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版:读桂·周游[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平乐龙田岩探秘“牛蹄印”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5月24日    来源:桂林晚报

■陶彩忠 唐莉
  平乐县张家镇燕水村委下龙自然村的一个岩洞叫龙田岩。岩洞清幽,钟乳林立,流水潺潺。洞穴的泥滩上,时常会留下一串串牛蹄印,有的碗口粗细,有的如拳头大小,蹄印真真切切,却从未有人发觉有牛进出。在当地,这种现象已演绎了数百年,成为一个不解之谜。当地村民们传说,洞中有一群犀牛。然而,犀牛在桂北地区早已尽迹。这是怎么回事呢?

岩洞寻踪“牛蹄印”
  据当地村民说,2001年5月初的一天,几个村民进洞里探奇,也发现了一串串新鲜的牛蹄印,于是,便在洞口连守了几天,仍不见有水牛的踪影。当晚,恰逢镇政府一位领导到该村召开农业生产工作会议,村民们便把此事向他进行了汇报,请求有关单位派人来调查。
  村民介绍,龙田岩深不可测,具体有多长,从未有人测过。曾经有人在洞里走了一整天,还未走到头。后因照明器材缺氧熄灭,不敢再往前走,只得原路返回出洞。而且,洞中有洞,暗河轰叫,怪声刺耳,使人毛骨悚然。
  为了探明真假,笔者一行在6名村民的向导下,钻进了黑黝黝的岩穴里。
  龙田岩坐落在下龙村后山的一片碧绿如茵的稻田东面一座长山脚下,距村约500米。走进洞口,只见洞口低矮狭小,仅能容一人通过。特别是进得洞后约2米远处,有一巨大的钟乳石挡住道路,人只能侧身而过。但是,只需过了这一隘口,前面便豁然宽敞起来。一个宽约5米、高约3米多的大岩厅便呈现在眼前。
  借着电瓶的灯光仰视洞顶,只见许多的钟乳石悬空而挂,在灯光的反射下,如万盏星火,点点闪烁,倒映在洞底清澈的泉水里,使整个岩穴仿佛一片流萤飞舞。平坦的洞底是静静的浅水,似乎一汪平静的湖泊。
  再往前走约5米,便见洞底变成了一片洞中田园,一条条由溶化了的石灰石滴成的田基,如龙脊般弯曲延长,把偌大一个洞穴分割成若干块水田。好一个“阡陌交错”的田园风光,使人顿生沧海桑田的感慨,这大概就是当地人把这个洞穴称为“龙田岩”的缘故。
  过了“龙田”后,是一片黄泥滩,土壤湿润而黏韧。我们借着灯光,仔细地在地上寻找。“牛蹄印!”一位村民惊叫起来,“找到了,很多,很多!”于是,大家连忙赶了过去看个究竟。只见泥滩上布满了很多形如水牛踏过的脚印,大大小小,进进出出,有新鲜的,也有陈旧的。
  我们用手丈量了一下,大的脚印长约7厘米、宽5厘米、深约2厘米;中的脚印长约5厘米、宽约3.5厘米;小的脚印又稍小。从大的脚蹄印的深度和两旁溅起的泥浆来看,留下这一脚印的这个动物至少有数百公斤的重量。奇怪的是,这里的洞底距洞顶却仅仅只有1.2米左右,人走在里面都要低着头。由此可见,这是一个腿短而体重的动物。
  我们继续四周搜查,在水中也发觉有“牛蹄印”,泥滩上还有一些动物掘起的坑。我们试图在岩壁、泥滩上找出动物的皮毛、粪便之类的东西,却始终未找到。于是,我们在获得了“牛蹄印”一说的印证后,便转身出洞。
  如此狭小洞口,一个足足有数百公斤重的偶蹄类动物,如何能进得洞中来?这动物到底为何物,从哪来?据村民莫天养说,小时候,他与小伙伴们进得岩洞来,就看到有“牛蹄印”,觉得稀奇。于是,他们把“脚印”抹平。不料,几日后,再进洞查看,又发觉有新鲜的“脚印”。

“犀牛”传说流传已久
  下龙村位于张家镇南部与阳安乡交界处,村里莫、李、陶三姓氏,均为唐朝末年南征昭州的山东青州大军将校后裔。据介绍,几姓人家已在此居住了二三百年。对于龙田岩的“牛蹄印”,全村男女老少都能说出一两个有关“犀牛”的故事。
  据当地老人说,过去村里的人经常在龙田山上放牛。黄昏时分,当人们把牛赶到龙田岩附近的“犀牛潭”洗澡时,经常会发觉多了一头牛。而当赶牛回家时,却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有时,洞口还忽然浮出“花被子”似的动物大肚皮,但转眼又沉了下去,不见踪影。
  在村民引导下,我们来到这个奇异的洞口。只见该洞口坐落在距龙田岩仅二三十米远的一个山脚下。洞口积水面积约有0.1亩,有水口与稻田相连,却不见流水,仿佛一潭死水。据村民们说,这是地下河的一个洞口,与龙田岩相通。它常年积水,即便大旱年景也从未干过。水潭深不可测,村民们曾经用一根8米长的铁管,外加系上4根约10多米长的牛绳,吊到洞下探索水深,都未能到底。
  1972年,村民莫戊伍赶着一头公牛到龙田岩旁边的“犀牛潭”洗澡,谁知与另一头公牛相遇,两头牛争斗起来。莫家的牛被斗败,沉进洞下,不见踪影。村民们守了一夜,不见牛尸浮出。谁知,第二天清早,随着一个巨浪涌出,一尾大鱼钻出了洞来,村民们用铁齿耙将它捕获,原来是一尾21斤重的大鲤鱼。村民们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的鱼,真是又惊又喜,抬着大鲤鱼回村分享。从此,龙田岩更增添了一份神奇。

“牛蹄印”之谜仍未解
  在龙田山西面约一公里处的原燕子锰矿区,有两个深潭。其中一个面积大约20亩,深不可测。其实,这个深潭本是一个古村落,因下陷才变成了潭,当地人称之为“匿塘”。据说,塘底至今尚有房舍、树木和街巷,完全是一个“水下古村落”。
  据介绍,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是唐朝末年南征昭州的青州大军的龙校尉后裔。当时,龙、骆二校尉担负陶、李太尉及其夫人的守墓任务,后裔便分别居住在龙家古村和骆家寨。龙家村位于燕水锰矿旁边的一座山东侧,是平乐龙氏人家的母村。
  当地传说,也不知哪个朝代的一天,龙家古村突然下陷,变成了一个大水塘,全村的房屋一家不剩地陷没了。后来,一个在外当官的相公骑着高头大马回家省亲,当看到家乡都没了踪影后,情急而亡,化作山岩上一块巨石,神色凄凉地俯视下陷了的村落。而他的马也随之化作旁边另一块岩石。于是,这座山有两个岩石,一个叫相公岩,一个叫马岩……
  后来,有幸免于难的龙氏后人就迁移到龙家古村对面约2公里处的公牛山下,称为“龙旱塘”。风水先生选址的根据就是“原来被水淹,这次迁移到一个旱塘,就不用担心再被水淹了……”
  下龙村、龙田岩、龙潭、匿塘……这些奇异的地形地貌、名称以及种种奇异现象与传说,让人仿佛看到燕水、下龙这一带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四通八达的地下河网,这也为水生动物或者水陆两栖动物的生存、迁徙和藏匿提供了便利。因此,龙田岩“犀牛”之传说绝非空穴来风。
  然而,有关专家表示,从理论上说,偶蹄类动物多以素食为主,假如是吃水草的动物,洞中没有阳光,水草无法生长,这样动物的生存就会缺少食品来源;假如是以草食为主的动物,它就要走出洞中,多年来为何没有人见过这种动物?动物要活动,它就会留下皮毛、粪便,而这些东西也均没有收集到。因此,要给龙田岩“牛蹄印”的现象下个结论还真不好下。
  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但龙田岩真真实实的“牛蹄”又作何解释呢?龙田岩中的“牛蹄印”现象仍是一个难以破解之谜……(照片均为陶彩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