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专 版

04版:专 题

05版:县区资讯

06版:社会生活

07版:专 版

08版:时事·体育

返回 2021年11月11日

用生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新时代的疾控战士刘岳龙先进事迹报告会

桂林日报      2021年11月11日     

  刘岳龙的家属也来到报告会,含泪讲述了父母、妻子眼中的刘岳龙。

  市领导,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出席报告会,并与现场的桂林市卫健系统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聆听一个新时代青年,怎样用年轻的生命谱写出一首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的青春之歌。

  来自桂林市医疗战线的医护人员参加报告会。

  报告会上,观众热泪盈眶。

  报告会上,感动的观众在拭泪。

  配乐诗朗诵《其实我想说》。

  刘岳龙的领导——桂林市疾控中心主任石朝晖进行主题宣讲。

  与刘岳龙并肩抗疫的好战友——桂林疾控中心流行病防治科龙虎进行主题宣讲。

  与刘岳龙共事九年的好姐姐——桂林市疾控中心艾防科周芸进行主题宣讲。
  11月10日,新时代的疾控战士——刘岳龙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桂林大剧院举行。桂林市领导,自治区卫生健康委领导出席报告会,与受邀参加的十三个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14个市直部门和群团组织领导、桂林市卫健系统代表,共同聆听一个新时代青年,怎样用年轻的生命谱写出一首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的青春之歌。
  报告会以事迹宣讲结合配乐诗朗诵和播放视频的形式,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展示了一名年轻的桂林疾控战士用生命守卫人民健康的时代风采。
  刘岳龙,生于1989年1月11日,籍贯甘肃张掖市临泽县,毕业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学历。2012年11月考入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前是艾滋病防制科科员,主管医师。西北大地的广袤赋予他宽厚豁达的心胸,父母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他正直优秀的品格,对社会、对职业、对生活至真至诚,充满大爱。他扎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九年,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公共卫生事业。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主动请缨,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2021年8月27日,刘岳龙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跳骤停,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2岁。
  记者胡晓诗 通讯员吴荣涛/文 记者唐艳兰 摄
  560,48,126,3451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桂林市迅速打响疫情阻击战。刘岳龙主动请缨,挺身在前沿,奋战在一线。
  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刘岳龙首先加入消杀组,和另外一名同事主要负责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实验室、门诊、会议室等地点的消毒。当时,新冠疫情防控正处于最紧张的时期,市疾控中心承担了全市所有新冠核酸检测任务。1月25日以来,中心工作量大增,实行检测工作3班倒,消杀工作也随之变动。由于同事家住临桂,他主动承担了夜班的消杀工作。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完成时间早则22点,晚则次日凌晨3-4点。为及时做好实验室消杀工作,高效保障生物安全,避免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刘岳龙白天完成科室日常业务工作,晚上匆匆吃个盒饭,就值守在办公室,随时待命。
  等到实验室完成检测,他立即穿好防护服,手拎10多斤的备用设备、消毒药品和电源线,肩背20多斤的喷雾器,开启他当天的夜班工作。在危险的病毒环境中,下蹲、起立、仰头、弯腰……刘岳龙不断重复着这些动作,只为不漏过一个消杀细节,不留下一点致命风险。直到1-2个小时的消杀工作结束,他才收拾好设备,踏上回家的路。深夜,回家的归途寂静寒冷,唯有星光陪伴“赶路人”。
  2月10日中午,接到自治区卫健委关于推荐专业人员赴湖北省援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号令后,刘岳龙第一时间报名“援鄂”工作,并签署了请战书。虽然没有入选,但他马上申请到中心任务最繁重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组去。
  如果说消杀还只是对身体的极端折磨,那流调就是对身与心更为严峻的考验。当时现场调查队伍工作量极为繁重,流调人手极为紧缺,整个队伍长期处于24小时满负荷运作状态,沉重的压力早已把大伙压得喘不过气。2月12日,刘岳龙正式加入团队,他的温暖与善良、乐观与无私就像是一股清泉,给队员们在寒冷的寒冬中带来一种如沐春风的暖意。为了更快速地融入团队,更好完成任务,刘岳龙积极学习防控方案、诊疗指南等文件精神,虚心向其他组员请教现场调查处置经验,反复磨练采样技术,认真研究每一份调查报告,加上自身过硬的专业功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迅速成长为值得信赖的流调高手,队员们心中的“最佳拍档”。
  从疫情开始的1月到形势最为严峻的3月,刘岳龙只休息了两天。每天除了大量的调查采样工作外,一有空余时间,他都在埋头整理调查资料、修改调查报告。
  通过不断积累现场调查的经验,刘岳龙在溯源分析、风险排查管控上整理出一套自己的处置方法,并归结为“快、准、全”三个字,即快速完成核心信息流调、准确定位风险区域、全面排查风险因素,得到了大家的推崇。撰写流行病学报告10余篇,成为了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可或缺的抗疫核心骨干。
  刘岳龙带着他的团队,活跃在各类疫情现场,那些别人没发现的线索,他找到了,那些别人不敢接的任务,他扛下了。
  2021年7月26日上午9点30分,中心接到报告称,一名广东通报的密切接触者在我市跟团游玩。接到报告时,该人员已在我市游玩了三日,涉及人员多、范围广,无疑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刘岳龙作为分队长立即着手开始调查。他先组织队员对事件进行分析,快速掌握了事件经过并确定了核心人员,之后马不停蹄地率队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短短两个小时过去,一份密密麻麻的清单将涉事人员的行程轨迹记录下来。之后,刘岳龙再次组织小组讨论,就事件的核心区域和人员进行圈定,同时迅速决定将组员分成多个现场小组完善处置。当天的流调一直忙碌到晚上8点多,当大伙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科室准备收拾东西回家时,刘岳龙却仍坚持在电脑前撰写调查报告,直到深夜完成才肯离去。
  同事在整理刘岳龙生前的工作日志时,发现他留下了这样一张成绩单:560天坚守一线,48次深入流调,126次现场采样,3451份疫情标本,随着他的离去,所有数字戛然而止。这一连串普通的数字,记录下了一个年轻人的爱与付出,勇敢与遗憾。
  “怎么了?没事的”
  熟悉刘岳龙的同事都知道,他是一个外表腼腆,温柔细心,充满正能量的暖男。他有两句口头禅,“怎么啦?”“没事的。”
  同事们每次拨打他的电话,或者在QQ里询问,“小刘,在吗?”他总是回答,“在的,怎么啦?”刚开始听到他的这句答语,大家总是忍俊不禁,觉得这个大男孩如此温柔地回应,与桂林人大大咧咧的“干吗?”“什么事?”真是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后来,每次听到这句“怎么啦”,就觉得很安心,因为大家知道,无论请他帮什么忙、交办他任何工作,他总能认真、稳妥地完成。
  刘岳龙的膝盖一直不好,高强度的消杀工作和频繁的流调任务又加重了他的病情,但他仍忍受着病痛,坚持工作。
  在完成新冠疫情防控任务的同时,刘岳龙从未落下原来的业务工作。时间不够怎么办?他说“没事的,我加加班”。膝盖痛了怎么办?他说“没事的,休息一会儿就好了”。他把疲惫藏在微笑后面,留给身边人的只有温暖的回答“没事的”。 
  8月初,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在亲人和同事的劝说下,刘岳龙终于准备做个手术来修复伤痕累累的膝盖了,但就在准备做手术的前几天,他仍然坚持带队完成了一名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处置工作。
  8月11日,艾防科同事想帮做手术的刘岳龙录入哨点问卷,但在他的办公桌上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打电话询问,刘岳龙答道:“你们大家都很忙,我担心住院太久,我就把问卷带到医院,从家里搬了台电脑来录。” “你刚做了手术,应该好好休息,怎么把工作还带到病房去。”“我是脚做手术,手没事嘛,我已经录完了!”
  “全休一个月”是刘岳龙的出院医嘱,但他休息了不到一周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工作岗位,面对同事的关心,他回应道:“我休息好了,伤口恢复很好,我想与大家一起战斗!”腿脚不便外出流调,他就到艾滋病自愿咨询门诊值班。
  然而,这个带伤作战的拼命三郎并没有意识到,长期以来的随叫随到、加班加点和经常性熬夜,正在看似不经意的病痛刺激下,不断侵蚀着他的身体和生命。8月25日,刘岳龙下午上班时突然晕倒在单位,只休息了一晚又返回了工作岗位,他心里想着的还是工作:“我现在没事了,我想帮大家多分担一些。”
  8月27日清晨,刘岳龙突感胸闷,站起后昏迷晕倒,心搏骤停,送医院抢救无效去世。与刘岳龙共事9年的桂林市疾控中心艾防科科长周芸回忆说,刘岳龙离去前的一个多星期,她回单位办事,见到他拄着拐杖,手臂和膝盖上仍包着纱布,她吃惊地问道:“你刚做完手术不到一个礼拜,怎么就来上班了?你要多休息一段时间啊。”刘岳龙微笑着说,“周姐,没事的,就是个小手术,我休息这段时间,大家分担了我的工作,我想早点回来。”
  令周芸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竟是双方之间最后的对话,而这一面,竟成为了永别。
  一个柔情的西北汉子
  刘岳龙是名校毕业生,还是家中独子,同事曾经问他,毕业后为什么不留在广州这种一线城市或者回甘肃?他坦诚地说,“我妈妈喜欢南方城市,曾经来桂林旅游过,特别喜欢桂林的好风景好气候,所以我就来了”。从此他把桂林当作了第二故乡,扎根一方水土,守护一方人民的健康。
  同事们回忆,每次现场流调,刘岳龙都随身带着小本子,详细记录询问内容。而且刘岳龙特别善于从调查对象杂乱无序的言语中敏锐地锁定线索,从不错过任何细节。他善于沟通,自带亲和力,能很快与调查对象建立信任,有一天晚上,刘岳龙到派出所给两个偷渡的越南人采样流调,即使语言不通,他仍细心与其沟通,取得了重要的信息。
  疫情来临之际,他是铁血柔情的抗疫战士;平常的日子里,他是一位充满仁爱之心的艾滋病防制医生。
  在“好姐姐”周芸的记忆中,还是“萌新”的刘岳龙没进入中心多久,就接受了刚刚起步的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当时她特别担心这个还很稚嫩的年轻人,能否担下这份充满挑战的任务,她总爱问他:“有没有困难?能坚持吗?”“周姐,放心吧,没事的。”他总是微笑着说。
  艾防科的工作,面对的是遭受打击而情绪失控的艾滋病患者,还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与失足妇女、吸毒人员、特殊性取向人群等社会边缘群体打成一片。白天出门诊,晚上去场所,加班是常态,但勤快能干的刘岳龙,很快地进入了工作角色。对工作,他有坚如磐石的强大自信;而对患者,他却永远有一颗柔软的心。
  有一次,周芸在门诊接待了一位小伙子,让她意外的是,小伙提出了一个特殊请求:请她帮忙向刘岳龙转交一笔车费。原来,这位小伙之前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情绪崩溃,万念俱灰,刘岳龙接诊后,为了打消他的轻生念头,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主动加了对方微信,彻夜与他保持通话,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直到对方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小伙当时很害怕见到陌生人,于是刘岳龙又自掏腰包,多次打的陪同接送小伙去治疗点,直到他顺利治疗,身体一天天好起来才放心。小伙子特别感激,但他多次从微信转车费给刘岳龙,都被拒绝了,只收到一句暖心回复:“你安心好好治疗就行了。”  
  看似“轻松圆满”完成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背后,是刘岳龙3000多个日夜的刻苦钻研与无悔付出。短短几年时间,他已经是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方面的专家,多次在全区业务培训班上作经验分享,荣获自治区艾滋病防控先进个人,成为了大家交口称赞的“小刘老师”。
  据了解,2021年7月31到8月6日,仅仅一周的时间里,我市就先后通报处理了3起南京德尔塔毒株相关的关联事件,并且再度上演了比病毒跑得更快的“桂林速度”:4小时完成流调,16小时完成250人的密接排查、62人的管控、3567人的第一次采样及核酸检测。
  3起关联事件,处理得及时、果断、干净。加上不断推进的“二码联查”、“一老一小”疫苗接种,截至11月10日,我市已经连续627天“0死亡”、“0感染”、“0二代”、“0传播”,交出了一份“全员绿码”的完美答卷。每一个数据后面都是全体卫健人的坚守和付出,每一份成绩的取得都饱含全体卫健人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刘岳龙就是这些为跑出“桂林速度”而忘我工作的全体卫健人中的杰出代表,为了人民的健康平安,可以奉献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