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版:文娱关注[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五月天演唱会
被质疑“假唱”风波持续

经纪公司称不存在假唱 证据已提交稽查部门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06日    来源:桂林晚报

  近日,五月天演唱会被质疑假唱,多个相关话题高居热搜榜,让不少网友彻底“炸锅”。12月4日,五月天经纪公司@相信音乐Bin-music 发布声明称,五月天在巡回演出中不存在任何假唱行为,公司正积极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调查工作。
  
  ■“假唱”风波
  质疑近半歌曲为假唱

  B站UP主“麦田农夫”发布视频称,经其通过专业软件鉴定,粉丝投稿五月天11月16日上海演唱会12首歌曲音频中,近半为假唱,11月28日伦敦演唱会整场27首歌曲中,部分歌曲为假唱或真假混唱。微博音乐博主“声理学”称,已将五月天在个人演唱会公然假唱的行为向中国消费者协会举报。12月4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一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关注到此事,目前正在等文化执法部门的处理结果。”
  据报道,截至12月3日,五月天2023年已在澳大利亚、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举办“好好好想见到你”演唱会49场;在台湾、北京、广州举办“诺亚方舟10周年进化复刻版”演唱会10场。其中上海场11月12日至21日共演出8场,最高票价为1855元,最低为355元,按上海体育场7.2万座位数计算,单在上海一地,五月天就吸金超6亿。
  面对网友质疑,五月天经纪公司当晚在微博称,12月8日(北京时间)五月天巴黎演唱会将在微博现场直播,邀请“全民参与,全民见证”,并未正面回应。12月4日,五月天经纪公司发布声明称,五月天在巡回演出中不存在任何假唱行为,网络上关于“五月天假唱”的言论均为恶意攻击、造谣中伤,严重损害艺人形象,公司正积极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调查工作。
  据悉,五月天上海演唱会的原始视频、音频,目前已提交属地文化市场稽查部门,有关部门将对其进行科学的测评分析,并公布调查结果。
  尽管经纪公司极力否认有假唱,但假唱疑云仍无法散去。多个演唱会现场的视频都疑似是在对口型,这也让更多网友心生疑窦,认为五月天的演唱会安排行程密集、队员疲于演出可能是导致乐队真假混唱的原因之一。另外,公司给乐队安排更多的演唱会或也有经营压力方面的考虑。

  ■法律分析
  演唱会假唱 犯有几宗错

  举办者最高可被罚10万
  近日,话题“五月天演唱会被质疑假唱”持续发酵,昨天,上海市文旅局执法总队表示,已按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要求主办方配合调查,待有关情况依法核实后,将及时回应网友关切。
  歌手如在演唱会上假唱违反了哪些法规,举办单位及歌手将承担什么后果?消费者如何维权?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
  许浩律师称,在行政法规层面,歌手演唱会假唱违反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首先,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演员不得以假唱欺骗观众,演出举办单位不得组织演员假唱。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假唱提供条件。演出举办单位应当派专人对演出进行监督,防止假唱行为的发生。其次,根据该条例相关规定,以假唱欺骗观众的行为,需承担民事责任以及行政责任。观众有权在退场后依照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要求演出举办单位赔偿损失;演出举办单位可以依法向负有责任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员追偿。由文化主管部门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此外,为演员假唱提供条件的,由主管部门处5千元以上
  1万元以下的罚款。假唱者或被联合抵制
  许浩律师认为,在行业自律方面,歌手在演唱会上假唱还违反了《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一旦被认定违反从业规范,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行业联合抵制。
  首先,根据《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演艺人员不得在营业性演出中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或者以违背伦理道德、违反公序良俗的方式进行演出吸引观众。其次,根据该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对违反从业规范的演艺人员,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根据道德建设委员会评议结果,监督引导会员单位在行业范围内实施自律惩戒措施,包括:进行批评教育;取消参与行业各类相关评比、表彰等资格;根据演艺人员违反从业规范情节轻重及危害程度,分别实施1年、3年、5年和永久等不同程度的行业联合抵制;协同其他行业组织实施跨行
  业联合惩戒。此外,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各会员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邀请、组织处于联合抵制期内的演艺人员参与演出活动。假唱属于消费欺诈
  在民事法律层面,许浩律师称,歌手在演唱会上假唱属于消费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主办方“退一赔三”,“消费欺诈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等”。
  如消费者在看演唱会时发现演出者假唱,可联系主办方或售票平台进行协商;如果未能解决问题,可以向当地的消保机构投诉,或向当地文化管理部门进行反映。此外,还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主办方或演员承担合同违约、欺诈的相应赔偿。
  综合北京晚报、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