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杜莫大张村的红色记忆
桂林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8月16日 来源:桂林晚报
■周俊远 邓琴芬
荔浦市杜莫镇大张村,地处荔浦南部,距离荔浦市中心12公里,是当年中共修荔蒙地下党组织斗争活动革命根据地。据《中国共产党荔浦历史第一卷(1924—1949)》记载,1942年,由于叛徒的出卖,桂林大批地下党员身份暴露,“桂林七九事变”中,罗文坤、苏蔓、张海萍等一批地下党员英勇就义,当时省工委组织紧急撤退一些地下党员到荔浦、修仁、蒙山一带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并成立修荔蒙特支。
修荔蒙特支成立
1941年1月,在第一次反共高潮时居于中间立场的桂系当局,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追随蒋介石反共,导致了广西地方性的突然事变发生。1942年7月,由于中共南委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投敌,出卖了广西地下党组织,于是,桂林发生了严重的“七九”反共事变,中共广西省工委副书记苏基等数名领导人被捕。
据今年92岁、唯一健在的修荔蒙特支地下党员张成富介绍,事变发生的当天,作为省工委工作人员、中共桂东区特派员的黄嘉(黄家猷),正从桂东南玉林地区赶回桂林向省工委汇报工作。次日早上,省工委书记钱兴与黄嘉接头,钱兴指定黄嘉负责桂林地下党的撤退工作。黄嘉在组织撤退时,通过他在桂林的曾参加过广西学生军的哥哥黄克劲,通知已到达桂林准备到省训团学习的中共蒙山县支部书记韦振威(韦章平)撤退。黄嘉完成组织撤退的任务后,肺病越来越严重,钱兴叫他到荔浦,边治病边负责修仁、荔浦、蒙山三个县党的工作。
黄嘉根据钱兴关于成立中共修荔蒙特别支部,开辟修(仁)、荔(油)、蒙(山)新区的指示,于1942年12月,在荔城镇城北街15号开会并宣布省工委关于成立中共修荔蒙特别支部的决定,当时特支党员有6人,从外地转来党员5人。会议期间,黄嘉分析了形势,和大家一起研究了任务。
据《中国共产党荔浦历史第一卷(1924—1949)》记载,中共修荔蒙特支成立后,及时建立地下交通联络站,调整组织,发动群众抗日,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活动。后根据形势发展需要,1944年2月,修荔蒙特支分为中共荔蒙特支和修仁支部。荔蒙特支的大本营,就设在杜莫镇。
抗日战争时期,荔蒙特支不但成立了战时工作团,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还成立了抗日武装大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过三次激烈的战斗,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解放战争时期,在当时国民党的镇压下,荔蒙特支成员转入地下活动。
大张村革命火炬高举
大张村那段激情岁月已经远去,作为当年中共地下党荔蒙特支唯一健在的党员,张成富心中有一个心愿:大张村是荔蒙特支所在地,昔日战友的照片要收集保留下来,让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随着前来参观革命老区陈列馆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建成的陈列馆已经不能满足更多参观者的需求,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将当年荔蒙特支党员在大张村活动的房屋、旧址进行修复修旧。然而,当年荔蒙特支活动的场所都已或毁或塌,很难寻找到当年荔蒙特支党员活动的旧址模样,这时,张成富便担当起了荔蒙特支旧址修复修旧的顾问。
据张成富老人回忆,由于原有的旧址和房屋有的已分到农户家,关牛养鸡,已成了私人财产,为此,张成富建议农户以租赁的形式再次将房屋土地进行收回修复。张成富挨家挨户敲门,逐个动员,分散的房屋土地硬是让张成富给说“动”了。
为了将荔蒙特支活动的大张村原址还原,张成富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回忆,将当年游击队员活动的场所、办公地址、开会场所的椅子、泥房等进行了仔细回忆,凭着自己的记忆力,将当年荔蒙特支在大张村活动的场所进行了汇报,当地政府根据张成富的介绍汇报,找到设计单位按照修复修旧的要求,以当年革命场所为基础,通过深挖本地红色历史资源,以“张村记忆”为切入点,以当年革命场所为基础,在杜莫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整合资金1400万余元,修缮了大张村革命旧址,成功打造了“五旧址四基地三展馆两广场一中心一校”的建筑模式:即中共荔蒙修阳工委旧址、中共荔蒙特支旧址、蒙北支部办公旧址、游击队长生活旧址、荔蒙游击队活动场所旧址五大旧址,荔浦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一战线同心实践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四大基地,修荔蒙特支纪念馆、党风廉政馆、历史文物陈列馆三大展馆,历史人物典故文化广场、传统技艺教学广场两大广场,以及一个革命老区培训中心和张村社区学校。该旧址总占地面积6577.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33平方米,其中馆藏文物200余件,珍贵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400余份,珍藏有国家民委原副主任江家福等知名人士的墨宝珍迹,保存有黄嘉、韦纯束等一批革命先辈组织开展地下党组织工作的珍贵史料。
杜莫镇大张村革命旧址通过修缮、还原当年中共地下党组织“中共修荔蒙特支”的革命斗争场景,再现其三大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张村革命旧址,凝聚了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共地下党由抗日战争胜利走向解放战争胜利直至全中国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党带领地方党组织由弱变强制胜的一个缩影。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当年,我们就是靠提着锄头、刮子、马刀、菜刀把来抓壮丁的国民党、警兵赶了出去……”不久前,在杜莫镇大张村革命陈列馆,张成富老人接待了几位特殊的客人——荔蒙特支党员李朝汉的家属,面对昔日战友的家属,张成富用他那沉重的话语讲述着当年大张村这片土地开展游击活动的经历。
当年在大张村活动的党员都驾鹤西去,唯有张成富健在。看着昔日战友的照片,摸着昔日用过的马刀,想着昔日与战友闹革命的情景,张成富觉得有必要将当年在大张村开展革命活动的经历讲给更多的年轻人听,让年轻人了解那段艰苦的岁月。
在每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张成富都会找出绿色“军装”,拿出“开国将士”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认真地佩戴在胸前,前往三公里外的修荔蒙特支纪念馆,给参观者做义务讲解。自1992年从蒙山县委离休后,张成富就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详尽地收集整理35名修荔蒙特支地下党员的资料,并协助地方政府整理成书,上党课、讲党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成了党史教育的“活教材”。中共修荔蒙特支纪念馆建成后,张成富成了义务讲解员。陈列馆建成后,张成富自愿担当义务讲解员,给前来参观的客人讲述着70多年前那段不平常的激情燃烧岁月。一遍又一遍地给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每一次讲解,张成富对纪念馆里每一件展品、照片里每一个人的事迹都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