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版:读桂·社会[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临桂区一家云南风味小店吸引众多周边居民

来自远方的美食
成了他们的“家常菜”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18日    来源:桂林晚报

  小店招牌。
  玫瑰酱味的凉虾清爽解腻。
  张金的妈妈正在为顾客做炸乳扇小吃。
  门店位置。(手机软件截图)
  这是一家很多在桂林的云南人推荐的口碑小店,味道很有当地的特色。这家小店的老板是来桂林定居的云南人,一家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桂林安了家,还让众多桂林人吃上了地道的云南大理特色美食。

★推荐理由 口味很地道
  这家店里食物的味道是我目前在桂林吃过的最地道的“云南味道”,每次来都有一种亲切感,像回了一趟云南的感觉。他们家的饵丝很软糯,炸乳扇的奶味很浓厚,凉虾的玫瑰酱味很香……
  ——在桂林定居的云南人张先生  

★记者探店 附近居民是店里的常客
  这家小店位于临桂区奥林匹克花园小区底商,面积只有36平方米,可供顾客堂食的面积不足20平方米。店面虽不起眼,但顾客并不少,大多数都是附近的居民。
  住在奥林匹克花园小区的龙女士经常带着孩子来这里“换换口味”。她每次都点不一样的菜品,尝尝不一样的“大理味道”。
  龙女士说,以前听说巍山小吃品种多样、做工精细、风味独特,但一直没有机会尝一下。有一次,她接孩子放学看见这家小店很多人排队,就去凑热闹吃了砂锅米线,味道比想象中更为惊艳。一锅砂锅粉丝让她成为这家小店的忠实粉丝。她把店里的菜品几乎都尝了一遍,每一道菜都令她回味无穷。“刚开始的时候,我连粉丝和饵丝都分不清,现在只看到菜品就能想到是什么味道了,因为我来得太勤了,隔几天不吃就有点馋。”龙女士说。
  在桂林,也有不少在此定居的大理人,对于他们来说,能吃上记忆中的味道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这家小店地道的大理美食抚慰了很多想念大理美食的人。
  王先生不是大理人,但曾在大理生活了一年。他一个月要来这家小店吃好几次。每次进店,他都会点一碗耙肉饵丝。后来,老板看到他就会问“今天也吃耙肉饵丝吗”,要是刚好赶上饭点,老板还会邀请他一起吃饭。
  龙先生刚搬来附近的小区不久,对周边不是特别熟悉,但每次加班后总能在这里吃上一口热乎的。久而久之,这家小店就成为了他的宵夜小食堂。“我觉得这家店的耙肉饵丝最接近记忆中的味道,能让我联想起在大理生活的日子。”龙先生说。
  每个来店里的顾客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顾客是为了饱腹,有的顾客是为了情怀,但都不影响这家店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顾客群体从附近居民扩散到了桂林各个城区。

★小店故事 让更多人尝到“大理味道”
  小店负责人张金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三年前在桂林支了个摊卖大理小吃,收获了很多老顾客,也攒了一些积蓄。一年前,他在奥林匹克花园小区盘了这间店铺,很多老顾客还特地找来,只为这一口美食。
  张金的父母以前在巍山就是做餐饮工作的,来到桂林以后,也想把大理的美食带过来。“我们全县有名特小吃24个系列、350多个品种,现在店里只有其中的十几种。”张金说,父母以前摆摊卖过凉拌菜,开过粉店,都受到了认可,到桂林后也就做起了“老本行”。
  食材不一样,煮出来的味道也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还原老味道,小店里的大部分食材都是从巍山运过来的,包括饵丝、乳扇、玫瑰酱等。这样做成本比较高,但张金觉得这家店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让更多人尝到大理味道,认识巍山特色小吃。她还在店里的置物架上放了巍山特产,方便顾客了解和购买。闲暇之时,她还会拉着顾客聊一聊店内小吃的特色和来由,讲讲巍山的其他特产。据介绍,店内的泡菜和辣椒油等,也是按照当地的做法制作的,口感不错,也不限量,能帮助顾客更沉浸式地体验大理美食。
  现在,这家小店顾客往来不绝,有时候还需要在店门口排队,等店内顾客吃完才点餐。“店铺比较小,有时候人比较多就需要等,但我们偏向于快餐小吃,很多顾客吃完就走了,所以一般也不用等很久。当然,我们也会加快动作,尽可能减少顾客等待的时间。”张金说。
  记者石艳红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