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版:读桂·社会[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老“管家”忙里忙外 旧小区幸福满满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0月12日    来源:桂林晚报

  老人们正在检查路灯。   
上接06版
老小区被管理得井井有条

  11日,记者来到原钢厂宿舍小区时,看到虽然小区的两栋楼的确显得老旧,但小区的整体环境十分干净、整洁。徐雪珍、赖秀清、陈秀清和梁运七等几位老人正在小区里拔杂草、清扫小区垃圾。
  陈秀清老人72岁了,她也是最早加入“小区管家”行列的老人之一。退休前,陈秀清是厂里面的会计。退休后,她延续了“老本行”,负责小区临时业主管理委员会的财务管理。
  陈秀清说,大概在2018年的时候,在清秀社区的帮助和申请下,小区迎来了惠民工程大改造。小区的石子路被改造成了平整的沥青路;经常返水、冒污水的下水道也被重新扩宽,不再冒污水了;小区有了自己的非机动车停车棚和充电桩,也规划了新的停车位。遗憾的是小区没有物业,硬件设施修葺完成后,日常维护还需要居民参与管理。在社区的牵头下,小区成立了临时管理委员会。过去一直默默服务于小区清洁和日常维护的徐雪珍、陈秀清、梁运七等人成为了临时管理委员会的成员。
  小区的路灯坏了要换新的、铁门坏了要维修,曾经小区有住户被盗,有人希望有保安……这些都需要花钱。
  临时委员会的成员们算了一笔账,每户每月20元,再加上一些停车费,就能够支持小区日常维护花销。
  “根据我们社区其他老旧小区的经验,如果小区管理混乱,是不会有太多居民愿意给钱的。”清秀社区工作人员刘宥兰说,但是在原钢厂小区,居民们交钱很积极。
  每个月,陈秀清老人都会公布这个月居民收费的开支,包括用于保安的工资和一些花费。而退休前就是轧钢工的梁运七、陈朝协两位老人,因为懂一些简单的维修常识,一直以来就负责小区日常的电路维护,这一义务服务一直持续到现在。
  居民们的支持和老人们的坚持付出满足了改造后居民们希望小区越变越好的愿望。这个老旧小区散发出勃勃生机,因为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成了附近居民羡慕的幸福小区。

关爱邻居给邻居送饭
  青秀路1号附近是清秀社区老旧小区的聚集地。原钢厂小区的生活环境,让很多附近老旧小区的居民听说后也心生羡慕。
  与小区紧邻的水泵厂宿舍小区的一位老人经常和原钢厂小区的老人打牌。这位老人说:“那个小区里的老人相互之间都很照顾,还会有人上门送饭。让我们很羡慕。”
  这位老人说的就是原来居住在原钢厂宿舍小区的刘柏林老人。刘柏林老人80多岁了,一直独居。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老人防备心比较重,一般人上门敲门,他不会开门,但是对于小区里的徐雪珍等几位热心老人,刘柏林却不设防,总会开门跟他们唠唠嗑。
  去年,刘柏林老人在家煮饭忘记关火,点燃了旁边的抹布,冒出了烟。邻居发现后去敲门,刘柏林没有开门。得知情况后,徐雪珍等几位老人马上前往灭火,有人还帮忙联系刘柏林老人的儿女,让老人脱离危险。
  原钢厂小区的居民介绍,刘柏林老人如今已经被儿女接走,不住在小区里了。但他独自生活在小区里的时候,徐雪珍、赖秀清、彭冬妹等老人都会轮流上门看看陈柏林老人的生活情况。
  有的时候,徐雪珍家里做了肉包子也会给陈柏林送去。“他们每天都会上门看看陈柏林过得怎么样。如果没有吃饭,就会从自己家里打碗饭送到老人家中。”一位居民说,有一次老人们上门查看陈柏林的情况,看到老人家防盗门开着的,老人却不在家,于是立刻联系社区和老人的孩子,告知了陈柏林老人很可能走失的情况,因为发现及时,老人没有走远。
  小区热心老人为大家的服务远不止于此。“小区有些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倒垃圾是个难题,这些热心老人会主动上门帮忙把垃圾带下楼。”清秀社区书记李梦清说,“他们长期义务服务小区,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也为社区和谐做了表率和榜样作用。”
  记者刘净伶 文/摄  

下期预告
  清秀社区辖区的居民里,有一部分归国华侨。近年来,清秀社区高度重视社区侨务工作,注重建立健全的服务平台,建立了城区、街道、社区三级为侨胞服务的纵向组织体系,主动邀请热心的社区侨胞、侨眷担任居民代表或居民委员会成员,为归国侨胞在桂林安家立业提供了舒适、便捷的环境。
  下期,主持人带领大家走进清秀社区,了解侨胞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内心对社区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