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版:读桂·社会[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修车二十多年 小店撑起一个家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5月24日    来源:桂林晚报

  这家店就是蒋新军每天工作的地方。
  蒋新军在修理电动车尾灯。
  小店位于红色定位处。(地图软件截图)
  在太平路的一条小巷子里,有一家并不起眼的修车店,门面不大,店名也没有太多特色,甚至在手机地图中都查不到定位。但就是这样一家店,却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好口碑。
  日前,记者来到了这家名为“乐群电动车修理部”的小店,听店主蒋新军聊聊开店20多年的那些事。

★推荐理由 修车技术精湛 价格也亲民
  老板手艺很好,我们一家人的电动车坏了总是找他修。他动作很麻利,小问题几分钟就能处理好。而且,他很实在,修理的费用很实惠。
  ——家住乐群路的郑先生 
 
★记者探店 装备齐全 以店为家
  “乐群电动车修理部”开在解西社区太平路的一条巷子中。如果不是社区居民指路,想要找到这家小店还不太容易。从解放西路进入太平路后,从右侧的第二个巷子口走进去三四十米,就能看到店铺。
  大约10平方米的店铺中整齐地摆放着机头锁、钢圈、轴承等常见的电动车零部件。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店主蒋新军还用板子搭出了一个小隔层,存放真空胎等配件。“不管是修单车还是电动车,要用到的配件我这边都有。”
  记者采访期间,一位市民正好来找蒋新军修后视镜和尾灯。蒋新军迅速从店里找出了新的配件,并熟练地将已经损坏的部件从车上拆下。不到十分钟,他就更换好了新的配件。
  之后,他又拆下了停放在门口的一辆电动车的前面板。他告诉记者,这辆车的喇叭声音有问题,需要拆开检查一下。“要么是喇叭本身坏了,要么是开关坏了,也可能是线路故障。”查看后,他发现只是有点接触不良,调整一下就行了。
  没过多久,又有一位客人来到了店里。“老板,我的车刹车不太灵,你帮看看吧。”顾客一边说。蒋新军查看了左右两边的刹车情况,随后拿出工具将刹车调紧。
  修理完成后,当顾客询问价格时,他却摆了摆手。“不用给了,这就是举手之劳的事。”蒋新军说。
  记者留意到,除了修车需要用到的工具,店铺中还有冰箱、电饭锅、炒锅等生活用品。蒋新军表示,其实这个小店就像他的家一样,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店里。“早上上班高峰期修车的人最多,所以7点我就过来了,一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关门。我在店里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要长得多。”

★小店故事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蒋新军是全州人,高中毕业后,他去广东打了一段时间工。2001年,他回到桂林,开了半年小卖部之后,在亲戚的建议下,和妻子在九华路租了个门面做起了修车的生意。
  “其实我之前并不会修车,但是听说还蛮容易上手的,所以就买了工具决定试一试。”蒋新军说,他认识几个开修车铺的人,因此在开店之初,他也经常到别人店里观摩,请教修车的技术。
  他告诉记者,当时大家的主要出行工具还是自行车,补胎、换胎都比较简单,难的是换钢圈、调整钢圈的钢丝等。尽管跟开店的朋友学了,但遇到一些复杂的故障时,他还是得请人来帮忙。“刚开始我的技术很一般,有时候甚至要折腾到三更半夜才能把车修好。”
  尽管有老师傅可以请教,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靠自己摸索。为了掌握解决各类故障的方法,蒋新军特意收了几辆报废车来练习。“比如换钢圈,我就是在这些车上拆了装、装了拆,才慢慢掌握了相关技术。”后来,电动车逐渐取代了自行车,蒋新军又开始自学电动车的修理方法,修车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2009年,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又租下了如今的门面,两家店铺生意都红红火火。因为太平路的人流量大,当时他和几位店员都忙不过来,索性将九华路老店关了,专心经营现在这一家。记者看到,蒋新军与不少顾客都是老熟人,修车期间还能聊上几句家常。他告诉记者,有七成以上的顾客都是回头客,不少人觉得他车修得不错,也愿意介绍朋友来。
  开店二十多年,蒋新军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还带出了十五六个徒弟。回忆起这些年的开店经历,他也颇有感触。他表示,刚进这一行时,大女儿还没出生,现在两个孩子一个上大三、一个上高一了。“以前我和爱人从早到晚都在店里,孩子也只能跟着我们待在店里,忙起来的时候也顾不上她们,吃饭也不规律,想起来觉得孩子也挺苦的。”
  蒋新军说,他打算继续将小店经营下去。“毕竟‘上有老,下有小’,而我又没什么其他手艺,这家店也撑起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
  记者唐霁云 文/摄