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的“美丽乡村”
桂林日报
2022年01月25日
□本报记者 张苑
虎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桂北乡村早已充满了浓浓的“年味”:杀年猪、蒸年糕、磨豆腐、写春联……升腾的热气、红火的春联、爽朗的笑脸,无不透出村民们心中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憧憬。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桂林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接踵而来:桂北红色土地变身“乡村旅游示范村”;少数民族山区插上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翅膀”;小山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诉说着“蜕变故事”……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与桂林山水相得益彰的美丽乡村画卷。
翻开今年的桂林政府工作报告,有关乡村振兴的字眼十分亮眼——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一个个务实的目标任务,一项项承载梦想的具体措施,有如悠扬乐曲中的一个个美妙重音,奏响了独具魅力的“桂林乡村曲”。
“重音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镜头回放:
2021年11月,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迎来了70周年县庆。“我们全县59个贫困村、4.5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高质量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庆祝大会上,县委相关负责人自豪地向公众发布该县脱贫攻坚“成绩单”。
“以前我们这里流传一首民谣——‘半边铁锅半边屋,半边床板半边窝”,那时候农民穷、生活苦。现在不一样了,党的扶贫政策好,村民不仅脱了贫,还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小旅馆、民宿……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龙胜龙脊镇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余琼通说,近年来,该村通过旅游扶贫开发,让全村脱贫摘了帽。如今许多农民家庭年收入十万元以上。脱贫攻坚的喜人成果,在桂林这个少数民族特色小村寨里得到了生动展现。
数字链接: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首要民生工程,勠力同心践行初心使命,尽锐出战答好时代答卷,29.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桂林人民站上了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0月)
2021年,我市健全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4115户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
报告解读:
“十三五”以来,桂林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马不停蹄。2021年,桂林人终将“小康生活”的憧憬变为现实。步入2022年,乡村振兴再启新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了桂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我市将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突出抓好“四大衔接”,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和兜底性保障政策,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深化拓展粤桂协作,打造粤桂帮扶协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示范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展望崭新的2022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桂林样本”将清晰显现。
“重音二”:全面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
镜头回放:
村口又脏又臭的鱼塘被改造成了干净漂亮的荷花池,池中鱼虾嬉游,充满情趣。村子里,小河、拱桥、马头墙,还有家家户户门口都挂满了成串的红辣椒……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味”的乡村田园图。
除了诗意的风景,这里还能找到现代高科技的影子:原本散乱的田地被统一规划成了“原种蔬菜基地”,基地里装上了摄像头,所有原种蔬菜可通过网络进行可视化溯源管理;村里启用了数字化综合治理系统,村民的安全更有保障,生活也越过越“洋气”。
这是2021年夏天,记者走进临桂区六塘镇岚岩村看到的鲜活景象,也是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缩影。
数字链接:
“十三五”时期,我市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3%,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75万吨,特色水果等六大百亿元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自治区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数量均居全区第一。
——《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0月)
2021年,我市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2个、“亿元村”4个,获认定广西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3个,均居全区首位。
——《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
报告解读: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桂林农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矫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清晰记录着我市今年全面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具体目标——
2022年,我市将实施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产能提升工程,全面推行“田长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力争粮食总产量177万吨以上;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做好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持续壮大六大百亿元产业集群;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支持提升工程,创新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培育一批优质新品种;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施乡村产业融合升级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展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覆盖城乡。
一个个涉及农业发展的新鲜名词和民生措施,勾勒出了一幅与桂林山水相得益彰的现代化乡村图景。
“重音三”: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
镜头回放: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2021年8月,记者走进有“中国红寨”之称的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龙塘寨,只见道路两边都栽种着红枫,寨内广播循环播放着红歌,处处都能感受到“红色元素”。
1934年,红军长征中央第一、二纵队及红五军团经过龙塘寨,之后到达雷公岩,翻越老山界。多年来,华江抓住这一“红色优势”,以传承红色基因、突出生态文明为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集民宿、特色餐饮、民俗体验、休闲康养以及红色教育于一体的魅力新村寨。
数字链接:
“十三五”时期,我市特色旅游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区总数达12个;获评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2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5个,建成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74个、田园综合体22个。“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突出“一村一景一文化一特色”传统村落韵味,建设20个国家、自治区级特色精品村屯。
——《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0月)
2021年,我市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美丽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展现新魅力。
——《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
报告解读: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指出。2021年以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成为了桂林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我市将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打造“大美漓江”“红色湘江”等精品田园综合体,争创自治区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
当村民们吃上“旅游饭”,乡村振兴之路将焕发勃勃生机。
“重音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镜头回放:
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小桥流水、绿意满山,繁花似锦、瓜果飘香……仲夏七月,从桂林市区出发,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向北、向西南……一幕又一幕的乡村美景让人目不暇接。走进一个个村落,仿佛置身山水间的大公园。与城市公园不同的是,这里还有袅袅炊烟、鸡鸣犬吠,多了一份浓浓的生活气息。
如此点缀于山水间的“诗意图景”,是桂林近年来强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数字链接:
“十三五”时期,我市获评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2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5个,建成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74个、田园综合体22个。“美丽桂林·乡村建设”目标全面实现,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全市一半以上村屯开展了“三清三拆”;农村公路里程达1.21万公里,居全区第二,全市乡镇、建制村道路通畅率100%,建制村通客车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4.2%,卫生厕所普及率9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95%以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79.4%,一幅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在桂北大地徐徐铺开。
——《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0月)
2021年,我市完成村庄环境整治401个、村屯全域基本整治8975个,获评全国文明村镇12个,完成中国传统村落项目85个。
——《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
报告解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我市将扎实开展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持续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基本实现乡乡通二级(三级)路,建设一批自然村屯道路,打通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把乡村振兴作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依托,突出城乡统筹、产业先行、环境改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把桂林乡村建成大景区,形成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市委书记周家斌这样强调。
大笔绘新图,乡村日日新。新的一年,我们期待,随着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全力开启,桂林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将持续绘就承载幸福的乡村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