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中一日
人间三万年
桂林日报
2023年03月29日
图①:甑皮岩遗址(资料图片)
图②:宝积岩洞穴遗址 记者杨湘沙 摄
图③:巴氏大熊猫化石(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报记者 杨湘沙
有史记载的桂林,多认为从秦始皇修建灵渠开始。但在灵渠开始运作之前,还能找到虞舜南巡百越的文字记载,这将桂林人类的历史追溯到了四千年前。而从多方资料来看,有考古历史的桂林,实际上至少有三万年的沧桑。这批先人,被称为“宝积岩人”。
定格在三万年前
桂林的地质结构基本成型当在1.8亿年以前,那时桂林真正从海洋变为了陆地。而据专家分析,桂林岩溶地貌的最终形成大约在两三百万年前,这恰好是人类开始出现的时间。这两三百万年间,包括桂林在内的地球的地貌并无太大的变化,但气候却千变万化,由此也带来了生物生存环境的剧变,并导致了物种的兴衰盛亡。
三万年前,地球处于冰期的最盛期。桂林的气候十分寒冷,资料显示,全球平均年气温比现在要低上7—15摄氏度。想想桂林人现在生活的环境,你会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低温。
许多生存了几千万年的动植物都灭绝了,但人类却开始走上了发展壮大的道路,所以,这段时间属于地球纪元划分中的“人生纪”。此时的桂林原始人类之所以能抵御寒冷,全靠有超越其他生物的智慧,懂得借助动物皮毛御寒,懂得用火取暖。当然,气候相对温暖、拥有固定水源、食物相对丰富的栖息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桂林就是这样的地方。
此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喀斯特地形所提供的众多洞穴,冬暖夏凉,还能防范野兽的袭击,这为原始桂林人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白天出去打猎觅食,晚上用石头把洞口一堵,燃上篝火,一大家子人唠唠嗑,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段时间的社会结构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这是连很多现代人类都要羡慕的生存方式。
上世纪7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桂林的宝积岩中发现了原始人类的生存痕迹,这将桂林有据可考的历史推到了三万年前。这些桂林先民,被称为“宝积岩人”。
在没有更早的考古证据出现之前,桂林的人文历史目前基本上定格在三万年。
桂林最早的先民:宝积岩人
在未发现宝积岩人之前,桂林古人类的历史曾经缺少了一环。
之前的考古研究,桂林只发现了甑皮岩晚期智人的生活痕迹,距今大约7000至1.2万年。但在桂北其他地方,却能找到“柳江人”“麒麟山人”活动的踪迹,时间在5万到10万年前;活跃在3万到5万年前的“来宾人”“荔浦人”的踪迹也相继被考古发现证实。
“荔浦人”与“柳江人”的发现地点相距130公里,虽然荔浦今天从行政上也归桂林辖下,但未能在桂林市区发现与之相对应阶段的人类化石,始终是桂林考古人士的一块心病。在甑皮岩之前的晚期智人阶段,桂林是否存在与“荔浦人”同一时代的祖先呢?
所幸的是,上世纪70年代,这个疑问终于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是的,三万年前的桂林宝积山上的宝积岩里,就生活着一批桂林先民。
宝积岩人的发现颇费一番周折,就像“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一样颇有戏剧感。而从1970年首次被发现,到1998年宝积岩人洞穴遗址被公布为桂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止,曾经担任桂林市文物工作队队长的赵平从头到尾见证了这一过程,并在他的专著《桂林轶事》一书中,以“求证桂林历史三万年”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记录。
在赵平的记忆中,宝积岩人的第一次发现是在1970年。当时,在“深挖洞、广积粮”的最高指示下,桂林有关部门拟将城中宝积岩诸洞辟成一个庞大贯通的人防工程。在爆破后外运的一车车石渣碎土中,有心人惊奇地发现了其中众多的古生物化石,遂报告到北京中科院。中科院相关部门随即派了一位古生物专家前来考察,鉴定是属于第四纪生活在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常见成员,并在钙华板附着处发现了一件人头骨残片,还有13个种类可识别的哺乳类动物化石。遗憾的是,当时正值特殊期间,战备大过一切,专家并没提出应由文物部门进行科学发掘的建议,因而宝积岩诸洞又连续八年进行了爆破。这些爆破给宝积岩带来的后果就是:“主洞内含化石的面积500平方米、深达1米左右的文化堆积被清除搬走。”
1979年夏,为了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成果展览,宝积山旁广西师范学院附中的一位李姓老师在学生中组织了一个“古生物化石发掘小组”。他们在宝积岩主洞北壁残余堆积中,采集到了一批动物牙化石,还在洞口的钙华板下发现了炭粒和动物烧骨,并将采到的化石送到了当时的桂林市文化管理委员会。这就是宝积岩人重见天日的开始。
在送鉴的化石中,赵平分拣出了一种酷似人牙但小于人牙的猴牙,还发现了6颗大于猴牙的人牙。为慎重起见,这批标本被迅速送到了位于南宁的广西文物工作队,并引起了极大重视。随后不久,区、市考古人员联合发掘组对宝积岩遗存开始抢救性挖掘。
至此,宝积岩人重回桂林历史已成定局。
发掘成果登上《人类学学报》
这次对宝积岩遗存的发掘工作历时一个半月,发掘成果登在了1982年8月的《人类学学报》上:
……在宝积岩灰黄色堆积物中,发现了地质时代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考古石器旧石器时代晚期“含真人化石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伴存的两颗人牙化石和几件人工打制的石器……
据赵平回忆,这两颗牙齿是在众多人牙化石中精选出来的,一颗是广西师范学院附中科研组采集到的,另一颗是考古人员抢救出来的,都出自北壁残存的堆积中,距离面上钙华板下深40—50厘米地层。这种与动物群伴生既有人类化石又有打制石器存在的现象,在广西尚属首次发现。
赵平记录道,人牙化石属晚期智人,是同一老年个体的牙化石,由于粗食,牙面磨损相当严重。打制石器有石核、砍砸器和刮削器,均为单向锤击简易加工。伴生动物属于猎取食物,包括6目16种,其中有多种凶猛动物,“时代距今三万年左右”。
这让我们意识到,三万年前,桂林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他们过着早期母系氏族社会的洞穴群居生活,凭借简单的工具和集体的智慧猎捕野兽为食,其中不乏体形巨大的猛兽。在宝积岩遗址出土的动物牙化石里,就有剑齿象牙和巴氏大熊猫牙,如今被桂林博物馆收藏。
专家认为,宝积岩的桂林先民是在“柳江人”与“麒麟山人”之间的又一代人,他们与“荔浦人”是“兄弟”关系,于是被命名为“宝积岩人”。
今天的宝积岩遗址位于宝贤中学校内,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扇锈迹斑斑的铁栅栏门封住了位于半山腰上的宝积岩主洞口,一块石碑立于洞口,人迹罕至。
洞内显然已经没有化石残留,但山下的操场上,却有众多豆蔻年华的孩子在追逐嬉戏,一片欢声笑语。一瞬间,记者有些恍惚,可能是之前沉浸在三万年前宝积岩人的叙述中,眼下竟有了些一晃三万年、物是而人非的感觉。
三万年前的人类遗址
桂林宝积岩
工具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标志。在之前广西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中,还未见到伴生石器,而在“宝积岩人”牙化石堆积中,却发现有石核7件、砍砸器4件、刮削器1件等石英粗砂岩打制石器。这些打制石器,器型个体不大,均采用直接单向锤击,不加修理,制作粗拙,大都留有砾石原面,使用尚不分工,显示出较原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出宝积岩人的打制石器要晚于广西百色上宋村、田车新州煤矿出土的以个体居大、打制更为粗拙更具原始性特点的石器而自成一个发展阶段。
与宝积岩人牙化石、打制石器伴存的,还有大量先民捕获食后的动物化石,包括6目16种属的哺乳动物,有灵长目的猕猴、长臂猿,食肉目的中国熊、猪獾、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啮齿目的华南豪猪、竹鼠,奇蹄目的巨貘、犀牛,偶蹄目的野猪、鹿、麂、野水牛、野羊及长鼻目的剑齿象等。其中,鹿与野猪居多;剑齿象、巨貘、犀牛、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数量不多,已接近绝灭,余下的11种均为现生种属。这都是第四纪生活在华南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常见成员。
“宝积岩人”的发现,为研究桂林远古时期的历史以及中国古人类的发展和分布提供了有益的新资料。这是桂林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是桂北地区重要的原始人类。
河南仙人洞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仙人洞遗址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人类化石、动物化石、石器等,这些化石对于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仙人洞遗址已经发掘出多个人类牙齿和头骨断块等,通过铀系测年法测定,仙人洞遗址中出土的其中2块人类头骨碎片最小年代分别距今3.2万年前、1.2万年前,其中3.2万年头骨断块为人额骨,厚度在现代人变异范围之内。
有专家认为,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在该洞穴发现的人类骸骨,很可能是中原人的祖先。
法国肖维岩洞
肖维岩洞,也叫肖维-蓬达尔克洞穴,是位于法国东南部阿尔代什省的一个洞穴,因洞壁上绘有上千幅史前壁画而闻名。201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肖维-蓬达尔克彩绘洞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肖维岩洞岩画做了如下评价:
肖维-蓬达尔克彩绘洞穴位于法国南部阿尔德切河的石灰岩高原上,这里拥有世界上已知的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比喻绘画,可以追溯到奥里尼亚克时期(公元前30000—32000年),使它成为史前艺术的一个特殊见证。这个洞穴在2万年前的一次岩崩中被封闭起来,直到1994年才被发现,这有助于保持它的原始状态。在岩墙上已经发现有1000多幅图像,这些图像有各种拟人化和动物的主题。这些图像具有美学品质,展示了一系列绘画技术,包括阴影的熟练使用,绘画和雕刻的结合,解剖精度,三维和运动。其中包括几种在当时很难观察到的危险动物如:猛犸象、熊、洞狮、犀牛、野牛和牛蛙,以及4000具史前动物遗骸和各种人类足迹。
该洞穴在地底25米深,长约500米,面积达9万平方英尺,约在23000年前被碎石掩埋,直至1994年由3位法国探险家发现,引起学界及考古界的极大震动,被视为欧洲最早第一批人类文化。(记者杨湘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