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版:文娱关注[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开播

全景展现波澜壮阔的西北革命历史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14日    来源:桂林晚报

  日前,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在CCTV-1黄金档、腾讯视频、芒果TV、爱奇艺同步开播。该剧重温西北大地上的烽火革命往事,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该剧由董亚春导演,龙平平、夏蒙编剧,靳东、于和伟、吴磊、倪妮、丁勇岱、佟瑞欣、颜丙燕领衔主演。

  ■立体展现西北革命群像
  《西北岁月》以习仲勋同志1927年投身革命,至1952年离开大西北的25年间,在西北地区成长、工作、生活为主要叙事情节,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西北革命斗争史为载体,通过宏大视角全景式地反映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西北地区早期斗争,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建设,中共中央西北局积极配合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保卫延安、经略大西北、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直至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进程,描绘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边区人民群众共同书写的恢宏壮阔的革命史诗。
  《跨过鸭绿江》导演董亚春,加《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一出手便是精品。凭着精良的制作,精湛的演技,该剧开播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有人称其是《觉醒年代》2.0,看完后热血沸腾,被革命先辈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所打动,被战士们并肩作战的革命情谊所感染。
  《西北岁月》开篇于大革命失败,一大批风华正茂的年轻革命家投入革命洪流:刘志丹24岁,谢子长30岁,习仲勋仅仅15岁。
  习仲勋,出生于陕西普通农民家庭,起初父亲不希望他参加革命,认为“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但习仲勋始终坚定着革命道路,“爸,你咋就知道我不是那个个高的人呢?如果天塌下来了,人人都等着个高的人去顶,那最后就没人顶上去了。”
  考入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习仲勋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某次学生运动中,习仲勋被捕入狱,但他没有退缩,甚至还在狱中入党,少年眼含热泪,在油灯下对着临时画的党徽起誓:“成为党的人,永远听党的话,遵守党的纪律,永远为劳苦大众的幸福努力奋斗,我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奋斗到死。”那一刻,屏幕前的观众也湿了眼眶。
  漫长的抗争路上,遇到过许多困难,但习仲勋从没有放弃过前进,有危险先往前冲,“不管前路有多艰辛,多危险,我们一定会把旗帜传递下去。”
  不仅生动塑造了主人公习仲勋,还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立体刻画了西北革命群像,展示了刘志丹、谢子长、张宗逊、王世泰、齐心等一系列西北大地上真实历史人物的形象,同时生动地再现和反映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领导人物的雄才伟略和宽阔胸怀,合理形象地设计了秦木兰、徐列、李老栓一家、刘巧翠等虚构人物。
  于和伟饰演的刘志丹,即便被枪指着,还是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火车上,他与战士们一起扔掉了帽徽,毅然选择了革命道路;李健饰演的谢子长,用枪杆子干革命,他与唐澍、李象九等人发动了清涧起义,在西北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三原县委学运干部武廷俊,严刑拷打下不屈不挠,将监狱作为课堂,在监狱积极进行革命斗争,并在狱中介绍习仲勋入党……

  ■全景展现西北革命历史
  陕甘宁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
  在大西北的革命历程中,无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以其独具魅力的人格风范,体现出信仰力量、向上激情与革命风采。
  《西北岁月》充分在西北大地的土壤上汲取文化营养,以饱满的激情对革命作青春化表达,是第一部全景展现波澜壮阔的西北革命历史的史诗性力作。
  全剧聚焦“两点一存”“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主政大西北、建设大西北”三个情节主题,以细腻而深刻的影像艺术方式构建起大写实风格,将个人命运嵌入到西北革命史中,尊重历史、忠实历史、展示历史,形成了这部剧在格局深度、历史跨度、题材厚度的“史诗气质”。
  剧中的场景布置、服装道具等都十分考究,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风貌。既呈现宏大战争场面,又以诗意表现手法将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相结合,填补了重大革命题材影视作品在西北革命史、陕甘根据地建设史的创作空白。
  一众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吴磊饰演少年习仲勋,眼中有光,眼神坚定,有少年人的担当和无畏;靳东饰演成年习仲勋,坚定之外多了成熟和沉稳;于和伟饰演的刘志丹,刚正不阿,英勇无畏,又有敢于直面挫折的豁达;成泰燊饰演习仲勋父亲,把淳朴善良的老农民演得入木三分,对儿子又有着满满的爱……
  《西北岁月》遵照党史,以艺术形式再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革命峥嵘岁月,把故事讲实,把人物写活,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综合钱江晚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