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版:读桂·社会[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铁路社区:
东西南北铁路线 串起社区大小变迁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8月31日    来源:桂林晚报

  老桂林北站附近的铁路涵洞口,洞口上还有铁路标志。
  胜利路一巷是一条温馨的小路。
上接04版
一段专线铁轨勾连起生活脉搏

  随着大灯闪过,一列高铁悄无声息从北边驶来,也许你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高铁已经又奔着目的地疾驰而去……这是居住在铁路社区胜利嘉园的居民经常能看到的场景。谈到铁路社区,一定离不开铁路,而这些铁路还不止局限于大多数人熟悉的正线。
  从胜利路东二里的老房子旁穿过,就能走到一段铁轨上,这条铁轨一侧有大门“看守”,另一侧向前延伸,一直接通正线。杨玉广说,这条铁轨是一条专线,顺着铁轨走,果不其然在一块路石上就发现了红底白字的“材料厂线”四个大字。“这是运材料的专线。”杨玉广解释,曾经的老桂林北站有9条专用线,包括粮食专线、卸煤专线、肉类冰冻专线、机械专用专线、铁路材料厂专线、机务段入湘桂线站南专线等9条线路,材料厂专线现在还在铁路社区的范围内,而铁轨被大门“看守”的一侧就是原来的材料厂,这个材料厂如今的一大片地已经变成了回迁房。
  杨玉广说,以前这几条专线附近是没有房子的,都是一人高的荒草,后来逐渐有铁路系统的居民住了进来。他们最开始居住的房子是统一建筑的红火砖房,大家的户型配制都是一样,“一大带一小,就是前头是大房子,用来起居;后面带一个小房子,当做厨房用。”这一批红砖房大多数建于1953年-1960年期间,目前还有一部分保留着。这批保留下来的红砖房从外观看,墙体结实,颜色醒目,极好辨认。
  铁轨连着厂房,厂房的一部分又改造成了小区;铁轨接入正线,正线又要经过高架桥,高架桥的下边又是居民每天出行的路……如果说铁轨是四通八达,那么它连接起来的人、路、建筑,更是如蛛网般紧密。可能在经济学中,铁路是经济大动脉,但在老百姓眼中,铁路就是门前的那一段段铁轨,连起来的是他们每天的日子。

一座“地道口”勾起老北站熙熙攘攘的过去
  一座方正的主厅加上两侧对称的二层小楼,这栋建筑就是原来的桂林老北站候车厅。杨玉广对这里最熟悉不过,他退休前就在桂林北站工作。
  “一定要说是老桂林北站,新北站还在那边一点。”杨玉广说,老北站以前也是熙熙攘攘,虽然现在看起来老北站的规格完全无法承载这么多人的出行,但当初可是桂林人出行的重要途径,“全桂林市的人都要来这里等车。”从老北站候车厅进去以后,就是上车点,如今也是铁轨所在处,只不过铁轨上跑的大多数已经是速度更快的高铁和动车了。
  老北站在群众路上,群众路北一里还是属于铁路社区管辖范围内,从老北站出来左转上坡就是群众路北一里。“人们以前称呼这里叫‘山上’。”杨玉广说,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处小山,跟其他铁路沿线一样,群众路北一里附近也有不少铁路系统的老房子,依然是红火砖房,一大一小的配制。
  从老北站出来后右转,沿着一条小路向前,就能抵达一处铁路涵洞,居民们都叫这里为“地道口”。这处铁路涵洞的洞口还有铁路的标志,涵洞内白天也开着灯,走进去感觉如同进入岩洞,凉风习习。仔细看,在铁路涵洞的中间有一处小门,如今已经不用,杨玉广说,这处涵洞以前是老桂林北站旅客出站口,旅客到站后,从这处小门走出来,然后左右分流,进入桂林市。和老北站一样,现在看来,这处小门完全无法满足如今的客流量,但当初的确是承载了南来北往的所有通行需要。
  关于老桂林北站,杨玉广也写过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考证和记录了桂林北站的发展变迁历史。根据他的考证,老桂林北站是1938年建站,属于衡阳铁路管理局管辖,名称是衡阳铁路管理局桂林北站,1953年时,柳州铁路局成立,老桂林北站就归属柳州铁路分局管辖,名称改为柳州铁路局柳州铁路分局桂林北站。直到1998年,桂林市新建一座客运桂林北始发站,也就是现在的桂林北站,老桂林北站就退出了客运舞台。虽然老桂林北站退出客运舞台了,但好多老桂林人都喜欢来这里怀旧,这一处建筑也保存完好,曾经有网友还拍摄到内部的建筑,候车大厅内部高大空旷,已经是过去时代建筑的“高配”标准了。
  如今老桂林北站门前依然是人来人往,大多数人行色匆匆。杨玉广说,老桂林北站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华,也见证了桂林市的发展和变迁,更是展现了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的奋斗历程,它的退出也印证了时代的进步。
  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谭梁樱/文  
  记者苏文娟/摄  

下期预告
  在铁路社区,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社区的志愿者,也是“情报员”,他们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在环境卫生、反诈宣传等方面发挥自己志愿者的能量,他们也充当着社情民意的收集者,向社区传递居民的声音。他们是铁路社区和广大居民沟通中不可或缺的“桥梁”,下一期我们就走进这一群人,听听他们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