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乡村奋斗者

04版:读 图

05版:县区新闻

06版:理论·时评

07版:时 事

08版:大 家

返回 2023年02月24日

非遗传承人雷秀军:

用“泥与火”诉说独家“陶艺”

桂林日报      2023年02月24日     

  雷秀军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创造出充满文化底蕴的陶艺品。

  雷秀军正在查看新出产的陶罐。

  雷秀军经营的制陶厂,为不少乡亲们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
□本报记者秦丽云 李忠波 通讯员周俊远 张绍能
  “年初就接了个大单子,订购30万个腐乳陶罐,价值200多万元!”2月14日上午,当荔浦市大塘镇庆华村雷家屯制陶厂的负责人雷秀军向记者报喜时,言语中满是欣喜。
  庆华村雷家屯有数百年的制陶历史,出生于1975年的雷秀军正是传承人之一。自从接过传统陶艺的接力棒,雷秀军就干起了前辈们称之为“水火生意”的陶艺活,并让传统制陶技艺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20多年来,在他的坚守下,“荔浦双料制陶技艺”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他的大胆探索与实践中,制陶业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游走,并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增收新渠道。
  近日,记者走进雷家屯,了解雷秀军的制陶故事。

阴差阳错
与制陶业结下不解之缘

  历史上,大塘镇庆华村雷家屯是一个制陶村。雷秀军的雷氏家谱中,记载着他们家祖辈在清朝同治年间就开始制陶,至今传承数代人,跨越200多年的岁月长河,香火延绵,技艺长存。
  作为制陶村,雷家屯的荔浦双料制陶工艺最为有名。该工艺以当地特有的黏土和石英砂两种自然材料按比例混炼,反复揉炼,使其骨肉相融,经陈腐后制成陶坯泥料,然后用盘筑法、快轮拉坯法、模具成型盘筑法几种非常古老的制陶成型法使坯体成型。利用双料混炼技术烧制出来的陶器,具有烧结程度高、硬度大、不渗水、受冷热不开裂等特点。
  雷秀军从小就看到父辈们在农闲时制作碗、碟子、坛子等各种器皿,并在十岁左右就帮着大人们一起制陶。多年的耳濡目染和尝试,他很早就掌握了一些制陶技艺。
  虽有一技在手,但雷秀军最初并不想和陶罐打一辈子交道。他说,制陶是一个辛苦活,从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再到刻画、施釉和烧窑,每一步都是跟水和泥巴打交道,还考验技术和体力,“沉闷又辛苦,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1995年,20岁的雷秀军顺利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成为全家人的骄傲。但是,读大学期间,父母相继因病去世,身为家中长子,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照顾年幼的弟弟。
  当带着遗憾和责任回到养育自己的乡村,雷秀军不得不重操旧业,过起了制陶、卖陶的艰难日子。阴差阳错中,他与制陶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开拓创新
让新技术为老工艺注入新动能

  在扛起这门老手艺的时候,雷秀军失望地发现:那个曾在村里盛极一时的制陶业,已经没落。由于市场竞争加大,而庆华村的陶罐制作工艺粗糙,生产效率又低,很快处于被淘汰的边缘。与此同时,在村里传承了几百年的制陶工艺也变得无人问津。
  “难道,庆华村的制陶业就要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消失?”这是雷秀军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受过大学教育的他,想改变这一切。通过看电视,雷秀军了解到广东佛山的制陶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而庆华村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制作时代,于是他只身前往广东佛山学艺。
  3年后,雷秀军返回家乡。彼时,他已把在外地勤学苦练得到的新技术牢记于心。2010年,经过市场调查、风险分析后,他决定扩大规模,采用机械化生产。那一年,他成了村里采用机械化制陶的第一人。
  在机械化生产的轰鸣声中,在乡亲们的质疑声中,雷秀军带着弟弟行动起来。短短一个月,他们就生产出了以往父母一年才能制作出的陶罐产品,且质量上乘。
  此后的10多年,雷秀军不断增加机械化设备,狠抓产品质量,抢占市场先机,推动陶瓷产业由手工制作逐步向机械化转变。他还先后引进了蜜炉、烤房、天然气设备等现代工艺生产线技术设备,并改造烧制窑子,添置陶器模具。制陶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和质量也不断提升,陶罐产品畅销周边县区,以及南宁、柳州、玉林等地,还远销海外市场。雷秀军的年收入也从数万元跃升到几十万元,乃至数百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能手。

坚守初心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眼看着事业、生活风生水起,雷秀军却觉得这不是他的终极目标,而是开始。
  多年来,雷家屯的村民生产的土陶传承发扬了双料混炼、自然素烧、烧炼出彩等古陶传统,于2018年被列为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又于2021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雷秀军,正是这项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之一。“我的身份不仅是一名企业家,更是一名荔浦双料制陶技艺的传承人。”他说,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他想为家乡传统的制陶手艺再做点事。
  “机械化生产确实为制陶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能,但是老手艺的传承,并不是机械化能够取代的。”雷秀军说,日常家用的坛坛罐罐需要现代化机器生产,但中国的陶瓷毕竟不全是日用品,它的精华应该在那些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上。坚持纯手工技艺,正是雷秀军想做的事
  为此,在进行机械化生产的同时,雷秀军请来村里的制陶老艺人,采用纯手工制陶技艺,为客人提供“私人定制”服务。他还坚持关注手工陶艺的传承和改进,并融入文创,制作出陶艺旅游纪念品、花瓶等,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如今,每天忙碌之余,雷秀军不忘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和制作,以期制作出更多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让雷家屯的陶罐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反哺家乡
拓展乡亲们增收新渠道

  据了解,荔浦双料制陶技艺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它不仅有广泛的生活实用价值,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及深厚的陶工艺价值。雷秀军在传承这项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让古老的工艺得到活态的呈现,并在新时代里将其拓展为增收的一个新途径,并以此反哺家乡,助力众多乡亲收获“新生活”。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参观了雷秀军的制陶厂。在工作车间,工人们正在熟练地进行练泥、拉坯、印坯、上釉等工序。一名正在拉坯的员工告诉记者,她已经在雷秀军的制陶厂工作多年,每月收入至少5000元,多的时候近万元。而在制陶厂,跟她一样就近务工、收入不错的村民还有几十个。
  2018年,雷秀军把自己经营的庆华雷氏陶坊与全镇9个非贫困村联合成立广西荔浦雷氏陶瓷制品有限公司,其中村集体总投资90万元,采取股东投资分红的方式,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实现村集体和企业利益的双赢。2019年,雷秀军和乡亲们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90万元,通过项目政策资金的强力注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创基地,极大地拓展了庆华村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每年吸引了不少高校、中小学师生前来研学。
  2023年,雷秀军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开辟新的生产线,把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艺完美融合,制作出更多具有文化底蕴的文创陶艺产品,也让参与其中的乡亲们得到更好的经济回报。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大塘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荔浦双料制陶技艺如果没有雷秀军在行业衰退、沉寂期的坚守,就没有今日的良好传承。面临瞬息万变的市场考验,坚守一颗匠心,难能可贵。荔浦双料制陶技艺,承载着的不仅是这项古老技艺数百年的传奇色彩,还承载着雷秀军一家代代传承的独家技艺和匠人情怀。(本文图片由记者秦丽云、李忠波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