书写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注入了自己对家乡山水最真实的情感,每幅作品的背后都是他的巧妙构思和精神寄托。
  “按榕湖一圈3600米计,我粗略算了一下,大概平均200米就有我的笔痕和墨迹,包括沿湖的招牌,单位收藏的作品。”提到这里,秦裔工颇为自豪。在书法艺术现有的审美要素基础上,他尝试着把字重新进行整合和安排,组成一种新的审美风格。早些年就有“创意字”——“楼”,近年又有代表作“吉祥和美”“虎福”等。
  同时,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认识他的人,都提到他的一个特点:为人豪爽,有求必应。街坊四邻来求字,他二话不说,提笔就写。企业商家或者社会机构上门请求书写产品名或者企业名号,他很少开口提润笔费。旁人觉得看不过眼,建议他要“拿拿架子”,抬高身价;他说,“什么身价,我就是老百姓,就是一个平民,有人喜欢我的字,需要我,就是我的身价。”
  不仅如此,秦裔工热衷于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常跟书友一同走进社区、学校、单位开展“送字,送祝福”活动。新冠疫情期间,他还捐献出自己的作品参与慈善义卖,在秀峰区文联和民进市委会组织的义卖活动中,金额最高,分别占三分之一和一半,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疫,展现了桂林文人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书法为媒 用心传播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爱国、爱乡,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怀,能够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作为平民书法家,秦裔工以书法为媒,先后于1990年,赴日本进行书法交流研修活动;1993年,赴中国台湾台北市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并把精心准备的关于乡愁和亲情的书法作品送给台湾友人,表达内地居民对台湾人民的殷切祝福与盼望统一的强烈愿望;2002年,赴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每一次,他都与当地书法家、华人交流书法心得、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也多次作为礼品用于对外文化交流,流传于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颇受华侨华人喜欢。
  90年代初,台湾青商会、文化艺术团来桂交流频繁,他作为“中间人”,为桂林青年联合会、书协、美协与来桂台胞之间的联谊交流活动牵线搭桥。为此,他被市政协、市慈善会评为“四化”做贡献的先进。
  在秦裔工看来,书法不只是文人墨客的雅事,书法更要走出书斋,深入到大众中去。自1983年,他自荐成为市少年宫的一名书法老师以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和推广书法文化。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及国内外。
  教学中,秦裔工宽容,随和,幽默,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写,多写。每当学生有一点进步,他比学生更加欣喜。秦裔工教授书法不是笼统地空谈,而是亲自示范,让学生更加清楚知晓“这里为什么提按,那里为什么顿挫”。他把自己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总是鼓励学生多临习古代碑帖,或向独具风格的同仁学习。他对书法创作的精益求精在同仁和学生里是有口皆碑的,他反复告诫学生,写字还是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去练,不要想投机取巧,要以作品说话。
  每个有追求的艺术创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艺术门类都是深爱之致,也忧患之致,有着深切的危机感和使命感,秦裔工也是如此。他对现阶段书法界一些群体过于追求“艺术化”“别出心裁搞鬼搞怪”这一不良习气感到担忧。“有些人认为,写出来的作品大众越看不懂,艺术性就越高,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书法应该是接地气的,作品是要给大众读者看的,至少得让人能看得懂。”当然,秦裔工也表示,专业展览、书界交流则另当别论,有商榷的余地。他多次对学生说,古老的书法艺术是中国的骄傲,是五千年文化的精粹,要脚踏实地,克服浮躁的情绪,才能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只要一段时间不练字,写出来的字就差了。技能性的东西,必须常练常新。”秦裔工余热生光,从不言老。他说,“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写字。”是的,从6岁那年握起毛笔,这双执着而热情的手就从来没有停歇过。凡熟知他的朋友、学生都知道他现在每天还临池不歇,废纸如山。是的,岁月给这位古稀老人带来了睿智和豁达,却并没有带走他在书法艺术事业上的纯真与活力,他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写就了属于他与桂林这座城市的翰墨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