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和母亲扎根山区“育桃李”
——记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上榜人、灵川县兰田瑶族乡东良教学点教师石夏月
桂林日报
2022年08月11日
石夏月与孩子们在一起。记者邱浩 摄
□本报记者周文俊 通讯员何玉秋 阳依凌
她,带着孩子和母亲扎根在离家35公里的山区教学点,担负起大山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教学重任;
她,几乎每个工作日都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用燃烧的青春和丰富的知识,为他们搭建走出大山的桥梁。
她,是灵川县兰田瑶族乡东良教学点教师石夏月。今年8月5日,她荣登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是此次广西上榜的3人之一,也是桂林唯一上榜者。
在教学点安上了“家”
“能够登上‘中国好人榜’,对于我个人来说感到非常荣幸。但荣誉的背后,我更想感谢学生们对我的爱、学生家长对我的关爱、学校领导和教师同仁对我的帮助,以及家人对我的支持。”8月10日下午,说起自己荣登“中国好人榜”的事情,石夏月向记者坦言,自己心里充满了感激。
2019年,年仅31岁的石夏月放弃在城市的工作岗位,选择到东良教学点任教,通过考试成为这里唯一的教师。该教学点距桂林市区大概80公里,距离自己家住的兰田瑶族乡下马鞍村30多公里,承担着东良自然村盘家、桐油坳、河口共60多户孩子的启蒙教育。
“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太远了。”回想第一次来到教学点时的心情,石夏月仍不由感叹。然而,看到村民们早早地等在通往学校的小道上,看着孩子们渴望又期待的眼神,想起自己也出生在瑶乡、也曾在教学点上过学,她一咬牙、行李一放,便开启崭新的教学人生。
如今,一晃已经过去3年了。
石夏月仍然记得自己小学三年级跟父母进城读书后的震撼。“到了市里的学校我才发现,原来还有水平这么高的老师,原来我可以拥有这么多元的学习生活。”
也是从那时起,在石夏月幼小的心灵里,不知不觉间已悄悄埋下了为山区孩子带去优质教育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换过多份工作的她决定回乡任教。“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我希望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愉快的童年,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成长。”石夏月说。
由于工作的原因,石夏月一周回一次家。但即便如此,她骑着借来的摩托车,因为山路湿滑难走,好几次都被摔倒摔伤。特别是她的儿子在幼儿园不小心受伤或者偶尔半夜发烧,她都没办法及时赶回去照顾。为了兼顾学生和儿子,在儿子4岁时,石夏月毅然决定把儿子接到自己身边。
2021年春节后,母亲粟秋连实在不忍心女儿一边带孩子一边上课,还要照顾学生和孩子日常,便提出过来帮忙照顾他们的生活。就这样,石夏月带着孩子和母亲在东良教学点安上了“家”。
她是教师也是“生活阿姨”
一个教学点的生活,看着简单,但石夏月一个人既要教学,又要日常管理,既是老师又是“生活阿姨”。自家的一日三餐再加上学生们的午休午饭,她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备课的事情只能放到后半夜,等儿子睡着了才开始。
母亲的到来,让石夏月得以从繁琐的生活细节中解放出来。“平时除了照顾孩子,我就帮着打扫操场,给学生们热热饭、切点水果什么的,为女儿分担一点压力。”粟秋连说。
石夏月则把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教学点一共有6名学生,年龄在5至7岁之间,分别上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因情况特殊,他们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都是石夏月教。
“我一般是上完一年级的课再上二年级,或是在一年级学生做课堂练习时去带二年级。学前班的就跟着一年级的课文进度,但以听、看、读为主。”一开始,石夏月难以平衡各年级的上课时长,花了半个学期的时间才慢慢适应。
把所学所得都传授给孩子们
随着时间的流逝,石夏月和学生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天气好的时候,她会带着学生们去观察毛毛虫,启发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学习”;下雪了,她跟孩子们一起观雪、赏雪、玩雪;课间时,她会放起音乐,跟学生们一起快乐地唱歌、跳舞、玩游戏,让那天真无邪的笑声,从大山里一直传到很远很远的大山之外。
为了给孩子们呈现更丰富的教学形式,她把自己的投影仪带到了学校,让孩子体验现代化信息教学的乐趣。山里冬天很冷,看着学生们一个个冻出了鼻涕、冻红了小手,她又把取暖器拿到了教室,让孩子们多一些温暖。
“这份职业还是给了我很多的满足感和责任感。”石夏月说,每次听到学生叫一声老师,每次收到孩子们悄悄送来的小卡片,心里都特别高兴。
对于未来,石夏月说,她会继续坚守,但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去外面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自己的所学所得都传授给孩子们,帮助他们走向更加美好广阔的世界;更期盼他们学成后,能回来跟老师分享他们学到的东西、看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